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桩基础的计算与分析,5.1 概述(略)5.2 竖直荷载下桩基础的受力分析 5.2.1 竖向荷载下单桩受力的性状 在实际工程中,桩基通常是由一群桩所组成而群桩分析的理 论很大程度取决于单桩的受力分析因而许多学者对单桩工作 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许多预估的方法目前,大体上可归 纳为四种方法,即:荷载传递法;弹性理论法;剪切位移法; 有限单元法 1.荷载传递法 荷载传递法首先是由Seed和Reese在1995年提出此后, Kezdl(1957)、佐藤悟(1965),Coyle和Reese(1966)、 Holloway(1975)以及Vijayvergiya(1977)等相继在此基础上有 所发展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是把桩视作由许多弹性单位组成, 每一单元与土体之间(包括桩尖)都用非线性弹簧联系,如,图11.1所示这些非线性弹簧表示桩侧摩阻力(或桩尖阻力) 与剪切位移(或桩尖位移)之间的关系,通常统称为荷载传递 函数或t-s曲线 在桩上取一单元体,由单元体的静力平衡条件可得:,,荷载传递法的计算图式,式中 --桩截面周长, --桩侧壁摩阻力考虑到单元的弹性 应变量随深度z值得增加而减小,于是有,对式(11.2)求导,并与式(11.1)联合,则有,式(11.3)式传递函数法的基本微分方程,桩身的竖向位移 s的求解取决于桩土之间的传递函数 曲线(即 曲线)。
Vijayvergiya(1977)对桩测、桩底分别提出相应的传递函数表 达式:,其中,(粘土),(砂土),式中 —桩单元的位移—位移为z时,桩侧的摩阻力;—桩侧摩阻力达到时的桩单元的临界位移值;在粘土或砂土中,=0.51~0.97cm;—桩身范围内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平均值;—地表至桩尖范围内土的竖向有效应力的平均值;—桩身范围内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平均值;—土的侧压力系数;—土的竖向有效应力;—桩间土的摩擦角,桩尖传递函数,如图11.2(c)所示式中 —桩尖位移值;—位移为s时,桩尖的阻力;—桩尖阻力达到 时的临界位移值,B为桩径或宽度—桩尖最大阻力,可按下式计算:,(粘土),(砂土),式中 —分别为承载力系数;— 桩尖粘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桩尖处土的竖向有效应力一旦桩土间的传递函数确定后,就可求得在竖向荷载下桩侧摩 阻力,桩身轴力分布以及桩身各截面处的位移求解方法通常 采用变形协调法和矩阵位移法 (1)变形协调法 该法是在离散成许多单元的桩的底部,假设有某一位移值,然 后根据桩身的轴向变形与桩侧土变形相协调的关系,可逐段地 向上递推而求出桩段各点(包括桩顶)处的相应轴力、桩侧压 力。
若桩底假设不同的位移值,于是就可获得一组相应的轴力、 位移以及桩侧和桩底的阻力 2)矩阵位移法 矩阵位移法实质上是杆件系统的有限单元法对已经离散了的 每个桩单元(图5.3),可建立轴力之间的关系 若桩顶上作用一个竖向力Q,桩段划分的长度不一,分别以示之,则对整根桩可写出分段点的力和位移方程组:,图5.3 单桩矩阵位移法的计算图式,图5.4 桩侧摩阻力、桩尖阻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由于传递函数呈非线性特性,可用迭代法计算式(5.7),其 步骤如下: 1)根据已知的传递函数曲线,假设各结点的初始刚度 和 (即假定各结点初始位移 ) 2)按式(11.7)算出相应的位移 ; 3)若 与 的差值超过容许值,则根据 和 ;从 图5.4求出 和 ,并代入式(5.7)算出第二次迭代 计算所得的位移 ; 4)重复上述计算过程,直 到前后两次计算所得位移的差值小于 容许误差为止; 5)将最后求得的位移值 ,代入式(5.6)后,可求出各结 点处的轴力 和摩阻力 . 从上述计算可见,荷载传递法分析单桩的性状,其关键在于正 确确定荷载的传递曲线。
众所周知,桩的静再试验既费工又昂贵,因而近年来有人通过 桩、土间传递函数的研究来分析和估算桩的承载力,以减少桩 的静载试验工作量文献[11]介绍华南地区在试桩时,通过预 埋在桩内的电测元件,测定桩身各量测截面的应变,从而算出 桩侧摩阻力、桩尖阻力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实测到的荷载传递 曲线可近似地用双曲线方程来描述,但为实用起见,可将 曲线简化为弹性-全塑模型,桩尖 曲线则简化为弹性-硬化模 型(如图5.6),并用 五个参数来表示按该模型 计算求得的桩顶处的P—s曲线与实测的试桩结果较好吻合文献[5]根据上海和我国沿海软土地区大量试桩与精力触探的对 比资料,发现触探探头阻力 与软土地区各类土的 (最 大桩侧摩阻力)、 (最大桩尖阻力)有较好的关系;,(淤泥质粘土、亚粘土),(淤泥质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粉砂),(软塑、硬塑的粘土、亚粘土),图5.6 荷载传递的双折线表示,图5.7 桩的实测与计算的P-s曲线(a) 桩轴向力实测值分布图(b),式中 —触探探头阻力,以 表示;— 桩尖以上(3.75~8.0)d范围内探头阻力的平均值 ;—桩尖以下(1.0~2.75)d范围内探头阻力的平均值 。
而传递系数建议用抛物线方程表示,即;,式中其它符号与式(5.4)、(5.5)说明相同通过与软土 地区16根(桩长18~27m)实测试桩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说 明用建议的传递函数计算所得的桩顶P-s曲线与实测值较为接 近2.弹性理论法 弹性理论法的基本假定是,桩被插入在一个理想均质的各项同 性的弹性半空间体内,其弹性模量 和泊松比 ,不是因桩 的存在而变化;桩的周围粗糙而桩底平滑由于桩与土之间保 持弹性接触,因此具有桩身位移等于毗邻土位移的相容条件 在计算中,认为桩与土的径向变形甚小,可不计,只考虑桩在 竖向荷载下的竖向变形 把受荷的桩以及桩周围的土分成若干小段,现分布取桩周围的 土体(图5.8b)、桩身(图5.8c)作为分离体进行分析图5.8 弹性理论法的计算图式,(1)土的位移方程(按图5.8b建立)由 单元处的摩阻力 对桩端点 所引起的竖向位移 为:,式中 —单元j处单位摩阻力 对桩段 点所产生的竖向位移量,或称为竖向位移影响系数,,于是所有n个单元的桩侧、桩底阻力对i点所产生的位移:,同理,可写出所有单元对桩底所产生的位移量为:,式中 — 分别为竖向位移影响系数。
这样,土的位移方程可方便地写出:,式中 — 土的位移矢量,—桩周阻力(包括桩侧和桩底)的列向量,—土的竖向位移柔度矩阵,即,(2)桩身位移方程(按图5.8c建立)把桩身的微分方程式(5.3)改写成为:,并用有限差分法形式,写出点2到n-1的表达式,即,对于桩段点1,写出差分表达式时,会引入虚结点位移 ,为 此,要利用桩顶处应变的边界条件 ,于是 的表达式,把上式代入式(5.17),消去 ,则点1的差分表达式为,同理,利用非等间距的差分公式以及使用高阶级数的差分展 开式,于是点n和桩底(b点)的差分表达式:,于是,整根桩的位移方程为:,式中,—桩身位移列向量—桩身系数矩阵,其值为,其中,(3) 单桩的差分方程 把桩土交界面处毗连点的位移相容条件 代入 式(5.21),便可获得单桩的差分方程:,式中 —单位阵;其它符号说明同前 解方程组(式5.22),求出 ,即获得桩侧摩阻力 和桩底 阻力 ;再利用式(5.15)和式(5.2)分别求出桩段的位 移 和轴力 。
均质土中不同比值 情况下的桩侧摩阻力 的分布情 况;对于K值大的不可压缩桩, 沿桩身的分布比较均匀,且 与土的泊松比 值关系不大4)弹性理论法的若干改进计算方法改进用方程式(5.22)求解时,桩的分段长度必需相同,因为 建立式(5.7)时,为了简便,采用了等间距的差分形式,若 采用矩阵位移法,可求解非均质土中分段长度不等情况下的 桩先按图5.3和式(5.6)建立桩身位移方程,得,改写土的位移方程式(5.15),得,式中 —系数矩阵,其值为:,根据变形相容条件 ,把上式代入式(5.23)后得:,解上式求得桩段各点的集中摩阻力 后,就不难获得 值以及位移 应当指出,桩顶荷载Q并不是作用在桩段结点1处(图5.3),为了使式(5.25)符合实际情况,在分段时,应尽量使 长度缩小桩-土间的滑移 众所周知,桩土之间的摩阻力是有限的,当桩上荷载足够大时, 桩土间摩阻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以至于桩土间产生滑移丧失支撑 能力对此,方便的做法是先按式(5.25)计算,然后检查所求 出的各结点的摩阻力 ,是否超过某一指定的极限 值 ;若 ,则在式(5.25)等式左边的矩阵中第i行的主对 角元素充以一个大数(如 ),而在相应的右端项 中第i行充 以 的数,再作一轮计算,直到计算得的摩阻力均小 于 为止。
非均质土的考虑 为了把均质土中已有的分析公式应用到非均质土的情况,Poulos,近似地假定土体内的应力与原均质体中的分布情况相同,而计 算土位移时所用到土的模量与该点所在的位置有关于是i点土 的位移计算式变成,桩身范围内土的位移方程:,式中符号见式(5.15)说明由于桩的位移方程式(5.23)保 持不变,则按照位移相容条件,联合式(5.27),(5.23)后 便可求得桩身各结点的轴力,位移和摩阻力,Poulos曾经对支 撑在较硬土层中的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尖土层模量 愈 大,则轴力 的传递作用就愈不明显对于桩尖以上若干土层的情况,Poulos建议也可取加权平均模 量 来代替,即,式中 —分别是土层i的模量和厚度—桩身长度L范围内的土层个数非均质土处理的另一途径是,先用Mindlin应力公式积分后求 得计算点i处的竖向应力 ,然后运用熟知的分层总和法公 式计算该点的位移量(不考虑土的侧胀)该方法基于下述 假设:1)地基土非线性性质只对土体的位移有较大的影响,而 对土中应力,特别是对竖向应力影响不大;2 )考虑到桩基分析中,计算点离地面较深,而且前勘察 部门一般只提供压缩模量,很少提供土的弹性模量;3)分层总和法计算变形公式有较长的使用历史,并积累着 与实测变形对比的资料。
采用这一途径进行单桩分析,只需对前述土的位移方程,式(5.24)中的竖向位移影响系数 作适当的修改, 而式(5.23)和式(5.25)依旧不变有限深度的近似处理 前面土的位移柔度矩 中的元素(见式5.15)仅适用于无限深的土体对于有限厚度H的土层,层内任一点的竖向位移影响系数,可近似地按下式计算:,式中 —在无限土体介质中,单元j上的单位摩阻力引起i点处的竖向位移影响系数;—在无限土体介质中,单元j上单位摩阻力对地表下 H深度处点 的竖向位移影响系数( 在 点的正下方) 综上可见,弹性理论法的优点是考虑了实际土体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