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抗震措施工程一、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 措施二、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 构件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钢结构的抗震措施:根据结构高度、结构形式、设防烈度确定四、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 200mm;(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 4;(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 42、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小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 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 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 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 0二、二级不应大于 0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 级小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 0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 12-29采用, 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 2mm。
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三、四级不应少于2©12;(2) 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 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 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 柱截面弦长的 1/20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 20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 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 300mm6、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8、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 12-31 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 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W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 时应增加 02)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 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 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3)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9、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宜对称配置2) 截面尺寸大于 400mm 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mm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 5%4) 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5)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 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6)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10、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 最大值2)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 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 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 500mm3) 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 之比不大于4 的柱,取全高4) 框支柱,取全高5)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11、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 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 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 住箍筋。
12、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注:①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 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 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 筋;② 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内 数值增加 002,且体积配箍不应小于 15%;③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 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 数 013、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 50%;箍筋间距, 一、二级框架柱<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15倍纵向钢筋直径14、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章 68 条采用, 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 012、010 和008 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 06%、05%和0柱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框 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征值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室内(土中) 露天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露天 栏的数值取用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12m对下列情况,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1、 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 8m 的排架结构;2、 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 用下的结构;4、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C25-C45C50C20C25-C45C50C20C25-C45C50—一201515302525303030二a一2020一3030一3030b一2520一3530一353II0三一3025一4035一4035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mm;当无垫层时±70mm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三本规范表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三10mm; 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15mm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 拉钢筋02 和 45f/f中的较大t y值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 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 大 01;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 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 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 -b)h'f 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 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 应小于 0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200mm且与梁 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三板中单位宽 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三板 计算跨度Lo的1/4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 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8mm,间距±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板,应在板边上部设 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三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 1/3;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三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 的1/5;在双向板中三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1/4;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 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 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 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2、 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 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三板短边跨度的1/7 ;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 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三板短边跨度的 1/4;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三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 截面面积的 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 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三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的15%,且三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250mm,直径W6mm;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 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 率均三0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 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1、 当梁高h±300mm时,三10mm;2、 当梁高h<300mm时,三8mm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25mm和d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当梁宽b±100mm时,不宜少于两 根;当梁宽b<100mm时,可为一根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5% ;圆柱中纵向 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2、 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 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3、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50mm ;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 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
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4、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 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300mm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间距W400mm、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15d (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 最小直径);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 (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3、 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3%时,箍筋直径±8mm,间距W1Od(d 为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4、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