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反间计总的分析.

cjc****53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5.50KB
约4页
文档ID:47552704
反间计总的分析._第1页
1/4

反间计缘何屡试不爽? 《孙子兵法》中第三十三计,即为“反间计”这里的间,即挑拨使人不和,离间的意思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孙子兵法》强调,把握战争的胜负,首先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作为统军将帅,要想打胜仗,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中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可以利用一是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二是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三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四是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五是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翻开中国战争史,竟然发现,孙子早就阐明的反间计,后人反复使用,竟然没有把招数使老,屡屡中计者大有人在 以战国时期为例,就有诸多典型可资证明战国初期,燕国著名将领乐毅攻打齐国的即墨,田单镇守即墨,双方僵持许久。

此时田单发现新即位的燕惠王对乐毅虽然表面信任,但实际上有嫌隙于是田单让人在外面散播谣言说,乐毅想叛逃燕国,去齐地称王,现在齐人暂未被他说服,所以他暂缓攻打即墨,如果燕国换将,即墨就会被攻克燕王果然中计,让其他将领替下了乐毅,乐毅见势不妙,只能逃去赵国而田单则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无独有偶,同样是战国时期,信陵君曾联合五国攻秦,秦用反间计于魏王说魏国人现在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魏国都城传的沸沸扬扬,魏王中计,撤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最终郁闷而死六国再无力抵抗秦国 要说屡中反间计的典型,应该首推赵国秦赵长平之战,秦攻廉颇不下,用反间计,暗让人告诉赵王,说廉颇老了,胆怯不敢出战,秦国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赵王中反间计,用赵括换了廉颇赵国最终长平之战失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公元前 245 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收受秦国贿赂的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 234 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 229 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 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 222 年,赵国灭亡一个反间计,使赵国国君祖孙三代屡屡中计,实在是一件可笑可悲可叹的事情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赵牧均受其害廉颇因此出走他国郁郁而终,赵牧虽识破反间计,拒不交兵权,但却被赵王、郭开所杀如此昏庸的赵国三代国君,屡屡中计而不自省,不亡国才叫奇怪?不亡国恐怕天理不容!楚汉争霸之时,反间计也大行其道楚军曾一度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城,并切断了汉军粮道,汉军岌岌可危汉王使陈平以几万斤黄金向楚军大量派出间谍,公开散布“大将钟离昧等人企图同汉军结盟,消灭项王”的言论;又利用使者离间项羽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范增项羽听信谣言,不再相信范增、钟离昧等人,于是不听亚父范增速克荥阳城的建议,范增愤而请辞出走汉王刘邦也得以逃回关中如果项羽能识破反间计,楚汉战争的历史恐怕要重新改写,项羽也不会隆重演出“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经典悲壮的剧目 再说东汉末年的三国征战,反间计更是花样百出,屡试不爽。

王允利用貂蝉反间吕布,因此吕布杀董卓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给了曹操一封蔡瑁、张允的假降书,使曹操杀掉了蔡瑁张允,赤壁之战以曹操大败告终智圣诸葛亮可谓计谋过人,但反间计他也照用不误他在天水战姜维时,制造了姜维要投降的假象,使魏国对姜维起了疑心,并利用这次机会,说服了姜维投靠了刘备他为了收服马超,贿赂鲁身边奸臣杨松,使他进言说马超要反,最终马超走投无路,被李恢说服,投降了刘备他还用反间计使魏主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兵权,取得了一伐中原的胜利同样老道的诸葛亮也免不了成为反间计的受害者在他二出祁山攻伐中原,与司马懿大战屡屡获胜之际,却也被司马懿用反间计,后主刘禅听信宦官诸葛亮要造反的谣言,急急招诸葛亮回成都,使空怀一腔报国志的诸葛亮只有班师回朝曹操是赤壁之战反间计的受害者,但他吃一堑长一智,也用反间计离间西凉马超和韩遂的联军,从此大破西凉大军,马超因此败走诸葛亮死后,接替其遗志的姜维八次攻魏,就在和邓艾大战眼看要取胜之际,却被邓艾再次用反间计,贿赂后主身边的宦官黄皓说姜维要谋反,后主因此又把姜维招回,伐魏因而功败垂成 至于南宋时期的金人奸细秦桧离间岳飞和赵构的关系,使岳飞在风波亭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更是反间计的又一体现。

试想,如果燕王与乐毅、赵王与李牧、后主刘禅与诸葛亮和姜维崇祯与袁崇焕等等这些君臣之间没有间隙,而是充分的信任与放权,则反间计既是实行了,但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会被识破而将计就计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君臣之间尤其是握有重兵军权的大臣和君王之间,间隙与怀疑从来就是与权力相伴而生的正是大臣和下级拥有了太大的权力,危及了君主和上级的地位,才会有间隙和怀疑作为君王和上级,无不担心大臣和下级拥有了军权和其它大量的权力,功高震主,一旦有一天反戈一击甚至如宋太祖“黄袍加身”,则悔之晚矣,所以怀疑和疑忌就会让君主和上级坐立不安,有了点风吹草动的谣言,就会让他们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思维模式,就会大动干戈,就会自毁长城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自毁长城的结局轻则吃败仗,重则亡国但当我们透过历史的雾霭和烟雨,拂开掩盖历史的尘土,我们不得不去思索,究竟是什么使得反间计大行其道,屡试不爽呢?我以为两个字可以说明:一个是间,一个是疑所谓间,还有间隔、隔阂之意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不能做到上下一心,互相之间有了间隔、隔阂,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沟通,就会有怀疑,就会有疑心和猜疑既然有了“间”的间隙,就自然而然会有“疑”的疑心和顾忌,也就给反间计提供了成功的基础。

而要真正逃脱反间计的魔咒,汲取历史的教训,作为上级和君主,就要有识人的眼光,就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胸怀,才能成就一番伟业作为臣下和下级,首先要做的是主动和君主与上级沟通,找准自己的定位,千万不要居功自傲,既要忠诚更要谦卑,要有急流勇退的胸襟即便没有这样的胸怀胸怀,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在出征之际的作为也可以作为一个效仿王翦父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可以说立下了不世功勋,其中六国有五个国家都在王翦父子手中灭亡,功劳不可谓不大矣但在最后剿灭五国率六十万大军咸阳出兵之际,王翦向亲自为他灞桥饯行的秦王政提了一个要求,请求朝廷赐给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园池其后王翦还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赐给良田手下的将领们都困惑不解,王翦这才吐露心迹,说:“大王骄矜,而不相信人如今将全国的甲兵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岂不是让他怀疑我吗?”多次使用反间计的王翦估计是深谙反间计的危害,所以也因此脱离了反间计的魔咒,取得了无可匹敌的战功后世效仿的还有帮助宋太祖打天下的那些将领们,他们在良田美宅富贵与坐天下的选择中,选择了急流勇退,选择了享受生活,于是,他们都有了一个善终的归宿 到了明朝末年,皇太极率数十万后金军进攻北京。

在宁远前线屡败后金军的袁崇焕回师北京救援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是袁崇焕引进来的;皇太极也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中计,将抗金英雄袁崇焕杀害明朝因此之后在内外交困之下灭亡自毁长城当然,反间计不只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这些也只是载于史册的著名的案例,那些没有载于 史册的或者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我相信有更多,即便是民间或者草根阶层,也断不会少了 反间计的使用,无非是不太出名或者不值得历史去大书特书罢了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