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探究一、国内外状况,选题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研究状况1并购并购是一项复杂性与技术性并存的专业投资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高收益与高风险共生的专业投资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十分常用的一种举措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认为是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合并,另一部分是收购国外学者们普遍把并购表达成“merger & acquisition”,其简称为“M&A”其中“merger”指的就是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种情况是企业的产权会发生转移,第二种情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变成一个法人而“acquisition”指的是收购,即买方企业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购买卖方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目标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获得对该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洪锡熙, 沈艺峰(2001)[1]阐述并购是指在公司与公司或者公司与部门间通过以互换股票或者其他资源(现金等)来获得进行公司与公司或者公司与部门间的控制权利的交换,使两个完全不同的整体间产生关联,最终产生利益共存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买方企业给卖方企业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然后将两家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共享,合力赚钱。
1.1并购动因企业的并购动因非常复杂,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企业并购背后的真正动机Mitchell et al.(1999)[2]认为外部环境是引发并购动机的因素Andrade、Stafford(2001)[3]认为获得价值低估的潜在收益也是企业并购的动机Bruner(2004)[4]认为企业并购是为了优化资本结构国内针对并购动因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诸多理论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我国背景下的并购动因谢亚涛(2003)[5]认为我国企业的并购动机有别于国外企业,并将其划分为政府主导、获取资源或优惠政策、合理避税等杨晓嘉、陈收(2005)[6]提出中国企业并购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主要包括安全需求、政治需求、避险需求、逐利需求和成就需求等罗小明(2009)[7]将我国企业的并购动机分为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获得品牌效益、避税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五个方面宋文云、谢纪刚(2013)[8]基于行为心理学,从并购动因、并购内部驱动力、并购期望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企业管理层、股东和政府的并购心理动机苏敬勤、刘静(2013)[9]认为获得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共性动机。
1.2并购绩效在并购绩效方面,很学者认为并购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杨敏(2013)[10]、叶璋礼(2013)[11]、严龙茂、黄朝生、郭萌萌(2015)[12]、Neelam Rani, Surendra S.Yadav 和P.K.Jain(2015)[13]、Mahabubur Rahman, Mary Lambkin 和Dildar Hussain(2016)[14]、Jo Kishimoto, Mika Goto和Kotaro Inoue(2017)[15]的研究表明并购活动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部分学者认为并购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Abdul Rashid和Nazia Naeem(2016)[16]、Rekha Rao-Nicholson, Julie Salaber和Tuan Hiep Cao(2016)[17]、陈萍和程耀文(2005)[18]、陆桂贤(2012)[19]、潘颖和聂建平(2014)[20]、倪中新,花静云和武凯文(2014)[21]发现并购行为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流动性及资本结构等不具有积极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并购行为对企业的绩效受并购时间的影响朱滔(2006)[22]对中国证券市场的1451起并购事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并购方获得的累计超常收益率为正,但长期内,并购方股东财富水平下降。
Bertranda.O 和Betschingerc.M.A(2011)[23]认为从长期来看,并购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下降;林季红和刘莹(2013)[24]采用连续持有超常收益(BHAR)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和评价,发现从长期来看海外并购对中国并购企业股东带来了财富损失1.3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目前对于企业的并购绩效评价,主流方法是超额收益法和会计指标研究法超额收益法又称股票价值法,由Fama、Fisher[25]等在1969年提出,是指观察发生的某一事件或发布的咨询等是否会改变投资人的预期或决策,进而影响股价或带来市场交易量的改变西方国家拥有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因此超额收益法是西方学者比较常用的方法,如Bruner[26]、Francis et al.[27]、Bhagat et al.[28]运用超额收益法对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因为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弱,国内运用超额收益法的研究不多朱滔[22]、邓建平等[29]、凌季红等[24]运用超额收益法对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相同,有的认为并购为并购方带来了财富增加,但也有的认为带来了显著损失会计指标研究法主要依托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以财务指标为评判标准,考量企业并购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这是一种中长期评价方法。
国内较早采用此方法的是原红旗、吴星宇(1998)[30],他们以1997年发生并购的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等4项指标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檀向球(1998)、郭来生(1999)[31]、孙铮、王跃堂(1999)、高见(2000)等都运用会计法对不同时期样本企业,选择不同财务指标进行了研究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32]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4项财务指标,首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2.平衡积分卡平衡积分卡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在哈佛商学院于1990年开展的一项“实地研究”科研项目中,1992年Kaplan 和 Norton 将他们的第一篇关于平衡积分卡的文章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相比于传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评估时不再只使用财务评价指标之后,关于平衡积分卡的研究便逐渐兴起Kaplan与Norton于1996年共同出版了首本关于平衡积分卡的专著随后,Alan Butler(1997)[33]将平衡积分卡应用到企业中,并分析了其如何执行企业的相关战略Andy Neely(1997)[34]率先构建了“绩效指标计量表”,从而使构建绩效指标形成了一个具体的固定框架。
Heinz Ann(2000)[35]指出平衡积分卡可以作为一个简易通俗的框架服务于企业的战略沟通,促使企业战略更加易于理解Kaplan和Norton(2001)在第二本平衡积分卡专著中,根据有效实施了平衡积分卡的公司的实践经验,概述了运用平衡积分卡有效实施公司战略的五个基本原则,并说明了如何将平衡积分卡从绩效评估体系转变成战略管理体系Stan Davis和Tom Albright(2004)[36]对应用平衡积分卡的银行部门和未应用平衡积分卡的银行部门之间的业绩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平衡积分卡的部门绩效明显比未应用平衡积分卡而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绩效评估体系的部门绩效好很多在国内管理咨询公司于1996年引进平衡积分卡后,我国的著名学者们对其推广和运用的热情便不断高涨冯丽霞(2001)[37]介绍了构建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因果关系为链接的战略实施系统,将绩效评估与财务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平衡积分卡更加易于跨越存在于战略的制定和运用两者间的障碍李建设(2002)认为平衡积分卡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对企业绩效的有效评估,而且能够使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应用过程更加合理化王光映(2005)[38]提出传统的平衡积分卡体系需要进行改善,改善之后增加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这一维度需要把供应商和政府等因素都考虑进去,至此企业实施的战略影响着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时平衡积分卡能够帮助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处于积极有利的地位。
肖媛,阂志强(2007)[39]的研究结果显示平衡积分卡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性的业绩评估工具,不仅有利于管理人员持续关注企业业务活动的发展动态,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同其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万莹仙(2007)认为,平衡积分卡作为当前在业绩评估活动中使用次数较频繁的优秀管理工具和科学评估方法,是企业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3. 基于平衡积分卡的并购绩效研究国外学者Stan Davis和Tom Albright(2004)对应用平衡积分卡的银行部门和未应用平衡积分卡的银行部门之间的业绩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平衡积分卡的部门绩效明显比未应用平衡积分卡而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绩效评估体系的部门绩效好很多国内学者李哲君(2005)[40]借鉴平衡积分卡的构思理念,突破了传统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建立了多维度视角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陈木坤和齐中英(2006)[41]在并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平衡积分卡多纬度的思想,将传统平衡积分卡维度加以改进,构建了用于针对并购绩效研究的改进平衡积分卡模型这一创新构思为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郭新东,张欣和王晶晶(2013)[42]以联想并购IBM PC业务部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平衡积分卡的思想,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评价了联想并购后的绩效。
最终得出战略绩效分析优于财务绩效分析,能更加全面评价并购后绩效的结论二) 选题依据随着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不断地努力来提升自身实力、扩大自身规模,以求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想提升企业实力、扩大企业规模,除了通过自身的经营发展之外,兼并和收购等形式也成了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知名企业扩张的方式都是通过并购活动来完成的加之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也日益增多,并购已然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既然并购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对并购结果的评价也就显得尤为关键纵观国内外有关并购绩效方面的文章,大都采用的实证研究或是运用会计指标法、事件研究法等传统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这些传统评价方法的评价角度过于单一片面,在进行分析时都只是针对并购后某一方面的变化情况来对并购后的绩效做出判断,而并购行为本身异常复杂,并购后的绩效变化也绝非从单一某方面就能完全体现出来的,这就使得传统评价方法很难综合全面的评价出企业并购后的绩效而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平衡积分卡,其多维度评价的特点恰巧弥补了传统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诸多局限性。
本文希望在众多学者对并购绩效和平衡积分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使用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规避单一使用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片面性,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和创新与学习维度进行衡量,通过将抽象的企业战略目标及使命转化为具体的、可实施的、可控制的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三) 意义中国企业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积累了相当程度的经济实力,此时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海外并购必将成为中国成功转型的战略利器除了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外部经济环境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实际上很多参与并购的双方并没有从并购中获益,甚至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不但没有获得预期收益反而因为战略制定的错误使原本运转良好的企业在经营上出现困难因此,无论是从理论意义方面,还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关注海外并购案例且对并购的绩效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海外并购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海外并购的绩效体现出来的,所以海外并购绩效的有效评价方法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重点我国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在海外并购实施环节与整合环节的经验,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