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蕨类植物调查研究2007级1班 200711140109 龚泉萌指导教师:景望春1 前言: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境内,距重庆市中心60Km ,东经10620ˊ18〞~10624ˊ42〞,北纬2948ˊ25〞~2951ˊ53〞,总面积18K㎡,海拔180m(嘉陵江边)~ 951.5 m缙云山是一个很好的实习基地,缙云山自然环境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森林植被繁茂,是长江中下游保存较为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植物种质基因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本色缙云山的维管植物202科、870属、1701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其中,蕨类植物38科、74属、4变种,裸子植物7科、37属、5变种,4栽培变种,被子植物157科、771属、1357种、10亚种、20变种我们本次实习为期三天(6月28到6月30日),时间比较短,采集的东西比较有限,还望体谅!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存在不足是在所难免的,望老师指正!2 形态多样性: 缙云山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含有多种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其中全园面积100余公顷,分为以下9个小区; ⑴、 观赏植物区 面积10公顷,位于绍隆寺至代湖的旅游区内,包括植物标本室、苗圃等。
任务是宣传植物科技知识和供游人游览 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观察区 面积20公顷,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常绿阔叶林内部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水分平衡和林内各层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局部规律性,阐明常绿阔叶林内群落的结构,功能及某些调控原理,进而说明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的演替规律 ⑶、 引种驯化区 面积9.6公顷位于寨子山至杉木园间主要培育本山特有、稀有和珍贵树种,引进驯化国内外适合本山生长的植物种,充实本山植物种质基因库 ⑷、 裸子植物区 面积15.3公顷,主要任务是引进适应本山栽培的裸子植物⑸、 被子植物区 面积43公顷,主要保护该区的天然分布植物,引进适应本山栽培的被子植物⑹、 竹类植物区 面积6.4公顷,位于石华寺,主要搜集保存我省竹类植物种和引进国外竹类品种 ⑺、 荫生植物区 面积3公顷,位于张家垭口下沟谷地带 主要进行荫生植物的引种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⑻、 药用植被综合观察区 面积4.5公顷,位于青龙寨旁主要对常绿阔叶林中药用多层植被进行生长研究和观察试验⑼、 水生植物区 面积0.45公顷,主要培育引进适生水生植物 缙云山植物园地处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缙云山,奇峰耸翠,丛林苍茂,林海苍茫,古木参天,其植物物种繁多,植被复杂,许多植物起源古老。
植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植物及其与其他生物、环境所形成的所有形式、层次、组合的多样化通常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即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态习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指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例如菊花是常见的观赏花卉,目前已形成近3000多个品种;辣椒的品种也很多,果实形态相差很大由此可见,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人类可以诱导、积累并丰富栽培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是指植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可以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也可以指全球范围内的物种的多样化中国高等植物约3万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左右保存了许多特有的植物类群,有银杏科、杜仲科、珙桐科、独叶草科、芒苞草科、伯乐树科和大血藤科等7个特有科,243个特有属,15000多个特有种这些物种有可能具有某些对人类有用的潜在价值如,素有水果之王美称的猕猴桃,原产我国,目前已在新西兰成为主要的出口水果然而猕猴桃属的主要分布地则是我国,全世界54种猕猴桃,我国就有52种我们无法预测哪种猕猴桃的生理、生态特性是人类迫切需要的,因而必须保护这些物种及其生存条件。
植物生态习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和生态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化植物生态适应性使得它们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一定的生态位,让它们能够稳定地生存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条件如寄生植物、腐生植物、共生植物、食虫植物以及热带雨林中的绞杀植物等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通常是以植物的物种获生活型来命名的,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离不开植物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南北跨越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带,高原山地约占4/5,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海岸线漫长,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得我国的生态系统极其丰富多样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森林212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19类、红树林18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冻原及高山垫状植被17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各类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农田、果园、防护林等农田生态系统,不胜枚举3 专题:蕨类植物是植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演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在其生活周期中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它们的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弱化,但孢子体和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
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即通常所见的绿色植物体)有根、茎、叶器官的分化和输导组织的形成通常为多年生草本;陆生、附生、少有水生;有直立、斜生或横走的根状茎,少有地上茎,极少具有高大而粗壮的树状主干(如桫椤科植物);其地上部分大多为簇生或散生的单叶或复叶,二型或一型(即有或无能育叶的区分);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在叶片上着生的形式多样,有的单生叶腋,有的集生枝顶形成孢子囊穗,有的着生在极端特化的能育叶上形成穗状序,但大多数蕨类植物的孢子囊聚集成孢子囊群着生在叶的下表面,背生或边缘生,散生成有规则排列,或满布叶背;孢子同型或异型,成熟后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即萌发成配子体(也称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其形体远比孢子体小,构造简单;生活期短,地下生或地面生,两性或单性,形态多样;但大多数呈扁平心脏形,有背腹之分,颈乱器精子器在腹面产生,精子和卵成熟后行有性生殖,受精卵发育成胚,再长成新一代的孢子体,从而完成了蕨类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本次野外实习我们共鉴定了12科,17属,18种如下:缙云山蕨类植物调查一览表科属 种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属Osmunda紫萁O.japonica里白科Gleicheniaceae里白属Hicriopteris芒萁属Dicranopteris里白H.glauca芒萁D.dichotoma海金沙科Lygodiaceae海金沙属Lygodium海金沙L.japonicum鳞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属Stenoloma乌蕨S.chusanum碗蕨科Hypolepidaceae碗蕨属Dennstaedtia鳞盖蕨属Microlepia碗蕨D.scabra粗毛鳞盖蕨M.strigosa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蜈蚣草P.vittata井栏边草P.multifida乌毛蕨科Blechnaceae狗脊蕨属Woodwardia单芽狗脊蕨W.unigemmata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耳蕨属Polystichum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对马耳蕨P.tsus–simense斜方复叶耳蕨A.rhomboidea蹄盖蕨科Athyriaceae介蕨属Dryoathyrium菜蕨属Callipteris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峨眉介蕨D.unifurcatum菜蕨C.esculenta毛轴蹄盖蕨A.petersenii三叉蕨科Aspidiaceae肋毛蕨属Ctenitis虹鳞肋毛蕨C.rhodolepis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卷柏属Selaginella疏叶卷柏S.remotiflia桫椤科 Cyatheaceae桫椤属 Cyathea桫椤 C.spinulosa3.1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科特征: 中型植物,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升,偶有横卧,密被鳞片,叶簇生,少有近生。
一型,叶柄基部不具节,横切面有维管束多条,多少被鳞片;叶片一至多回羽状或羽裂,两面无毛,或下面疏被鳞片,叶脉羽状,分离或少有联结成网眼,小脉顶端常有膨大的水囊,但不伸达叶片,叶纸质或革质,各回羽轴及主脉下面圆隆起,多少被鳞片或纤维状鳞片,上面有彼此互通的深纵沟,纵沟两侧的边缘加厚,通常光滑,各回羽轴交接处常以锐角下延孢子囊群圆盾形,盾状着生,孢子椭圆形或长圆形,单裂缝,表面有瘤状突起或具翅 代表植物:耳蕨属(Polystichum) 对马耳蕨(P.tsus–simense) 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斜方复叶耳蕨(A. rhomboidea)种特征:对马耳蕨(P.tsus-simense): 植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近直立,连同叶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30厘米,禾杆色,基部以上直达叶轴疏生黑色条形鳞毛;叶片披针形,厚纸质,长15-30厘米,宽8-15厘米,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羽片镰状披针形,中部以下的长3.5-6厘米,基部宽10-15毫米,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凸起,与叶轴并行,通常浅裂,向上的小羽片边缘仅有刺状尖齿。
裂片上的叶脉羽状,小脉单一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圆盾形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向北到陕西;生林下沟边或石岩缝中药用有清热解毒之效如图463斜方复叶耳蕨(A.rhomboidea): 植株高60-80厘米根状茎横卧,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棕色狭披针形或条状钻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30-40厘米,禾杆色;叶片卵状矩圆形,厚纸质,和叶柄近等长,宽18-30厘米,顶部尾状(即顶生羽片与下侧生的同形),下面沿叶轴和羽轴及主脉偶有小鳞片,三回羽裂或基部三回羽状;羽片3-5对,基部一对羽片最大,其基部1对小羽片伸长(下侧1片特长);小羽片三角状矩圆形,基部上侧明显凸起呈耳状,边缘浅裂而具芒刺状据齿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主脉两侧各成1行;囊群盖肾形生林下,海拔400-1800米如图470 用途: 对马耳蕨(P.tsus–simense):根茎药用,清热解毒 斜方复叶耳蕨(A.rhomboidea):未查到3.2 蹄盖蕨科(Athyriaceae):科特征: 中型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少有横走稀近生或远生;叶柄基部常加厚或腹凹背凸形,两侧边各有瘤状气囊体一行,向下侧呈鸟喙状,密被鳞片。
叶片长圆形、卵形或阔披针形,二至三回羽状,少有四回羽裂,各回羽片基部合生或分离,各回羽轴或中脉下面圆形,上面以深纵沟彼此相通,沟两侧边常呈刀口状隆起,叶脉羽状或分叉,小脉伸达齿尖,叶革质,少有纸质或近革质,无毛或仅沿叶轴,羽轴有单短腺毛,孢子囊群马蹄形、新月形、长圆形或上部弯曲或钩状,囊群盖全缘或边缘啮蚀状,或有睫毛,常宿存,孢子两面型,透明代表植物:介蕨属(Dryoathyrium) 峨眉介蕨(D.unifurcatum) 菜蕨属(Callipteris) 菜蕨(C.esculenta) 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 毛轴蹄盖蕨(Athyriopsis petersenii)种特征:峨眉介蕨(P.tsus–simense): 植株高60-90厘米根状茎长粗而横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