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一)、期待视野的层次(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2)、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我们看到不同的事物 会联想到不同的意境,这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的而当我们看到其他一些有特色的名字如 朱老忠、座山雕、蝴蝶迷等时,也会产生一些对其性格 或兴味特征的猜想,这就是形象期 待3)、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 面的期待实践证明,读者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总会期待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人生理 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以《红楼梦》为例,我们阅读红楼梦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会先猜测这是什么文体, 然后,在阅读中对于各种人物又会有不同的期待最后,又会期待这部作品会表达出一种与 自己人生态度相仿的思想倾向二)期待视野的形成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审美情趣、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个人经历) 比如说一个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的读者,会更期待豪迈乐观的文学作品。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状况、文学 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文学素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喜欢阅读文艺性作品,而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则更倾向于阅读市 井文学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机制从读者的性别来 看,男性和女性对对文本的期待是不同的生理机制)大体来说,女性比较期待细致入微 的情绪接受,而男性更喜欢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从年龄看,儿童喜欢天真幻想,老年喜欢 冷静沉思等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期待视野按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个人和集体个人性期待视野往往是简略狭 窄的,集体性期待视野是宏阔深广的;个人行期待视野中不无个人性格的偏爱和兴趣,而集 体性期待视野则有某种广泛的社会共通性二、接受动机(一)、审美动机:就是人们所说的怡情怡性的娱乐动机即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 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无限想象 空间,真挚的情感境界,美妙的人生理想,正可以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二)、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 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各式各样的工作者,总是通过阅读很多作品研习与其有关的 科学知识三)、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 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在人生道路中起到导航、求索的 积极作用四)、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这 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专注于把握作品内涵,分析作品意义,探讨艺术创造的规 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五)、借鉴动机:表现在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创作质量而模仿借鉴他 人艺术技巧三、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的情绪状 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然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 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欣悦、抑郁、虚静 虚静:“虚静”一词,本源于道家,原意指一种清静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庄子作了 补充,用“心斋”解释虚静,并用具体事例说明高超技艺的发挥有待于虚静境界的出线 面对一部作品时,读者只有拜托纷繁俗物的干扰,才能宁神贯注,用情专一,才能真切地看 清作品中描写的对象,从而进入一种设身处地、心醉神迷的想象之境。
接受心境的影响:影响不同的阅读境界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有欣悦心境的人看来, 也许会窃笑维特的软弱和低能;在有抑郁心境的人看来,可能会因为相似经历而引发强烈共 鸣;而在虚静心境的人看来,则会以超脱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理智的分析这部作品当然, 一部作品也可能反过来影响读者的心境所以,读者的接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 预想读者也就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也就是作者本人 自觉的想要面对什么样的读者而进行创作如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因为它本身就是面向劳 苦大众、反映民间疾苦二)、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与文体特点也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文体决定了作品的面对 群体比如我国当代作家刘绍堂力倡乡土文学,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民生活,这就决定了他 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要是农村广大劳动群众三)、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很多文学作品,作者在里面赋予深沉的哲学 思考,为的就是给特定的人以人生启示。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表现的正是历史 的悲哀,用以警示人们重塑美德和信仰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 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和对话一、填空、对话和兴味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在与读者发生直接联系之前只能算作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 后,才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第二文本作为一种审美状态存在,是读者再创造的结果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空白 的过程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 义与作者的个人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本是一种 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构成对话兴味,实际包含着与填空、对话相似的见解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 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不论是填空说、对话说,还是中国古代的兴味说,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 的再创造过程,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根本原因是:第一,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第二,文学作品主要 使用描述性语言,有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二、还原与异变 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 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的引导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 解的过程但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存在,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存在的,这就是 文学文本的异变1、 形象的异变: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还原人物活其他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或者事物,附着到作品的形象中;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 对文本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之时,看到每个个性 鲜明的人物时,会不自觉的想象他的模样而这种想象的模样,却正是以我们 平时熟悉的人为蓝本真实的形象是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但肯定会与想象 的不同2、 情感的异变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感情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位生 活顺畅的乐观主义者来说,即使阅读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类的辞章,怕也 难如诗人一般沉入一种苦闷之极、忧郁难遣的境界3、 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结合。
如 塞尔维亚的小说“白鲸”被批评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轮出发阐释为本我、 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激烈的矛盾斗争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第一, 很多文学作品被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认定出符合统治的意蕴比如诗经中的 关雎,原本是表现男女恋爱的情歌,但从封建道德出发,却被理解为对后妃之 德的赞美第二, 某些预定的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麦尔维尔的白鲸被理解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 的激烈矛盾斗争就是因为从精神分析论出发进行阅读的结果实则表现的是人 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最终走向灭亡的悲剧命运第三, 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不了解时代背景的人物在读离骚时很难从香草美女联想 到诗人高洁的性格第四, 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本是写一位男子追寻一个独幽美人 的情景,清代王国维却由此联想到治学或艺术创作经验这就是由个人经验导 致的异变这种异变,还突出表现在人们对某些作品的复读过程中,有的读者, 往往对童年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毕生保持兴趣,在复读过程中,除了文本唤起 的想象外,很多关于童年生活的附带联想,也会融入阅读想象中,从而异变原 有的文本想象空间第五, 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古代诗歌中经常用三千丈、两千尺等用来表现特定 的艺术概念,增添文本的艺术魅力,却被后人学者指责不切实际,这就是过于 拘泥生活而忘掉了艺术真实,违背了艺术欣赏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导致对作品 的不正确评价。
理解与误解(一)、正解与误解 读者对某一作品理解的过程既包括对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 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假如读者的理解与作 者的本意相切合,即为正解假如相悖,即为误解二)、正误与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 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 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比如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因为单方面穿凿附会的误解,造成 了无数文人的杀身之祸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一)、顺向相应 顺向相应是指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 预先测定是完全一致的假如顺向相应的成分太多,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 欣赏过程也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过于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文本经验的平 常而取笑作者低能)二)、逆向受挫 与顺向相应相反,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 挫,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中启示:真正赢得大家喜欢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
一方面,文本不 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当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 的人物、情节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种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旧友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 会因期待视野得以补充而欣慰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 遭遇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比如说我们看到宝黛的爱情悲剧,也许 会深深的受到感染,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如痴如狂,就是因为我们与之 有相似的情感体验,因而形成强烈的共鸣原因有三: (一)、思想观念相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二)、情感经验相似(三)、意志愿望相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能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甘 于垂垂老去,想要在暮年一展壮志二、净化: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打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 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也就是说,所谓的净化,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 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净化的作用有二:1、净化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 心灵的平衡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