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心血管疾病症状胸闷、心慌、气短饱 餐 后 情绪变化脉跳快慢不均梦中惊醒、心跳胸痛、心跳高 血 脂劳累后寒 冷高 血 压n(一) 秦汉时期n1.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太阴脉,其病心 痛,心烦而噫n2.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胸痛” ﹑ ﹑“心痛” ﹑ ﹑“心痹”之名,并详细论述症状与鉴别,奠定了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n3. 《金匮要略》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n治”专篇,确立了临床治疗基本法则.手少阴心经n n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 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 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 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n n1.联络脏腑:心、小肠、肺; 2.联络器官:咽、目系、膈; 3.交接经脉:脾经(心中), 小肠经(小指)n1. 胸痛n“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藏气法时论》)n“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 ,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脉解》)n“岁金太过,燥气流行,体重烦闷,心痛引背n“岁火不行,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
n (《气交变大论》)>2. 心 痛﹑ ﹑心 痹n“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 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五邪》)n“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n “脉涩则心痛.” (《邪气脏腑病形》)n“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嗌干善噫,暴上 气而喘,厥气上则恐.” (《痹论》)3. 真心痛n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 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 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厥病》)n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 ,死不可治 (《厥论》)n 4. 厥心痛—五脏心痛n(1) 肝心痛: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 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衝n(2) 肾心痛: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 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取京骨、昆仑n(3)肺心痛: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 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n(4)脾心痛:厥心痛,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 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内经》-----胸痹心痛n 病因方面,《内经》认为风寒湿燥 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 与寒邪、热邪内犯寒邪、热邪内犯心脉心脉有很大关系。
n 病机方面,《内经》认为经脉闭阻, 血行不畅,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 痹胸中,是胸痹病机之关键n 发生发展过程与五脏密切相关 n1. 病机----阳微阴弦n “阳微”是关前之阳脉微,“阴弦”是关后之 阴脉弦阳微阴弦”是以脉理论病机n 指出了上焦阳虚,寒邪痰饮等阴邪上乘 ,致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实质,同时也指 出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性特点.>2. 症状特点n 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气短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表现,并指出其具有心痛时缓时剧的发病特点 2. 治法方药---通阳n(1)宣痹通阳法: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 n(2)通阳化饮法:代表方为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和桂枝生姜枳实汤n(3)温阳散寒法: 代表方为薏苡附子散和乌头 赤石脂丸n(4)益气温阳法: 代表方为人参汤二) 晋隋唐时期 n1. 病因病机n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 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 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在胸 痹的病机转归方面,提出“因邪迫于阳气,不 得宣畅壅瘀生热”。
n 王焘认为痰浊热毒闭塞心脉是胸痹发病的 主要病机n2. 防治方药n《肘后备急方》中“治卒患胸痛方”用雄黄、巴豆n《千金要方》中的细辛散、蜀椒散、前胡汤、下气 汤,亦是在前人所用方药的基础上,增用辛香通散 药物如细辛、花椒、吴茱萸、槟榔、木香、草豆蔻 等而成 n《外台秘要》中载“深师疗胸痹麝香散方”,用药始 用清心化痰散结之品犀角、牛黄) (三) 宋金元时期 n1. 病因病机n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 特点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邪冷气, 攻注胸中” n 其次,认为精神因素也是胸痹发病的重要 原因n 再者,部分医家认为气血痰水生变为患, 亦是导致胸痹发生的重要环节 2.治法方药n 首先,辛香通散、化浊开窍法得到广泛运用 《太平圣惠方》所载之木香散、草豆蔻散、吴茱萸散 、青橘皮丸及《圣济总录》所载之枳实汤、四温散等 n 其次,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亦日渐广泛 许多可用治胸痹的方药中,均加入了五灵脂、蒲黄、 当归等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 n 金元医家,亦采取汗、散、利、温等多种方法论 治胸痹四) 明清时期n1. 病因病机n 首先,完善了胸痹属虚证的病机理论。
《玉机微义》:“ 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景岳全书》:“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 ”n 其次,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 要原因 n 正气不足,胸阳虚损,脏腑虚弱,风寒侵袭,痰饮内停, 情志失调,终至气血瘀滞、胸阳痹阻而导致本病发生,是明清 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2.治法方药n 首先,此期内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奇效良方》中的胜金散; 《医宗金鉴》中的颠倒木 金散; 《时方歌括》中的丹参饮; 《医林改错》中的 血府逐瘀汤等,都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的代表 方n 其次,寒凉药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n《症因脉治》明言“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 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汤可以选用也”.n 认识到胸痹亦有痰热蕴结,阻遏胸阳而致者,治 疗应当用清化痰热、行气散结之品 二 临床启示n 通过研究历代胸痹文献发现,胸痹发病 多由外感风寒暑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 等因素,形成寒凝、气滞、痰饮或瘀血,导 致气滞血瘀,痰浊闭阻,阴寒内结,痰瘀互 结,终致胸阳失运、心脉痹阻而发生。
总以 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为临床重要特征n 同时,痰浊热毒闭塞心脉﹑ ﹑五脏逆乱攻 冲心胸亦不失为发病的重要机理.n1.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n2.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n3. 益气祛瘀,化痰通络n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n 以上为治疗重点法则.启示之一:辨证论治规律中药药性选择n1、 四 气 :当以温热为主,温热可以温阳、 散寒,改变气血凝涩,消除血脉拘急的状态 ,从而缓解疼痛n2、 五 味 :当以苦、辛、甘为主辛能散, 甘能补,辛温相合不但能祛寒而且有发散作 用;甘温相配,既能补益又能温阳;苦作为引 经入脏之药.药 物功效的选择n 心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用药不离温 经散寒药、补阳药、益气药、活血药、行气药 n 既要把握药物的四气五味、传统功效,又 需要参考药物现代研究中的成分、药理作用及 临床应用筛选对冠心病心绞痛各项指标有明 显作用的中药,进行科学组方,从而发挥中医 方药高疗效、低毒、低副作用的优势常用药物及加减变化n1、 常用药物 : 丹参、鸡血藤、川芎、黄芪、白 参 、 三 七、 葛 根、 桂 枝、当 归、 生 山 楂、薤白 、 细 辛、麦 冬、 炙 甘 草n2、 辨病加减n心 动 过 速 : 可酌情选加淫羊藿、黄连、苦参。
n心 动 过 缓 : 可酌加制附子、天仙子n房 性 早 搏:可酌加元胡n室 性 早 搏:可酌加郁金、地龙n交 界 性 早搏:可酌加郁金n 苔黄、便秘、咽干、恶心呕吐、烦躁、脉 数是胸痹(冠心病)热证证候表现特点,在胸 痹的辨证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胸痹 患者本虚标实,阳气虚衰,痰瘀互结,气机 郁滞,邪气盛而阳气既虚又郁,郁而生热n 清化痰热、行气散结之法应用研究.n(瓜蒌、山栀子、黄连、牛黄 ﹑ ﹑犀角等)启示之二:从热论治n从五脏相关论而言,胸痹各标实证形成过 程中分别与五脏之间存在着某些特定的 联系n 其中心肺气虚,多兼瘀血为主;心肝 失调,多兼气滞、瘀血为主;心脾两虚 ,多兼痰浊;心肾不足,则寒凝为主启示之三:分脏论治(一) 从肝论治1.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n2. 肝火上炎: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n3. 肝寒血凝: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加减;n4. 肝血瘀阻:血府逐淤汤合丹参饮加减;n5. 肝阴血虚:补肝汤合一贯煎加减;n6. 肝火挟痰: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n7. 肝郁痰阻: 化气导痰汤.(二) 从肾论治n1. 肾阴虚: 左归饮合知柏天地煎.n2. 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合保元汤.n3.心肾阳衰: 桂枝附子汤,真武汤, 参附汤.n4. 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n5. 惊恐伤肾:茯神散(茯神、熟地黄、白芍、n 川芎、白茯苓﹑ ﹑桔梗、远志、人参.大枣) (三) 从肺论治n 心与肺互相影响,肺病及心,心病及肺,辨证突 出“肺虚”、“血淤”、“痰浊”三个方面,采用温肺益 气、宣肺祛痰、泻肺行水,补肺气是治疗心绞痛最 基本的治法,方宜丹参饮合保元汤加减,药用黄芪、 丹参、葛根、瓜萎、薤白、桂枝、檀香、太子参、 麦冬等.n 肺阴虚宜滋阴润肺,活血通络。
黄精,生地.玄 参,沙参,麦冬,丹参,当归,赤白芍,太子参, 百合郁金,炙远志 (四) 从脾论治n 在生理结构上,脾胃与心脏,经脉相通n 在生理功能上,而脾胃居中,为心肾阴阳水火上 下升降之枢纽心脏本身靠气血以营养,脾胃为气 血生化之源泉n 在病理影响上,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 无以推动血液,血虚不能充盈脉络,可使血流滞涩 成瘀;脾胃失调,水谷不运,闭塞胸中气机;脾虚 中阳受损,痰饮湿浊内生,阴乘阳位,闭阻心胸则 气血不通成痹;辨证治疗----脾胃1.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胸痹心痛,宜益气 健脾,补养心血,方用归脾汤加减;2. 阳虚寒凝之胸痹心痛,宜温运脾胃,通阳化 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3. 脾胃失调,痰湿食滞之胸痹心痛,宜消食导 滞,通利脾胃,方用保和丸合栝楼薤白散加减 n1. 从营卫论治n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 不言其补泻,而言其调和,这对冠心病的治 疗方法有很大的启发现代研究证实调和营 卫从调整机体的免疫机制,免受病原体感染, 保护血管内皮n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加减.其它治疗途径2. 从络论治n 从中医络病学说观点出发,认为其病位 在心之络脉。
心气虚乏、运行无力是经脉痹 阻之基础,其病机为络脉淤阻绌急而痛,乃 确立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 大法,在补益心气的同时,以虫类药活血通 络,拟订“通心络胶囊”,用以治疗冠心病心 绞痛,疗效显著3. 从腑论治n “郁陈去而肠胃洁,徵瘕尽而营卫昌”, “夫 年长则求之于腑 从腑论治,以通为补腑 气一通,大气乃转,腑道“传化” 正常,脾气 乃健,气血化生源源而来,五脏得养,则心 气足,即“以通为补 ” n 采用通腑化淤,益气温阳豁痰法,宜调胃 承气汤合理中汤、桂枝茯苓丸加减n1. 胸痹心痛证型随时代发展有一定的变化趋 势;n2. 目前着眼点多为痰浊证﹑ ﹑瘀血证与气虚证 ﹑ ﹑阳虚证相兼的本虚标实特点.采用化痰祛瘀, 宣痹通阳之法,取得了明显疗效;n3. 从文献研究角度,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突出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优势,是否应考虑一些问 题?n(1) 心为脏腑之主,从他脏治疗意义如何?n(2) “心痹者,脉不通”与从络论治?n(3) 痰浊证与高脂血证?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