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摆脱共情》读后感平塘县实验小学 罗显丽《摆脱共情》是一本由[加拿大]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的著作,由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共240页什么是共情?作者选取的对共情的定义是最典型的那种:共情是用你认为别人会用的那种视角去体验生活的能力简单地说,作者反对的是情绪共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另一种共情能力则不是作者抨击的对象——认知共情,也就是虽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你的情绪,但是我依然理解你正在经历什么样的事实共情能力似乎是一个非常男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种能力,能让我们以他人的视角体验这个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而本书《摆脱共情》,却佷有意思,从多个角度批判共情,比如社会,情感,等等首先,本书认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是两件事而我难以理解的那种情绪泛滥,在作者看来是属于情绪共情他主要是对这个情绪化产生不良后果进行论断甚至作者认为,我们的绝大多数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缺乏共情产生的,而是因为共情泛滥而导致的所以作者认为,如果真的想要关爱他人,其实没有共情反而会更好减少这种对他人感受的感受情绪也许也是人为之的基础,从大文艺史,心理学家变同意情绪是有趣进化渊源的,人类有基本情绪临床类动物也有,但理性不同动物的理性能力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人之为人不在于这些基本情绪,而在于人的刺激情绪。
情绪在生活实践中太难抑制,普通人虽然知道情绪抹不去,但他们依然向往将爱与恨藏在心里,这很矛盾吗?觉得完全理性者没有人情味,又像往常到却不可得者是低毁之对象道德可能大部分是情绪的结果,道德发展始终强调理性,他们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判断都是基于审慎的道德推理做出来的孩子作出道德判断与行为必然基于思考,要么是妈妈这样说了,要么是我我想做个好公民,要么是我就认定某条规则这是情绪的作用,人是为情绪去合理化事情的动物,其实人不怕做错事,怕的是没有做错事的理由有些人用共情这个词代表所有良善之事,把它作为道德善良和怜悯之心的代名词,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共情,其实就是希望人与人之间更加和睦说实话,一直以来对此,我一直都很惭愧,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理解一些情绪化很浓厚的人的感觉,难堪一点讲,我从小到大根本就没有那种他人感受的感受所以一直都是靠模仿,进而学习他人面对这些情绪的反馈进而模仿同时在文字上也是如此我一直感觉,那些文人,尤其那些文艺青年们,大量是这种情绪共情之人比如吴晗,读他年轻时候的文章,我常常感觉惊艳,但是也谈不上喜欢,只是很羡慕,他那文字间流量出满满的情绪是我从未有过的本书则举了无数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这种情绪化的东西非常妨碍进步。
比如,书里认为公顷可能会引发强烈的快感,从而激发大众同时大多数人都对他人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好奇心,在试图去感受他人世界的过程中深切的投入,并且感到震撼这些没有什么不好,我也认为这些并非缺点,同时,我一直觉得自己可能生性凉薄的原因,就是对于这种情绪的激发非常弱小但是,当这些共情延展在了道德领域,那么将会产生非常可怕的是事情,比如战争,比如以爱之名的绑架,等等等等但是诚如作者所说,共情的担心并不是因为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而是因为带来的消极结果比积极结果更多,并且还有其更好的选择存在,那就是理智和自我控制这本书很多人评论是其观点特别,而且值得每个人去深思体验,但是我看完则是更为感谢因为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到了情绪的流淌过程,书的写法非常精准,让我大部分掌握了关于情绪表露的流程,让我的观察加速更有意义的是,让我对于这个情绪失去了之前的羡慕感,感觉没有也不是什么大事在我看来,所有的判断是基于信息,而所有的信息收集需要的事冷静耐心细致,而情绪的感受却大大的影响了信息收集,所以会对判断造成致命的影响这大概就是本书最想表达的吧,冷漠,这个情绪共情的另一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其实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了解了这一切以后,我们要更加学会控制自己,才能做个好的人,而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