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主讲教师:任崇芬,课程十一,三、复句和主语如前所述,充当复句分句的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非主谓句没有主语,如:一阵铃声,上课了两个分句都没有主语分句是主谓句的,自然有主语主谓句的主语有时候可以省略,而是否省略应根据语言环境决定一般有以下情况:,1、分句主语相同时,有三种情况: 1)分句主语全出现,这种情况是对主语的强调如: 爱,需要艺术,爱,更需要才能 我们不能死,我们得活着,我们得跟他们斗 2)承前省 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省略如: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红山之巅,( )是藏传佛教的圣殿 范博文又慌慌张张地坐起来,( )看着林佣珊,( )不明白为什么她突然要回去3)蒙后省 前一分句的主语蒙后一分句的主语省略如:( )作为建筑群,布达拉宫堪称是一流杰作( )听说爷爷回来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看着大家那样辛苦地劳动,老通宝觉得身上更热了如前所述,分句主语相同时的一般都会省略,以省为常,如不省,倒是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通常为强调如1)中的句子“我们不能死,我们得活着,我们得跟他们斗 主语相同但没有省略,就是为了强调主语另外,汉语很灵活,分句主语也可以承前面其他句法成分而省略。
如: 我也做过这种工作,( )不算太难他身旁站着一个又瘦又黄的女人,( )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她买了一件大衣,( )是羊毛的上面这几个句子,后一分句的主语都是承前一分句的宾语而省掉了又如: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丝毫也不能自满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主语的定语而省掉了2、分句主语不相同时:一般要求主语都出来如:优点展现得越充分,缺点也往往暴露得越多不过,有时只要对方能听清就行如:, 这个情况很重要,( )得马上打向领导汇报这个句子后一分句省略的主语得依靠语境来确定当后一个分句是自述性的就省掉了主语“我”;当后一个分句是祈使性的就省掉了主语“你” 他是我的一个本家,(我)应该叫他五叔,(“他”或“五叔”)是一个身体壮实的老人口语中复句主语省略得很厉害如:他只有一个儿子,(他儿子)在沈阳工作,(我们)已经发了封加急电报去了,(他儿子)大概今晚能收到,(他儿子)明天中午可能就会到家这几个句子的主语都不相同,但是口语里都省掉了所以复句主语的省略并不完全是只有主语,相同才能省略四、复句的种类1、教材的分类情况复句的种类是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即逻辑关系来划分的复句的分类,不同的语法体系小有差异,但我们这里只要弄清楚我们手里的教材上的分类就可以了。
下面是教材对复句的分类和典型关联词语的总体情况:,并列关系(既…,又…/也…,也…/不是…,而是…)顺承关系(首先…,然后…/…,于是…联合复句 解说关系(多不用关联词,偶用:…,即… /…,就是说…)选择关系(或者…,或者…/不是…,就是…/与其…,不如…)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尚且…,何况…) 复句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也…)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偏正复句 假设关系(如果…,那么…/即使…,也…)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目的关系(…,以便…/…,为的是…/…,以免…)2、要注意的地方1)为什么要分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这一个层次?,,,,教材把复句首先分为联合复句与偏正复句两个大类,原因在于:联合复句内部的复句,分句间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并且大多数联合复句的结构可以扩展,关系也可以延长如并列关系的复句可以是“A…,B…”两个分句,也可以是“A…,B…,C…”三个分句,甚至还可以是“A…,B…,C…,D…”四个分句,或更多的分句平行并列;而偏正复句内部的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主次之分,结构不能扩展,关系也不能延长,即使扩展,也是局部的扩展,即某一部分扩展了再与某一部分结合,因此从整个结构看,始终还是偏和正两个部分。
2)部分复句应注意的问题并列关系,各分句关系平等并列,可以一件事的几个方面,也可几件事排在一起呈雁行式排列:顺承关系 强调时间先后,呈鱼贯式排列:选择关系 注意:“或者…,或者…”用于陈述句;“是…,还是”用于疑问句; 例如:这次春游,我们或者去四面山,或者去野生动物园,还没有决定这个句子暗含一个问题——什么没有决定?因此应该说成:这次春游我们是去四面山,还是去野生动物园,还没有决定此外,要注意区别: 不是…,就是…——选择关系 不是…,而是… ——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一个分句比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一步,或更难,或更容易递进又分为几种:a同方向递进他不但没有到过外省,连县界也没出过范 围越来越小)b反方向递进过去我们叫他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不生气”并不等于“摸着胡子乐”前句用“不但”,引出“不生气”,它似乎是有违常理的现象,后句在这个现象的基础上用“反倒”把意思推进一层从“不 生气”递进到“摸着胡子乐”摸着胡子乐”与“生气”是反方向的又如:李大爷不但没有一丝笑意,脸色反而严肃起来没有一丝笑意”接近“严肃”,但还不等于“严肃”前句用“不但”引出“没有一丝笑意”,似乎这是违背常理的,后句在这个有违常理现象的基础上,把意思推进一层。
从“没有一丝笑意”递进到“严肃”严肃”与“笑”是反方向的c极限递进 一年以后,我不但要让全村人有饭吃,而且要比邻村人好,甚至更好甚至”是极限递进的标志d反问式递进(又叫“衬托递进”)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向他提意见就更怕了前一句用“尚且”提出明显的事例做比较,后一句对于同样程度上有差别的同类事例做出当然的结论有时,后一句用“何况”呼应,构成反问句式用来加强句子意思有时后一句使用陈述句含有讽刺意味例如:老年人热情那么高,何况我们青年人呢?(我们青年人热情更高城里尚且买不到,乡下她哪里能得到手呢?(乡下她就更买不到了他北斗星都找不到,还想当天文学家呢!(后一句是含有讽刺意味的陈述句条件关系 其中的“无条件”句,“无条件”不是条件,但也当作一个条件,即某一个情况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不随条件而转移大伙儿无论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谈无条件句的前一分句里有构成条件:要么有疑问词(表任指)、或者两项以上的条件、或者用“‘多么’(多)+形容词”的形式,否则句子不成立例如: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那里的环境前句有“哪里”疑问词,表示任指(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将它换为“那里”,整个句子就不成立了。
又如:无论成与不成,明天一定给你回话前面是并列的两项无论困难有多大,也吓不倒他前句有“多”(多么)假设关系 偏句提出一个假设的情况,正句为随着这个假设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关联词语一般是:如果…,那么… 或即使…,也…”即使”所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如果”所表示的情况可以是假设的,也可以表示一种事实或作出一种判断例如:即使跟我没有关系,我也要管跟我没有关系”是假设的如果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么一部分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就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前身了如果”后的已经是事实因果关系 要注意推论因果关联词语用:既然…,那么(就、也)…前一句提出已成为现实的或已肯定的前提,后一小句根据这个前提推出结论如:你既然同意我们的意见,那也签个名吧既然你一定要去,我也不反对对于复句的关系,用不着一一去死记硬背,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凭着多年的语感,我们可以判断其逻辑语义关系实在有点不清楚的,就记几个最常用最典型的关联词语,在需要分辨的时候,用典型的关联词语去替换分析是不难作出判断的五、多重复句及其分析一个复句,有着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并且有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就属于多重复句。
特点是:1)三个以上的分句;2)两个以上的构造层次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第一,总观全句,确定包含几个分句;第二,寻找关联词语,没有关联词语的,可以试着添加关联词语,能够加进什么关联词语,而句意基本不改变的,就是那种关联词语所属的语义关系第三,逐层分析各分句间的关系,在分析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关联词语例如:,1、①唐代的诗歌好而多;||②宋元词曲多而好;并列 |③所以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因果 ① ② ③ 因果并列 (二重因果复句)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分析多重复句的符 号如果在一个平面上,就用竖线表示,一条竖线表示一重关系,两条竖线表示两重关系,以此类推也可以在原句上标明分句的序号,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加以分析再如:,2、 ①我们承认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②而递进 且这种认识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③但是片面地转折 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④甚至强调到不适递进 当的程度,||⑤那就走向唯物辩证法的反面假设① ② ③ ④ ⑤ 转折 (三重转折复句)递进 假设递进,3、①想有乔木,||||②想看好花,|||③一定要并列 假设 有好土,||④没有土,|||⑤便没有花木,|⑥所以并列 假设 因果 土实在比花木还重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因果并列假设 假设并列(四重因果复句),六、紧缩复句紧缩复句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它的特点在于:1)两部分互不做成分;2)分句件的停顿没有了(紧掉了);3)有些词语省去了(缩了)三个特点中,1)是复句的基础,2)3)决定其形式也有主语是否相同的问题例如:1、主语相同都出现:你愿意你就去2、主语相同省略的:咱们不干完不休息我越想越窝火/风越刮越大他再顽固也得开口你不干也得干我一看就明白/你一来就走3、主语不同都出现的:你不说我就说你一来他就走你请我就来4、主语不同省略的:不问不开口我不问他,他就不开口越问越说不出话来你越问,他越说不出话来再怎么说也不听我再怎么说,他也不听不请也要来你不请,我也要来紧缩复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通常是顺承、并列、转折、条件、假设,而选择、因果、递进、目的等关系却很少或没有关于句群的一点说明本学期的语法对句群不做重点学习要求 句群又叫句组是由前后连贯的、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单句(不是“单句形式”)组成过去教学语法,一般是教学到复句为止对于更大的单位,很少涉及,认为它是文章学的范畴。
后来大家认识到有些句子(歧义句、省略句等)的意义或结构在一个孤立的句子内是不能确定的,必须把它们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借助上下文的制约关系才能正确的判断所以语法学内提出了“句群”这一概念 例如:,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个句群有两个复句其中句如果不与句联系起来,而是孤立地看,就会给人“秦淮河的船也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这样的意思,如果将与联系起来看,即把放到更大的范围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恰好是相反的意思——只有秦淮河的船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所以句群可以作为语境用来限制可能产生的歧义对省略句的理解则是必须要与语境(大范围)联系起来才能明白的例如:,甲:你什么时候回家?乙:明天这里,乙的回答“明天”,就是一个省略句假如把 它孤立出来,就不知道乙说的“明天”是什么意思所以一定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