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至今东鲁遗风在(感悟文化名城)陈世旭最早知道山东诸城,是因为苏东坡他与此地似乎特别有缘先后两年时间,他在这里 创作了诗歌12 6首,词18首,文5 9篇,共计2 0 3篇,平均每3天即有一篇作品问世 这两年,是他文学创作的转型期、成熟期和辉煌期离开密州后,他又写下了有关密州的作 品2 7篇累计2 3 0篇在他的4首代表词作中,悼亡词、中秋词、出猎词均创作于诸城, 是他最好也最为后人称道的词作《水调歌头》,令世人公认:“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江城子•密州出猎》则一反此前词作柔弱的格调,一新天下耳目,树 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苏东坡在诸城的创作,实在是 一个堪称奇特的文学景观当时的密州是那样贫瘠,苏东坡的生活状况与其刚刚太守任满的杭州有天渊之别:“余 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素然,不 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太守尚且如此,民生更何以堪正 值大旱之年,加以蝗灾,老百姓负担不起赋税,儿童在路边奄奄一息洒泪循城拾弃孩”, 苏东坡在一封信里提到他曾救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孤儿。
诗人极为痛苦:“秋禾不满眼, 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 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这是苏东坡最沮丧的时期:“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 来爽气在西山诗人是无奈的,即便位居太守,也只能空怀一腔“西北望,射天狼”的青 云之志,借诗酒以浇胸中块垒,寻求灵性自由,与自然达成和谐2 1世纪的今天,感受诗人当年的忧愤和激情,真是感慨万千我是那么热切地想要寻 觅和知道,苏东坡宿“孤馆”,眠“野店”,“凭征鞍无语”的来时路径何在? “左牵黄, 右擎苍”,领千骑卷过的平冈何在?“高而安,深而明”,“乐哉游乎”的超然台何在? 这当然只能是一种浪漫今天的诸城与800多年前的密州,不知已几许沧桑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 近2 0多年来,诸城先后创造了 “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 “为民服务联动”等闻名全国的“诸城经验”1 9 8 0年到1 9 9 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 实现了翻两番,到1 9 9 6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首批通过了小康市达标验收工业发展格 局初步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与6 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年外贸出口 总额达数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近2 0%全市植被覆盖率8 0%以上,其中人工植被面积占 植被面积近90%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生于诸城的当代诗人臧克家1937年写出了这样号角般的诗句:“大时代的弓弦正等待年轻的臂力古老的诸城正是以年轻的臂力,张开了大时代的弓弦我们在诸城市恐龙博物馆见到了巨大的诸城恐龙骨架,这是世上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鸭 嘴龙化石骨架诸城因此被称作龙城、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而诸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也是一条巨龙?倘若一切仅止于此,诸城留给我们的印象也许不会特别深刻因为,放眼当今,诸城所 在的潍坊,潍坊所在的山东,山东所在的中国,类似的经济巨龙何其之多而诸城是个悠久地传承着优良风习的城市当时同在山东为官的苏东坡胞弟苏辙曾感 叹:“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自古至今,诸城的名儒、名臣、书画诗文大家 继之不绝苏东坡在密州的两年,治绩有口皆碑,作品千古传颂,其人格光芒对后世的照耀 则更是深远而持久苏东坡的《超然台记》充分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观念:“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 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人固疑予 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 予之拙也于是……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予弟子 由……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这样一种对物质欲求的超然态度,我以为是苏东坡给诸城留下的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诸城看到的新建的公共设施如市人民医院,蔚为大观,远胜我所在老区的省级医院, 而诸城的主要行政机关,却年久而简朴,同我们在其它许多地方一一其中有发达如诸城的, 也有百姓温饱尚待解决的一一看到的类似建筑的豪华奢侈形成鲜明对照我在心里揣度,这 样的朴素务实的政风,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苏东坡的影响了呢?果如是,则不啻是诸 城民生最大之幸选自2007年8月25日《人民日报》)6. 文章开篇即写苏东坡,意图何在?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概括7. 文章第四段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请简析之8. 文中引用臧克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9.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所谓的“东鲁遗风”,狭义地讲,是指苏东坡个人 哪三个方面的风范?哪样的一种精神?广义地讲,是指什么样的社会风气?默写1、 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3、 亦欲以 2 ,成一家之言4、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5、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答案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文章开篇即写苏东坡,意图何在?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概括答:文章第四段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请简析之答:文中引用臧克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所谓的“东鲁遗风”,狭义地讲,是指苏东坡个人哪 三个方面的风范?哪样的一种精神?广义地讲,是指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答:默写2、 , 3、 , ,4、 , !5、 ? 从作者的角度看,最早知道山东诸城,是因为苏东坡;从苏东坡的角度看,在诸城的 两年,是他文学创作的转型期、成熟期和辉煌期;从诸城的角度看,苏东坡在诸城的 创作,实在是一个堪称奇特的文学景观,“感悟文化名城”,苏东坡是诸城最大的文化 名人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这一段文字文采斐然具体来说,至少运用了排比、设 问和引用三种修辞手法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巧妙暗引苏东坡诗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入文,既“活化”了一代文豪,有增加了自己的文章的“文”气。
“超然台”还为后文涉及《超然台记》埋下了伏笔生于诸城的臧克家是当代著名诗人,理所当然是当今诸城文化的代表,引用他的诗, 极具代表性从文章的文脉看,这几句诗既然是今天的诸城的写照,有起到了上下文 的过渡作用治绩、作品、人格对物质欲求的超然态度崇尚文化,勤政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