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的苦路禮儀伍維烈修士教友都對苦路善工熟悉,那是紀念耶穌往加爾瓦略山的最後一程每年四旬期各堂區大都有舉行集體的苦路善工,亦即拜苦路拜苦路的敬禮源於朝聖朝聖本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教會傳統,不論是作補贖、或作為熱心敬禮,又不論是到耶路撒冷、或聖人們居住過的地方、或恭奉聖人聖髑的聖堂在十五世紀,往耶路撒冷因為戰亂,而造成往巴勒斯坦聖地不便,有位米蘭的方濟會小兄弟真福 Bernardino Caini,他曾於巴勒斯坦服務,他回國後,便在近郊興建一個朝聖地,內有多個小聖堂,小聖堂內放了栩栩如生的聖像,來表達耶穌生平的故事片段,特別是苦路的若干處,好讓人們不用親身到聖地,卻能有到聖地拜苦路的效果故把這朝聖地稱為聖山另一位聖人與苦路有關的是方濟會小兄弟聖良德(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 ,在他的宣講中,他曾大力宣揚以拜苦路來默想基督苦難的神益教廷聖禮部 1975 年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 1991 年分別編寫了與傳統十四處不一樣的苦路,為符合聖經的記載內容看來好像是新的苦路,但原來自古以來便有不同的表達,去紀念耶穌在往被釘十字架途中所經歷過的事件 (見下表)查現在所謂的傳統十四處是由十七世紀的教宗克萊孟十二世所欽定,教宗本篤十四世於 1742 年核實。
苦路的十四處及其內容,經歷過不同的演譯十六世紀時,有人專門去聖地找尋「正確」的十四處,卻「發現」原來「應該」有三十一處比較從古老不同時期流傳下來的祈禱書籍,發現過去教友之間流傳的苦路有不同版本,有不同描述的內容,數目也不一樣,有十九、二十五或三十七!例如:山園祈禱、耶穌前後跌倒七次、帶茨冠、被打等,都曾出現過在不同形式的苦路敬禮中,而沒有被收納在傳統的十四處到底苦路是有多少處和是哪些內容,其實說到底只是同一的內容,即是天主無條件的愛情,儘管一切的拒絕、暴力、殘害我們利用正義和平的社會議題去作拜苦路默想題材,不論與哪一版本的苦路掛鈎,都是在提醒我們及向世界確認:今天耶穌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仍是一步一步的繼續受苦、走向十架苦路十四處的定名傳統(17 世紀後)聖禮部 1975 頒布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1)第 1 處耶穌受審共進最後晚餐耶穌山園祈禱第 2 處背負十架耶穌山園祈禱被出賣及被捕第 3 處首次跌倒被公議會判罪被公議會判罪第 4 處路遇母親被比拉多定罪被伯多祿否認第 5 處西滿協助遭受士兵鞭打受比拉多審問第 6 處婦女拭面肩負沉重苦架受侮辱戴刺冠第 7 處再次跌倒路人西滿協助肩負沉重苦架第 8 處婦女哀哭耶京婦女哀哭路人西滿協助第 9 處三度跌倒被釘於十架上耶京婦女哀哭第 10 處脫去衣服許天國給右盜被釘於十架上第 11 處釘於十架留話母親門徒許天國給右盜第 12 處死於架上架上氣絕而死留話母親門徒第 13 處屍身卸下被葬於墳墓中架上氣絕而死第 14 處葬於墓中耶穌光榮復活被葬於墳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