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科 学,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目的: 掌握鼻腔各壁和鼻窦分组、开口、窦口鼻道复合体 掌握外鼻的静脉血循环特点, 熟悉外鼻的支架及构成,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布情况 重点:鼻腔外侧壁,中鼻道结构及鼻窦引流的特点,鼻的应用解剖学,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鼻腔的三维解剖结构是维持正常鼻生理功能的基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成对或单个的软骨构成外观呈三棱锥状 鼻 根 鼻 梁 鼻 尖 鼻 背 鼻 翼 鼻 底 鼻小柱 前鼻孔 鼻唇沟,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构成骨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和上颌骨额突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组成: 上:鼻骨 外:上颌骨额突 下:腭骨鼻突,1、皮肤:鼻尖及鼻翼处皮肤含较多汗腺 和皮脂腺,易发痤疮、酒渣鼻和疖肿 2、静脉回流解剖特点 :(难点)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 内眦静脉可经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临床意义:危险三角区 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3、 神经: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一些分支 4、淋巴回流:主要汇入下颌下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
鼻腔,鼻腔(nasal cavity)左右各一,其冠状切面呈三角形,矢状切面上内侧壁及外侧壁均呈四边形以鼻内孔(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鼻阈),该处有皮肤覆盖 特点: 1、皮肤内含有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故易发生疖肿 2、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固有鼻腔(鼻腔),一 构成 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 1、顶壁:筛板 2、底壁:硬腭鼻腔面,3内侧壁 鼻中隔 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梨骨组成 软骨膜和骨膜外覆粘膜利特尔区(littles area)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重点),外侧壁 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鼻腔外侧壁有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起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1/3 每一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潜在的间隙,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1)下鼻甲和下鼻道: 1)下鼻甲骨 2)鼻泪管 3)上颌窦穿刺点 4)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2)中鼻甲和中鼻道 中鼻甲基板 中鼻甲常见变异(气化和反向弯曲) 蝶腭孔 嗅裂(嗅沟) 总鼻道 钩突、筛泡、半月裂孔 筛漏斗、额隐窝 鼻道窦口复合体 (详见下页),中鼻甲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定义: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孔、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3)上鼻甲和上鼻道 1)属筛骨结构 2)后组筛窦开口 3)蝶筛隐窝,鼻腔粘膜 1、嗅区粘膜 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 2、呼吸区粘膜 呼吸区所有柱状上皮,表面均有丰富的微绒毛,用以保持粘膜的湿度,杯状细胞内含大量粘液颗粒,具有分泌功能鼻腔粘膜,正常鼻粘膜扫描电镜下观察( 2000),鼻腔的血液供应及临床意义,颈内动脉-眼动脉-筛前、筛后-鼻腔前上部 颈外动脉-颌内动脉-眶下动脉、蝶腭动脉分支鼻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鼻腔后下部)大致以中鼻甲下缘为界 临床意义:指导血管结扎,利特尔动脉丛: 由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 组成,克氏静脉丛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鼻腔的淋巴 鼻腔前1/3的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汇入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 鼻腔后2/3的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群六、鼻腔的神经 1、嗅神经 分布嗅区粘膜 2、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 (1)眼神经: 眼神经 鼻睫神经 筛前神经 鼻中隔和鼻腔外壁 筛后神经 前部和上部的一小部分 (2)上颌神经: 穿过或绕过 蝶腭神经 鼻后上外侧支 鼻腔外侧壁 蝶腭神经结 鼻后上内侧支 后部、鼻腔 顶和鼻中隔 腭前神经 中鼻道、下鼻甲 和下鼻道 上颌神经 眶下神经 鼻前庭、上颌窦、鼻腔底和下鼻 道前段,3、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 岩深神经 副交感神经:面神经 岩浅大神经 蝶腭神经节 鼻腔 交感神经 鼻粘膜血管收缩 相互制约 副交感神经 鼻粘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 翼管神经切断 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翼管 翼管神经,鼻窦,鼻窦左右成对,共4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按照鼻窦的解剖位置和窦口所在部位分前、后2组: 前组:上颌窦、额窦 前组筛窦 后组:后组筛窦、蝶窦,鼻的生理学,鼻腔、鼻窦及其被覆上皮的结构赋予鼻腔特殊功能,如通气、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共鸣、反射、嗅觉 鼻肺反射 喷嚏反射 鼻窦也具有鼻腔的某些生理功能,如细胞分泌、共鸣作用等此外,鼻窦的存在有助于减轻头颅的重量,维持平衡鼻骨骨折,教学目的: 熟悉临床诊断和处理原则,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 鼻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 临床表现: 受伤立即鼻梁下陷或歪斜;鼻出血;疼痛; 数小时软组织肿胀或血肿; 数天后肿胀消退,畸形出现视 :外鼻软组织有皮下淤血或裂伤; 触 :触痛、骨移位或骨摩檫感; X线:鼻骨侧位片 鼻镜检查:鼻中隔偏曲、血肿等检查,病史+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鼻骨正侧位X线平片或CT有助于判断鼻骨骨折的位置诊断,止血、止痛、清创缝合、预防感染及鼻骨复位治疗原则,注意: 1、鼻骨骨折应在外伤后的23h内处理, 此时组织尚未肿胀 2、鼻骨复位术宜在10d内进行,一般 不宜超过 10d,以免发生畸形愈合治疗,1、闭合性鼻骨骨折: (1)、非错位性骨折:一般不需复位; (2)、错位性骨折:一般需尽快复位;,2、开放性鼻骨骨折: 立即手术复位,争取一期完成清创缝合 与鼻骨骨折复位等。
鼻骨骨折复位要求: 1、移位者,必复位; 2、整形和恢复功能的双重要求; 3、伴有鼻中隔血肿和脓肿处理: 血肿:尽早手术清除; 脓肿:立即切开排脓剥离器复位法,鼻骨复位钳复位法,鼻 炎,教学目的: 1、掌握急性鼻炎临床表现及治疗 2、掌握慢性鼻炎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重点:慢性鼻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急性鼻炎,定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病毒感染: 鼻病毒 腺病毒 流感和副流感病毒 冠状病毒 诱 因: 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病 因,(12天):鼻粘膜血管痉挛,腺体分泌减少 (35天):粘膜中血管和淋巴管迅速扩张,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初期,急性期,粘液中单核细胞及吞噬细胞浸润, 并渗出于粘膜表面,加上上皮细胞 和纤毛的坏死脱落 上皮新生,粘膜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期,末期,临床表现: (一)早期: 症状 几小时或12d,鼻内干燥, 灼热感或异物感且痒,打喷嚏, 全身不适 检查 鼻粘膜干燥二)急性期: 症状:1、鼻塞; 2、水样鼻漏; 3、嗅觉减退; 4、闭塞性鼻音; 检查: 鼻粘膜呈弥漫性充血、肿胀, 鼻腔内充满水样或粘液性分泌物。
三)末期: 症状:粘脓性鼻漏,不易擤出 检查:鼻腔内充满粘液脓性分泌物 (四)恢复期: 各种症状逐渐减轻以致消失整个病程经历710天局部检查,鼻腔粘膜充血、肿胀,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清水样、粘液性、粘脓性、脓性),并发症,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急性中耳炎 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肺炎,鉴别诊断,流感:全身症状重, 变应性鼻炎:持续时间短,无全身症状,皮肤试验阳性 血管运动性鼻炎:发作突然,消退迅速 急性传染病:全身症状重,治疗,全身治疗:发汗疗法、中成药 合并细菌感染或可疑并发症时,抗菌药物治疗,局部治疗:血管收缩剂滴鼻、针灸,慢性鼻炎,定义:鼻腔粘膜或粘膜下的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亦未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感染者病因: (一)、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化慢性鼻炎,这是重要的致病原因. 2、由于邻近器官病灶长期刺激和影响的结果,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 3、医源性,鼻腔用药不当或为时过久,如长期滴用滴鼻药二)、职业及环境因素: 长期吸入污染的空气,如水泥、煤炭,鼻粘膜受到理化因子的刺激和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 三)、全身因素: 1、某些慢性疾病,引起鼻粘膜血管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 3、内分泌失调; 4、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 5、另外,细菌和病毒与本病的病因学关系,目前尝有争议。
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类型:,一、慢性单纯性鼻炎 【病理】: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基于鼻腔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交感神经呈相对抑制状态,而致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形成一种以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点的慢性炎症症状】: (一)、鼻塞: 特点: 1、间歇性: 白天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 或寒冷时加重 2、交替性: 侧卧位时,居下侧的鼻腔阻塞,上侧 鼻腔通气良好 二)、多涕: 常为粘液性,继发感染时出现脓性分泌物检查】: (一)、鼻粘膜肿胀,以下鼻甲最为突出,用药收缩良好 (二)、鼻腔内有较粘稠的粘性分泌物,多聚集于鼻腔底部.下鼻道或总鼻道治疗】: 原则: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排出分泌物 (一)、全身治疗: 1、消除致病因素,锻炼身体; 2、鼻炎片,霍胆丸等二)、局部治疗: 1、1%麻黄素+5%弱蛋白银交替滴鼻; 2、0.5%普鲁卡因作下鼻甲前端粘膜内封闭或穴位封闭,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慢性肥厚性鼻炎 【病理】: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鼻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症状】: (一)、多为持续性鼻塞,双侧性。
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可减退 (二)、鼻涕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不多,不易擤出 (三)、若下鼻甲后端肥大,压迫咽鼓管口可出现症状检查】: (一)、鼻粘膜肥厚,增生,用药不易收缩 (二)、鼻腔底部或下鼻道内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治疗】: (一)、下鼻甲粘膜尚能部分收缩者: 1、下鼻甲粘膜下硬化剂注射:50%G.S, 80%甘油,1毫升,每周一次; 2、冷冻疗法; 3、激光疗法,CO2,YAG(粘膜下照射); 4、微波二、下鼻甲粘膜不能收缩者: 手术疗法: 1、粘膜肥厚者:作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术,原则上不1/3; 2、骨性肥大者:作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临床表现(重点),变 应 性 鼻 炎,目的: 掌握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典型症状 教学内容: 掌握病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常见处理方法 了解常见并发症掌握典型症状、诊断方法和依据 重点: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诊断 难点: 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变应性鼻炎乃最普遍之变应性疾病,其流行病学为1040季节性:树、野草的花粉、霉菌孢子 常年性:室内尘土及甲醛,室外SO2,职业过敏原,宠物、霉菌、食物和饮料以及药物概述,发病机理发病与遗传(特应型个体)及环境密切相关。
属型变态反应有三个主要环节 机体致敏原 介质细胞脱颗粒 鼻粘膜细胞反应,变应原,机体,IgE与介质细胞(肥大细胞、嗜硷细胞)膜IgE受体结合,变应原与IgE桥连,产生IgE,介质细胞脱颗粒,兴奋胆硷能神经,释放介质,刺激感觉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嗜酸细胞浸润,鼻痒,喷嚏,腺体分泌增加,粘膜水肿,鼻分泌物中出现嗜酸细胞,变应原再次接触,症 状1.鼻痒,连续性喷嚏(几个到数十个不等 )2.鼻溢清涕3.鼻塞,嗅觉减退4.其它:头痛,耳鸣,流泪,声嘶等,检 查 鼻粘膜苍白水肿,以下鼻甲最明显,表面有多量水样或稀薄粘性涕 鼻息肉形成 鼻分泌物涂片检查见嗜酸性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