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教育.doc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3KB
约5页
文档ID:536682051
中国古代教育.doc_第1页
1/5

中国古代教育教育分类: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宗教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之沿革:远古时代: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学校教育的萌芽:公元前3000年左右 “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礼记 .文王世子》载:“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尚书.舜典》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夏:夏代: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校”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夏代教育的特点:重视军事教育商:甲骨文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学校设置:“庠” 孟子说:“殷曰序《礼记.明堂右》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为贵族),左学为小学(为庶族),而作乐于瞽宗(主要掌礼乐)殷商教育特点: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西周时期:教育领域的等级制度 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小学入学年龄:8岁,15岁结束(学制7年)《周礼》:“古者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大学的“六艺”教育(学制9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学校设置:国学(由中央设立)——大学、小学 乡学——校、序、庠、塾大学:设在国都的南郊;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周天子的大学叫做“辟雍”,诸侯曰“泮宫” 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中间为“辟雍”,又称“大学”,四周环以水池,供天子举行飨射和自学;水南为“成均”,供习乐舞;水北为“上庠”,供习典书;水东为“东序”,供习干戈;水西为“瞽宗”,供习礼德;五学之中,辟雍最尊,古大学统称辟雍;四学之中,又以成均最尊诸侯国的大学,规模则较小,按规定只能环以半水故名“泮宫”大学为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春秋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主要以社会教育为主 ,出现“学在四夷” 典籍四散,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 出现私学教育大家孔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儒家:思孟学派——子思、孟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私学教育成为主流,如齐宣王在都城设立“稷下学宫”,当时就读的文学之士达数千人为了管理和组织学术活动,在学宫设“祭酒”等领导人员。

荀子就曾担任过这个学宫的祭酒《劝学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祭酒:“食必祭先,酒必敬长”,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秦国时期:文字统一对教育的促进 教育史的惨剧——焚书坑儒汉:两汉的文教政策:经济——休养生息 思想——清静无为(黄老思想) 政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的学校教育:官学:“太学”、“鸿都门学”;私学:郡国学、校、庠、序封建教育体系正式形成 :太学: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史载,元朔五年(BC124)武帝令太学于京师,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配弟子(即后来的太学生)5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BC178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因设在都城的鸿都门下,故称在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罢百家博士,造就儒家人才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吏,回地方充任吏职汉武帝之后,朝中为官之人多是读书出身后来因为此类人太多,中央在地方推荐之后加上了一道考试这样一来,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魏晋南北朝:晋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门阀制度的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南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的四个系科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职能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院教育;弘文馆——门下省管理;崇文馆——直归太子东宫管辖二馆学生资格高于国子学,只限于皇亲国戚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二馆之外,有太医署管辖的医学,秘书省管辖的小学;祠部管辖的“崇玄学”(学习老庄)唐代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入学分科十分严格:国子学:名额300人,限文武三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太学:名额500人,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名额1300人,七品以上官员子弟500人,其余800人可由庶民子弟补充各科按其学习内容规定修业年限,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旬试、岁试及毕业考试不及格必须重学,三次不及格者,延长学习期限九年;仍不及格,则勒令退学在学校学生享受供膳,但要对老师行“束修”之礼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地必须奉敬礼物宋: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宋朝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

宋初各地设立各大书院多为私人创建,后虽逐渐转为公立,但由于理学兴起,当时教育仍以私人讲学为盛及至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遭受打压却仍在社会上得以维持,书院之功不可没书院教育: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代,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制度及教学方式与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书院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其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政府主要精力在于征服南方割剧;国子监是个空架子;读书人希望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民办书院兴起——解决了社会问题——政府政策和物资支持——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一个高潮宋初四大书院”:石鼓、岳麓、嵩山、白鹿洞、睢阳等书院北宋后期,转向官学,范仲淹、王安石大力兴学,书院教育冷落下来;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兴盛起来的理学以需要宣讲的场所——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书院有了迅速的发展,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二个高潮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因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的方持,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理学学术中心元朝在北京设立“太极书院”——官办书院明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以王守仁、湛若水等为代表的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形成第三个高潮。

东林书院”——顾宪成、高攀龙——以东林书院为中心,“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向专权的宦官魏忠贤——东林党人——东林学案——《五人墓碑记》书院学规:(朱熹制定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白鹿洞学规》)“凡于此学者,必严朔望之仪,谨辰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于余功,游艺有适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贺来汤入主白鹿洞,拟定七条学规:“专心立品;潜心读书;澄心烛理;虚心求益;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共学——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与国子学合,到明代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到清代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现在,北京国子监就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它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东与孔庙毗邻,“左庙右学” 大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四周环“泮水”其名称和建筑布局都沿用周代大学的旧名和样子自汉代以来,太学内多设有辟雍,供皇帝讲学每逢皇帝来讲学,太学(或国子监)的官员和学生都要跪在泮水四周聆听。

辟雍以北是“彝伦堂”,意为法规和伦理之堂,是供学生们讲习经义的地方,类似于今天 的大礼堂辟雍两侧设“率性、诚心、崇志、修道、正义、广业”六堂,是学生们平时学习的地方类似今天的教室彝伦堂两侧为四厅:“典簿厅”负责文书财会(典簿);“绳衍厅”负责制度和纪律(监丞);“典籍厅”负责图书资料(典籍);“博士厅”负责教授经义(博士、助教)它们是国子监内的行政与教学管理机构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称为“祭酒”,习惯上称做“国子祭酒”,一般都由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儒家学者担任唐韩愈曾任此职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国子监的副职是“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全监事务,类似于今天的常务副校长唐诗人张籍担任此职,称为“张司业”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做“监生”举监”(在京会试落第和举人择优入监)、“贡监”(从地方学校选拔)、“荫监”(三品以上官员子弟)、“例监” (捐资补缺) 、“夷生”(外国留学生)修《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八股文是必修课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科举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培养人才;科举——选拔人才;官制——使用人才 隋代废“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607年,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科举开始。

唐:考试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考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其中进士科最尊进士科考试合格为”及第”、“擢第”、“登科”、“登第”,考不上叫“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状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宋代增加殿试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三甲,第一甲由皇帝赐以“及第”名义,第二甲则易以“出身”名义,第三甲赐以“同出身”名义南宋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宋元三级考试: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四书集注》明清三级考试:院试——参加考试的人统称为童生乡试——参加者为秀才,及格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三年一考,在秋八月,称“秋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叫“桂榜”会试——参考者必须是举人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三年一考,即于乡试的第二年考,时间是春三月,礼部主持,叫“礼闱”、“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称为“杏榜”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之后进行殿试,在今故宫保和殿,由皇帝主考——参考者必须是贡士,考中才是进士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叫“连中三元”发榜时用金傍“金榜题名”。

皇帝先接见前十名进士换为“小传胪”,然后再接见全体进士,称为“大传胪”,之后由礼部设“琼林宴”,到孔庙祭拜,然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于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现在北京孔庙存进士题名碑118座,刻进士名51624人,其中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上面刻有沈均儒和谭延闿二人为“同年”,沈解放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谭解放后曾任国民常政府的行政院院长关于科举进士 “我国80年代的大学生境况科举进士颇为相似,其原因乃是早年大学生缺乏,一入大学门即前程光明,可安心读书现如今大学生分配不易,众学生兼职焉,打工焉,找工作焉,TOEFLE焉,如此猫焉,狗焉,‘治艺者甚多而治学者少’北大清华之类名校学术风气较其余学校为优,师资基础固是一方面,而名校学生不必为前程过于担忧,可专心治学亦是一重要因素关于八股文:八股文被人骂得很久了,仿佛一打它出生就是个为限制人思想而存在的坏东西,在此要做一个小小的翻案唐时科举考的主要是古诗,因为“诗无达怙”,考官面对众多水平不一的诗文难判优劣,故而改考律诗,限定平平仄仄的框框,等于列出一个客观标准方便评判,这个制度好像没看谁有过批判。

宋时考经义,不幸大道理人人会唱,也是难分高下,有关部门渐渐定出一定格式,这就成了八股了 但八股为害的真正根源却在明朝,因为宋只制定规则,而明则钳制思想,凡与主流思想不合,则文章再好而弗取矣特点:尊师:重视教育,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封建社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