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格式模板(多篇)

zh****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65KB
约102页
文档ID:330153898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格式模板(多篇)_第1页
1/102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格式模板(多篇)推荐第1篇:数学教案格式要求 格式要求:上交电子稿,word文档,A4纸张,默认边距课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方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一级标题为小四黑体字各级标题编号依次为 一、1.(1)……word文件名包含:第几课时 课题 单位 名字 (末尾署名:姓名、单位) 推荐第2篇:数学教案的格式 《》教学设计 一、课时:90’每节课,中间休息十分钟 二、教学对象:学生年级和程度 三、教学内容: 1. 单词--------- 2. 句型--------- 3. 日常用语-------- 4. 自然拼音--------- 5. 歌曲、歌谣--------- 四、教学目的:(以下为简单例子) 1. 熟悉并掌握单词,能进行认读 2. 运用日常用语 3. 结合本课的单词能做句型替换 4. 复习--------- 五、语言重点及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准备:(例如,卡片、教具) 七、主导游戏: 八、版书设计: 九、教学过程: 1. 前45分钟: 开始语:------------- Warm-up(整节课的开始,形式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歌曲,目的:进入状态) 单词:(时间) Presentation:(展示) Practice:(练习) Closure:(游戏、活动) 过渡:(以什么承上启下) 句式:(时间) Presentation:(展示) Practice:(练习) Closure:(游戏、活动) 2. 后45分钟: 复习上节内容——游戏或活动 语法:(时间) Presentation:(展示) Practice:(练习) Closure:(游戏、活动) 过渡:---------- 自然拼音或歌曲:(时间) Presentation:(展示) Practice:(练习) Closure:(游戏、活动) (以上内容可以自行安排) 3. 课后作业: 十、课后小结:(上完课后做一个总结) 此课完成那些内容 没有完成那些内容 学生掌握程度等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规律的教学设计 定林小学 周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概况法用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授法 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5+4=9,4+5=9师板书:5+4○4+5)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 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35+40+60 64+(36+78)18+25+75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47+(30+8)=(47+30)+8; ③(84+68)+32=84+(68+32); ④75+(48+25)=(75+25)+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45+36)+64=45+(□+□); ④560+(40+c)=(560+□)+ □; ⑤560+(180+440)=(560+ □)+□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①64+25+136+75=(64+□)+(25+□); ②30+28+70+72=(□+□)+(□+□); ③5×4=4×□; ④6×4×25=6×(□×□)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师:同学们,都记得很清楚!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 生:正方体。

师:那你能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体组成吗? 师:谁想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数一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 1、数数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十 )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 百 ) 一百个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一千 )板书) 师:“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师:它应该排在数位顺序表的哪个位置呢?(课件出示) 生:百位的左边 师:千是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越往左,数位越高千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千板书设计) 师画计数器带着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这里让学生理解进率,明确百位上拨十个珠子,千位上拨一个,即一个千等于十个百板书设计) 师:刚才大家一百一百的数到了一千,那你能从一千开始倒着数一百一百的数吗? 生: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 师:整百整百地数你们会了,一个一个地数你们会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二、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1000以内的数,其实,这样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我就搜集了几个,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下课以后你们也去搜集几个,同学之间交流交流,增长一些见识,好吗?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五册《周长的认识》漳州市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邮编:363800 :13709303506 《周长的认识》 华安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 设计理念 这是一堂概念理解课,必须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

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1页的 内容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 3.初步渗透平移、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描一描、指一指、找一找、判一判、算一算、量一量等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举例,加强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3.通过量树叶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