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为此,我对所选用的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李艺主编,科学教育出版社)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观点之一: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材的体系结构、体例设计合理与否等 1、该教材的内容体系: 必修模块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要线索,在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必修教材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系 课标中必修模块有4个主题“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该教材把“信息技术与社会”进行分解,融入以“信息处理与交流”的主线中,“信息资源管理”也渗透到“信息获取”章节内容当中。
全书共分为七章,各章内容前后呼应,对教与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如下表所示:章、节前后呼应(模块内外、学段内外、科目内外)对教与学的指导与启示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l 信息及其特征l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本章主要为全书的总领和引子;假定初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经验,可以使用一些工具进行初步的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发布等活动可采用演绎归纳法组织教学,结合实际例子加深概念的理解第二章 信息获取l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l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l 文件的下载l 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在学生已有网络经验的基础上,构筑更加上位的方法,促使更新理念的形成;以操作系统中的文件资源管理为起点,逐步丰富和深化文件概念;可以参照学生在图书馆借书的实践经验;从文件看管理,开始养成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本模块从使用者角度看问题,而“网络技术应用”中从工具原理层次看问题形成对搜索引擎相关内容的错位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比较各种信息获取的效率与特点;网络信息搜索实践与评价,使用搜索引擎的策略与技巧;文件查找方法例举,文件下载方法例举;典型优秀数据库介绍,数字化信息的分类实践第三章 信息的编程和智能化加工l 信息加工概述l 信息的编程加工l 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从描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加工开始,引出后继内容,又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以及“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形成思想铺垫实例剖析,示范并讲解;实例演示,参与体验,专题讨论第四章 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l 文本信息加工l 表格信息加工改变初中阶段对工具的依赖性,超越具体工具,以方法为主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活动目的实例列举与归纳;目标分析,图表加工实例列举;要点讲解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第五章 多媒体信息加工 l 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l 音频、视频、动画信息的加工第三、第四、第五章共同构成“以计算机独立运行为主的自动化信息加工——人机结合的基于工具软件的信息加工——智能化信息加工”这样一个既代表发展历史又客观陈述计算机信息加工不同状态的信息加工序列实例分析展示,合作体验过程;简单的讲解,学习者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实践第六章 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l 信息集成l 信息发布l 信息交流信息集成以第五章为基础进行综合;信息发布以第二章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中的经验为基础;信息交流则注重对日常感性经验的发掘和提升示范与讲解,学生自主实践,讨论;发布的尝试,效果自评、互评、总评;点评与技巧提示第七章 信息资源管理l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l 个人数字化信息管理l 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以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与第二章网络文件资源下载与管理相呼应;为学习“数据管理技术”模块作准备调查与讨论;专题网络搜索,总结;探索解决途径和使用方法 (注:此表参考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实验教材编写组相关材料) 第一章是各章的总领,第二、三、四、五、六、七章则围绕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安全维护的线索展开,前面内容为后面作铺垫。
对于课标提到的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则先从自动化信息加工的个性化(编程技术)以及智能化(人工智能)地解决问题入手,然后再到使用通用软件工具(文本、表格及多媒体技术)人性化地解决问题 (观点之二:好的信息技术教材,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的综合体现) 2、该教材的体例设计: 该教材选择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如“心系奥运”、“选课管理”等;每节通过实例引入正文内容,在呈现过程中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并利用“实践”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和完成相关认知活动;每章都设置了“综合实践”,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过程体验进行提炼与迁移运用;穿插了有关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信息伦理道德问题的知识和学习,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和行为可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该教材的“实践”“综合实践”设计精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习得技能有很大益处;认真考察该教材的正文内容与阅读资料,我们会发现两者除了内容翔实之外,也可以看得出两者不同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启发学生思考会有不小的帮助 (观点之三:在使用信息技术教材时,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色与优点,在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 3、该教材的几大特色: (1)各章内容之间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全书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为内容线索,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分别渗透在第二、四、五、七章当中,也十分注重技术应用的效率、思想方法的提炼与总结 (2)从技术思想、文化价值发现进行课程内容改造与建设如信息获取与表达是人本能,从感觉剥夺实验开始;文字是表意工具;文字输入与内外码;表格中反映出来的二维关系;技术与技术价值——数据与关系;文化阵地——话语权;算法与程序设计——如何呈现技术?翻译软件的使用 (3)教材中沿着明确的信息处理过程来安排实践内容例如第六章的“信息集成”是以第五章的“多媒体信息加工”为基础进行综合,使学生在掌握必要技术技能前提下体验软件工程设计流程和思想方法,这可能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基本需要信息发布的活动以第二章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对网络文件在网络上的发布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观点之四:信息技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以及课标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读课标、实践课标,也要在用好教材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技艺的意识和能力。
) 4、本学期我校基础模块的教学计划:我校对于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安排是分两个学期完成的,每周一课时在认真翻阅几本必修模块教材之后,我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内容线索都大致相似,但在具体演绎“课标”方面则各有各自独到的理解,其章节内容、体例设计、选用工具等都差异甚大于是,我确定了“以所用教材为蓝本、同时借鉴其他版本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思路,在教学中不断研读“课标”并逐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所选用的教材并借鉴其他版本教材,特别是结合自己对“课标”内容的理解,我对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实施做了如下表所示的安排实施环节主要内容课时安排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共同走进新课程2、网站的使用与管理2师生磨合期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创设适合学生学业进步的情境把技术应用与环境共建、信息交流与交流作为学习主线激发兴趣3、走进信息世界4、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事例,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归纳提升5、剖析信息获取的过程6、7、因特网上信息的获取8、文件的下载9、网络数据库的信息获取5(含单元小结)培养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关注信息获取效率问题,重在需求归类和提炼方法解决问题10、11、文本信息加工12、13、表格信息加工14、15、智能化信息处理16、17、用编程解决问题8(含单元小结)对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技能进行归纳、提炼并提升,学会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交流评价18、学期学业成绩评定1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于新学期的教学,我计划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常规手段,利用共享文件夹和专题学习网站的方式,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学生的学期学业成绩将采取表现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评定。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管理的方式,激发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在团队学习中每位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并规范行为,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发现学习伙伴的优点,从而学会与人合作……事实上,对于每位教师而言,课堂永远都是独特的,它是教师实施并修正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实验场所,又是师生交往、一次次丰富师生生命活动和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常常告诫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课堂,更多回报皆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