文档详情

现代经济学-详解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9.70KB
约11页
文档ID:198253938
现代经济学-详解_第1页
1/11

现代经济学-名词详解 出自 MBA智库百科()目录 1 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2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3 现代经济学的学科介绍 4 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析o 4.1 现代经济学的视角o 4.2 现代经济学参照系o 4.3 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o 4.4 现代经济学模型 5 现代经济学的案例举例o 5.1 资源配置机制o 5.2 企业问题o 5.3 政府行为 6 参考文献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是与西方现代经济学不同的新的经济学范式  现代经济学是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方法,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智慧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为对象,以附加值为核心概念,以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智慧经济、知识经济、知识运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4.0、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容性发展、企业成长性、大健康等为基本概念,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现代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现代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理论基础,也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的经济学范式转换。

[1]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已经扩展到经济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从当前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些热门研究课题便可见一斑,比如,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经济政策的形成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演变的关系、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对经济行为的作用、收入分配如何影响效率等等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充  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内容的大幅度扩展  在50年代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公司金融学中的主要内容——公司融资结构的确定——不外乎是取决于公司和个人的不同税率以及公司破产(包括濒临破产)成本  直到70年代中,詹森和梅克林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股权和债权的结构问题,使得公司金融学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性转变的核心是经济学超越传统上只研究市场的局限,把公司作为一种非市场的组织来进行研究  由此便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代理人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等等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信息与合同理论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到了80年代中,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又进一步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这一新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公司融资和治理结构问题,取得了理论上的新突破。

  在经验实证方面,施莱佛(Andrei Shleifer)和维什尼(Robert Vishny)在八九十年代对公司的融资结构、经理行为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实际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不少经验实证论据比如,他们发现,现实中重要的代理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发生在股东和经理之间,而是在于大股东伙同经理一起侵犯小股东们的利益  90年代末,他们及其合作者又进一步从经验数据中比较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研究各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保护小股东方面的差别,并由此确定法律对公司融资的影响他们正在比较法庭裁决和行政监管这两种执行规则的方式在维护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中的利弊由此看出,近20年来,公司金融学深受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作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正在兴起  新古典经济学为了集中探讨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撇开了一切对政治因素的考虑但是人们在实际中发现,脱离政治因素是无法解释许多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特别是那些明显低效率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  比如,经济学理论早已论证了关税保护的低效率性,但是许多国家仍然高筑关税壁垒。

经济学家们很清楚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的危害性,但是不少国家的宏观稳定政策却不断被拖延经济体制的改革、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常出现的放慢、停滞甚至倒退,都很难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理解  于是,经济学家们把政治因素引入他们的经济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新政治经济学或称现代政治经济学至少在两点上不同于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第一,它的出发点不是“规范的”(normative),即研究“应该怎样”,而是“实证的”(positive),即先研究“是怎样”  具体地说,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决定的形成和实施第二,它的分析方法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它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入政治因素的现代经济学的学科介绍  现代经济学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  20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中国,并在高校讲授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

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析  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2]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现代经济学的视角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叫“视角”  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  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  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表,却实际上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所以我们会听到人们惊叹:“我怎么没有想到?”经济学的这些视角起初是研究纯粹的经济行为的,后来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诸如选举、政体、家庭、婚姻等问题现代经济学参照系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  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和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 Theorem)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一般均衡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阿罗(Kenneth Arrow)曾经说过:一般均衡理论中有五个假定,每一个假定可能都有五种不同的原因与现实不符,但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最有用的经济学理论之一他的意思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有用的参照系,就像无摩擦状态中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  把这些基本定理定位于参照系有助于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因此认为毫无所用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的进一步理论提供参照系  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

  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试举几例说明第一例是供需曲线图象模型,它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横、纵轴,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  起初,经济学家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后来又用它来分析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效果不仅可用它来研究市场扭曲问题,也可用它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问题  第二例是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的重叠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这一模型考虑到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代际之间的市场的不完备性,因此成为研究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有用的分析工具  第三例是格罗斯曼(Sanford Grossman)、哈特(Oliver Hart)和穆尔(John Moore)的所有权-控制权模型它是分析控制权的配置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非常有效的工具  第四例是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对称信息模型它用来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间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换。

这一工具被用来分析组织内部的共谋问题,政府的行业规制(比如电信业)问题,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利弊问题  第五例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这一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多重均衡点,除了好的均衡以外,还有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坏的均衡点:因为别人去挤兑,所以我也要挤兑这一模型对研究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的脆弱性这类问题很有用  以上五个例子中的模型都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广泛用来作为分析工具,并被证明是极其有用的  这三部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一个人受现代经济学理论训练时所接受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键所在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种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构成的分析框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并不是一些新鲜的经济学名词和概念的汇集,经济学家的工作也不是任意套用这些名词和概念,而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经济行为和现象  上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在这方面,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比如,社会学中没有一个主导性的范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