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文学史下.doc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6KB
约21页
文档ID:543033786
外国文学史下.doc_第1页
1/21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27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多余人”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多余人”系列形象: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3.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4.屠格涅夫《罗亭》:罗亭5.《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6.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叶甫盖尼·奥涅金》传统批评中,奥涅金是个“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毫无实际工作能力,并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方向一言概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多余”然而,我们谁又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爹死娘可以嫁人,拉宾遇刺佩雷斯取而代之,历史的脉搏不会因某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多余,即使做乞丐,满身疥疮,人见人厌,拣块肉骨头照样啃得心满意足 奥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中写满了无聊和欺骗,生活所显示的虚幻进而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

多余人”形象分析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普希金以奥涅金的形象,概括了当代贵族进步青年性格的基本特征贵族青年中觉醒了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十二月党人的道路,决心用暴力改变俄国现状,而大多数庸俗的贵族青年却仍然在上流社会里鬼混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既不能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立志改革,奋起战斗,也不能像一般贵族青年那样自甘堕落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想有所作为,却有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结果一事无成奥涅金就是这类贵族青年的一个典型蒙托夫在《当代英雄》里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即彼巧林的形象他是俄国三十年代“多余人”的形象他比二十年代的奥涅金要痛苦,烦闷得多这时候,贵族革命正成为过去,进步的人民所受的压制比二十难道更加沉重。

彼巧林聪明过人、精力充沛,却又十分孤独内心的矛盾折磨着他他不断的制造恶作剧,却又不完全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卑鄙无耻的体现在他性格中的反农奴制的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作者对他的形象抱着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彼巧林是俄国社会的产物屠格涅夫在《罗亭》中塑造了第三个“多余人”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四十年代“多余人”性格的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过渡性质罗亭的世界观是四十年代形成的他是一个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我祖国进步不惜牺牲了一切,具有崇高的人生态度然而,他不了解俄国,不了解俄国人民,也不了解自己因此,他的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个人生活也很不幸最后,于1848年牺牲在巴黎街头的街垒之上冈察洛夫在1859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了第五个“多余人”形象,即奥勃洛摩夫,他是五十年代的“多余人”的形象奥勃洛摩夫是个地主,他有良好的文化教养,聪明的头脑可是,他懒散,脆弱,好空想,精神麻木,害怕生活发生变动,没有出事实际活动的能力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它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中篇小说《嘉尔曼》是他的代表作品,使他获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嘉尔曼》中有两个"我":一是故事叙述者,交代自己如何获得故事的经过,也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是叙述者在1830年西班牙考古旅行中遇到的若瑟若瑟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强盗,同叙述者交上了朋友,被捕后向叙述者叙述了自己和情妇嘉尔曼的悲惨故事小说的叙述是冷静的,客观的,给人以现实生活本身的感觉嘉尔曼性格分析:评论界一般认为,梅里美笔下的嘉尔曼是一朵色彩繁杂的"恶之花"但在她身上,也有闪闪发光的东西这种闪闪发光的东西,属于嘉尔曼性格中最本质的一面,它就是:自由精神简析奥涅金的形象: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多余人”系列形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小人物:1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代表作家及作品: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又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别林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驱他肯定了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捍卫了现实主义原则他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代表作《文学的幻想》赫尔岑: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批评概念来论述当时俄国文学的民族性《谁之罪》(问题小说):主人公别尔托夫(多余人)屠格涅夫:《罗亭》:罗亭是4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中“多余人”的典型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文学发展状况: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宪章派文学: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自然派: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分析比较题19世纪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比较相同点:1 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 都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3 他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4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异同点:一 法国文学的特征:1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2揭露了金钱的罪恶3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二 英国文学的特征: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玛丽•雪莉、苏珊•弗里娅、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俄国文学的特征:1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为主要内容2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了知识分子忧愤、焦虑及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3独特的形象系列:多余人、小人物形象。

4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1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