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 ;“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 ;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 ,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 《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 ;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 ;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 、 ‘红星’ 、 ‘珊瑚珠’ ,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 , ‘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 、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 、 “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 、 《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 、 《动物珍话》 、 《生活素描》 、 《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 ,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 2~3 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次” 、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 ,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 ,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 、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 “次要”不等于“不必要” , “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
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 “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 (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1) (2)荔枝的形态特点 (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 (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 (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 (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14)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 ,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将黑体的词语,对应地板书在段落提纲中有关内容的下边,并加括号 ) 《斑纹》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斑纹》教学设计 2006-09-13 《斑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 培养学生解读社科类文章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记叙描写)和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教学设想:1、第一专题,在“科学之光”的前提下,编者们是打破文体的界限来选文的打破文体的界限归属一个专题,也许是江苏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新思路, 《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蓝的制作》 ,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可以按照说明文的一般体式去讲,但《 绪论》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其实都是札记或者学术论文,而《斑纹》 ,通体上说,又是散文因而,解读《斑纹》 ,应从散文的角度出发更为合适 2、安排两课时 由阅读感知斑纹的形象特征到领悟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教学内容及情境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建议以本专题课文内容间的联系为话题设计 二、 关于作者:(有选择的介绍) 周晓枫,女,1969 年生于北京,199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 、 《鸟群》 、《收藏——时光的魔法书》 、 《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2004 年,周晓枫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后窗》(《散文》11 期) 、 《黑夜书》(《花城》4 期)、 《渗透》(《天涯》6 期) 、 《针尖上的天使》( 《美文》1 期)、 《某年春》(《作品》12 期)。
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 ”,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如《后窗》是关乎电影的精神叙事,更关乎个人生命中那些细小的转折、真实的片段;《黑夜书》中,谈到了与黑暗相连的月亮、鬼怪、角落里的妓女、流浪儿、梦里的小仙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者诡秘的意识、无边的想像、在梦幻与现实间飘荡的精神梦呓之间,各种感官、欲望、图像因黑夜而变得如此敏感丰富、摄人心魄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三、 阅读体会作者如何细腻的体察自然的斑纹的 1、 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蛇、蓑蚰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 2、 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 没有 3、 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 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4、 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 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5、 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那么,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自然规律 6、 结尾的斑纹与前面的有何内涵的不同? “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我们”构成斑纹,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生活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斑纹,那就是情感的斑纹,我们生活的不同感受 7、 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四、 小结,布置练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 (或找出你不懂的句子揣摩讨论) 第二课时:体会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1、 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①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②水族馆里看到蓑鮋 ,树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 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 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植物。
③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