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十年回眸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柏俊荣(来源:互联网)加强学校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国际基础教育 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O2001年,惠山区肩负着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的使命,踏上了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旅身处课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极大热情、坚定信念,践行课改理念,实行课程三级管理, 从此,校本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教育园地和学生的成长历程课程改革伊始,惠山区教育局“坚信不疑,坚定不移”,鲜明地 提出惠山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抢占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和创 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制高点围绕这个奋斗目标,踏上课程改革之旅 的惠山教育,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自觉提高课程开发和管理意识, 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扎扎 实实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一、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回顾十年课改历程,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2001年之前,属于先行者的探索这 个阶段,以省锡中教育部部级重大课题资助项目一一“校本课程开发”为标志,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暖风才仅仅从38个课改实验区拂过, 教育一线许多人才仅仅听说了 “校本课程”这个全新的名词,还分不 清到底是“校本”还是“本校”,正像许多无锡以外的人分不清锡山 高中究竟属于新建的锡山区还是惠山区,省锡中校本课程的鲜花已经 五彩缤纷省锡中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系统探索校本课程的开 发与管理1995年以前,省锡中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课程改革实验, 学校依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必 修课进行分层教学,选修、活动课增加内容为标志的“三大板块”课 程,尝试开设了 18门选修课或活动课,改变了学校以往单一学科一 —必修课的状态1 995年开始,在开展“三大板块”课程改革的基 础上,选定“农村中学开发语文阅览课研究”和“农村中学生体育意 识和健身能力培养”两个课题作为重点,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 课的实验,取得了成功经验1997年,课程专家介入,通过与课程 专家紧密配合,明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确立了 “校本课 程开发”的理念,对各类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开发了科学素养类、 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等四大门类54门校本课 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从而使校本课程进入了 规范开发的阶段。
省锡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校本课程真正拥有了学校层面的 课程操作模式,为中国各阶层学校、特别是惠山区,提供了课程开发 流程、操作规范和管理举措的最直接经验,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 注,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研究成果的实践依据, 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也被 誉为“大陆校本课程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段,2001年到2005年,是全面开发阶段这个阶段, 以惠山区教育局领题的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江苏省 “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一《区域性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研究》 为标志,全区各层次学校全面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和研究实验伊始,惠山区教育局颁发了《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 见》,成立了 “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惠山区校本课程开 发指导意见》对全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具体 的要求: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 案、在规定的时间里开发出最低门数的校本课程等绝大多数学校按 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成立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 程开发方案,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所有学校都开设了门数较 多的校本课程,学校和骨干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 念和开发策略,并逐步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督导评估机制,全 区校本课程开发逐步走向规范。
在这个阶段中,所有学校作为子课题组边实践边研究,在课程目 标的确立、课程开发的流程和开发原则、课程结构、课程开发的方式、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校本 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原省锡中初 中部)还参加由阮承发、富康领题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 项课题一一《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子课题研究,课题组对其 研究成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匡村实验学校(原省锡中初中部)是 整个课题组中研究规范最上档次的一个子课题组,他们在独特的教育 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确定了以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发方针,形成了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构建 了具有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了校本课程组织实施的基本模式, 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管理、评价机制,形成了适用于农村初中 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匡村实验学校(原省锡中初中部)校本 课程开发研究所提供的范式可以为其他农村初中作有益的借鉴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阮承发、富康主编,甘肃文化出版 社,2006年)第三个阶段,2005年以后,是全面提高和常态开发阶段这个 阶段,涌现出一批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
在这个阶段中,各校对前一阶段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了反思、评价和 组合,淘汰了一些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集中优秀教师的力量,加强对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有生命力 的课程的扶植和指导,并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展为 校本课程,全区校本课程进入了全面提高和常态开发时期二、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惠山区十年校本课程开发,提炼了科学的系统的开发范式,形成 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具有普适意义的开发经验)校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校本课程的 定向、规范和评价,因而是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惠山区十多年实践经验来看,确定校本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 学校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 求,确定了学校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承载着学校的教育传统和文 化特征,对校本课程的规划、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具有根本的指导 意义其次,课程目标确定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 展为本位,这是校本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问题,也是校本课程价值取 向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资质不 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
因此,确定课程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对学生的需 求进行合理的评估,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的目标 还必须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的保障,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保障,最好的课程也只能是一种理想例如省锡中依据“体貌谦恭、学养深厚、胸襟旷达、志趣高远” 的学校教育哲学,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了系统调查,把握地方课程 期待,立足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学校完成了新的校本课程规划方 案,明确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会交往,提升团队领导素养;体验探究, 增强创新精神;尝试选择,开展生涯规划;热爱生活,发展健康的闲 暇爱好;认同自我,具有坚毅的心理品质二)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总体来说,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教育目 标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每一所学校,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但这一“个 性”应该植根于整体的教育目标这一 “共性”之中因此,各所学校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既基于本校的特点,凸显本校的特色,又将校本 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所应达到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使校本课 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用共同的教 育目标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减少了开发中的随意性,增加了科 学性。
二是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的某 种程度的变革,而且还会触及到学校原有教育经验的方方面面对于 校本课程开发来说,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它不 但涉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诸多问题,也涉及到国家课程的质量、地 方课程的开设,涉及到教师、学生、家长等众多复杂的问题为此, 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遵循了协调性原则一方面注意了三级课程间的 均衡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在立足于弥补国家 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 发展另一方面注意了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关涉的诸多因素的整体协 调,如学校、社会和家庭互相协作,教师、校长、学生以及课程理论 工作者相互调适,形成合力三是统整性原则首先是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统整 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校本课程,各校立求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 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 式,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性向、能力为课程统整的焦点,使 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紧密联系,突出了校本课程的育人 价值其次是学科间的统整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了课程的横向 联系,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 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能力,获得综合经验。
为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 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本着这种精神, 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可以说包罗万象,科学的、环保生态的、 艺术的,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 内容是多样性原则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与评价,自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一,指向学校,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 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第二,指向社区,校 本课程的设计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 统习俗如地处水蜜桃之乡的阳山中心小学开发了 “桃文化”校本课 程,编写了校本教材《桃苑》(该教材获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二等奖); 地处轻纺、印染之乡的前洲中心小学开发了 “民间布、线工艺”校本 课程第三,指向学生,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 目的五是规范性原则作为一个区域,惠山区开发课程门数之多、内 容之广泛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所开发的课程,既反映了美丽而神奇 的大自然,也反映了一日千里的区域经济生活;既有学生温馨家庭生 活的内容,也有社区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内容;既有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也有对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和剖析,更有对历史文化足迹的追 寻和叩问。
为了使诸多校本课程开发有序、规范,区教育局拟定了关 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政策,成立了组 织管理和指导机构,颁布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建立了相关激励机制, 健全了评估督导机制有效的制度保障,使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从局部 到整体、由尝试到成熟,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是校本课程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校本课 程规范化科学化实施的重要保障惠山区在十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 成并完善了下列开发流程:第一步: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性研究评 估主要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 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通过教师、学生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 多种形式,获取校本课程设计的必要信息,进而确定课程目标第二步:建构框架在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 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从而形成每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这一步,是学校对校本课 程做出的价值定位第三步: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 开展的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