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园林植物非缺铁性黄化病的防治.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50KB
约7页
文档ID:555665053
园林植物非缺铁性黄化病的防治.doc_第1页
1/7

园林植物非缺铁性黄化病的防治无论是地栽还是盆栽花木,除了因缺铁引起植株黄化外,由于其它原因的诱发,也会导致植株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黄化诸如由于虫害引起的“虫黄”、病害引起的“病黄”、缺肥引起的“肥黄”、干旱引起的“旱黄”、积水引起的“涝黄”,等等对于这类非缺铁性黄化病,同样应特别注意识别与防治1      缺其它元素“黄化”的症状  (1)缺镁黄化  缺镁引起的黄化表现为:与缺铁症相反,它是先从植株下部的叶片开始褪绿,出现黄化,逐渐由下向上部叶片蔓延,最初叶脉保持绿色,及至叶肉变黄(这一点与缺铁相似)不久后,下部叶片变褐枯死,有的脱落,同时枝条细长且脆,根系长、须根少,开花少、花色泛白究其原因是碱性土壤影响到植物根系对镁的吸收,从而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对于患有“缺镁症”的花卉植株,可通过调节土壤pH值,喷施或浇施浓度为0.5%的硫酸镁溶液来补救  (2)缺锰失绿  锰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缺锰症常从新叶开始,表现为叶肉失绿,呈枯黄、黄白,或略带灰色,叶脉仍呈绿色单子叶花卉为平行叶脉,失绿小片为长条形;双子叶花卉为网状叶脉,失绿小片为圆形;叶脉间的叶片部分突起,使叶片边缘起皱。

缺锰严重时,失绿小片会扩大相连,叶尖或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呈灼伤状,且停止生长对锰比较敏感的观赏植物,在碱性或微碱性的土壤条件下,易发生缺锰失绿症对于出现缺锰失绿症的花株,可先行调节土壤的pH值,如将少量的硫酸锰和生理酸性肥料混合后埋施入土中,在花、果期则可用0.05%~0.1%的硫酸锰溶液喷施  (3)缺硫失绿  缺硫失绿的外在表现与缺铁失绿症相反,先表现为叶脉发黄,而叶肉组织仍然保持绿色,最后直至全叶发黄,根系发育不正常叶片从基部出现红色枯斑,通常植株顶端的幼叶受害较早,叶坚厚、枝细长,呈木质化当植株缺硫时,可撒施少量的硫磺或石膏粉,也可埋施少量的硫酸铵,或喷施0.3%的硫酸铜溶液2      肥料失衡的“黄化”或失绿症状  影响到花卉生长的大量元素是氮、磷、钾,亦即肥料三要素,由于土堆本身的肥力基础差异,施用肥料时三要素的失衡偏颇,均有可能导致植株生长不同,出现不同程度或不同表现特征的黄化或失绿症状  (1)缺氮黄化  花木缺氮时,不仅会出现叶片黄化,同时表现为叶片小而稀疏,易脱落,枝条纤细,发硬,植株矮小、失神,花朵少而小、果实小或挂不住表现在叶色上,从老叶到新叶由浓绿逐渐变淡,继而出现紫色,直到萎黄脱落,严重缺氮时全株失绿发黄后死亡。

当植株表现出缺氮症状时,施入的氮肥量不可过多,可先用0.2%~0.3%的尿素液喷施,以后定期浇施经沤制过的稀薄饼肥液  (2)缺磷失绿  当花株缺磷时,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叶片呈深绿或灰绿、无光泽,后转为紫铜色叶脉(尤其是叶柄)呈黄中带紫色,后枯死掉落花芽形成困难,开花小而颜色淡果实发育不良,甚至提早枯萎脱落一旦发现植株出现缺磷失绿,可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同时根部浇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3)缺钾失绿  当花木缺钾时,新叶片常呈皱缩,叶缘卷曲枯焦,像火烧过一样老叶由叶尖沿着叶边缘出现黑褐色斑点,叶周围变黄,而中部及叶脉仍呈绿色植株矮小,易倒伏一般红壤中含钾均较少,易发生缺钾症由于钾在植物内可移动,应作基肥早施,可在培养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或多元缓释复合肥颗粒,也可在盆土中定期埋施少量的硫酸钾颗粒肥,或用0.3%的硫酸钾溶液浇施3      管理失当引起“黄化”的症状  (1)旱黄  由于缺水或浇水量偏少而引起的植株叶片发黄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老叶由下而上失去光泽后枯黄脱落,严重时可形成光秆;尽管其整个叶片全部发黄,但其上没有病斑或虫孔;新叶尚可正常生长,有时也会出现萎蔫。

当植株新叶出现萎蔫时,可先行给叶片喷水,根部少量浇水,待其叶片挺起后,再给根部浇透水对下部老叶出现黄化之植株,应加大浇水量或增加浇水次数,同时辅之以叶面和环境喷水  (2)涝黄  当花木长时间浇水过多或根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时,易导致根部进行无氧呼吸,使根的吸收功能减弱,水及土壤的营养物质运输差地上部分表现为叶色枯涩或发黄,花色趋淡、花香减退当水溃严重时,会引起大量落花、落叶,叶片用手指一碰即落,根系腐烂,甚至全株死亡当植株出现涝黄时,应节制浇水或停止浇水,也可改浇水为喷水情况严重时,可将植株带土坨脱盆,置阴处吹晾收干后再重新上盆栽种,或先剪去坏死的根系,再换用通透良好的疏松、干净培养土栽种4      病害引起“黄化”的症状  因真菌、细菌、病毒、类茵原体等病原物的侵入,也常引起花卉檀株叶色不正常发黄,谓之为“病黄”由于引起花木叶片发黄的病因不同,叶片发黄所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1)菌类病害“黄化”  由于真菌、细菌的侵入,在病斑部位尚未出现坏死前,多先出现褪绿或黄色的斑点,之后多在病斑外围有浅黄色的晕圈,有时多个小病斑连成大块病斑,使整个叶片发黄,甚至全株叶片黄化、生长不良  ①真菌病害“黄化”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初期在个别叶片上出现变色坏死斑点,不同的病菌种类,病斑的颜色不同。

坏死斑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而扩大,但一般不超过1cm大小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展时,病斑数量迅速增加,并且连接成大斑块,叶片枯黄脱落,如由夏蜡梅炭疽病引起的叶片黄化脱落  常见的真菌病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角斑病、轮纹病、炭疽病、灰斑病、白斑病等  花株出现真菌病害的黄化症状时,应及早摘去病叶烧毁增加通风透光,防止湿气长时间滞留叶面,合理施肥,增加檀株抗性初现病害时,可有针对性地选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药物防治  ②细菌病害“黄化”  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多于初期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迅速扩大,感病组织变色腐烂呈半透明状多数病斑周围有紫色或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组织坏死,叶片发黄干枯脱落有时叶片形成穿孔,如桃树叶片细菌性穿孔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其病变组织甚至出现粘稠状的菌液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软腐病、叶斑病、斑驳病、穿孔病、疫病等  由于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常存在于病残体和土墙中,多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病害易发生流行为此,应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减少机械损伤,及时杀灭虫害,杜绝病菌从伤口侵入加强土壤消毒,减少病菌来源,发现少量病叶,及早摘除烧毁对已发病的植株,可用农用硫酸链霉素、农抗401、农抗120等农药喷洒。

  (2)病毒性“花叶病”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生物,侵入花木体内后,有时在叶片上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条纹,如一串红“花叶病”、茶梅“花叶病”表面上看它与缺素导致的黄化有些相似,但从病部上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花叶病导致的褪绿,是不均匀的,是一种黄绿相间的色块,在叶片上呈块状或条状分布,不仅发病叶片在植株上的分布无规律,而且黄色病斑在叶片上分布也呈无规律,时常表现为叶片皱缩无光泽、叶片呈变小或变狭长之畸形,极少坏死,整个植株生长差它先从少数植株开始,并由少渐多,由轻变重,具有明显的传染性病毒一旦进入花株体内就进行大量“复制”繁殖,很难将其杀死或除清,将会终身带毒,是一种非常令人讨厌且棘手的病害它与菌类病害不同,病毒进入体内后,并不固定在植株的某一部分中,而是通过植物汁液循环到达植物体的每一个部分,它对檀株的破坏主要不是杀死组织,而是使植株的优良性状一步步退化,进而抵抗力下降而衰弱,易遭其它病虫为害而终致死亡刺吸式口器昆虫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病毒传播媒介,如蚜虫、介壳虫、蝽蟓、叶蝉等当其在病株上吸吮汁液时,也吸进一些病毒,然后又将携带的病毒通过刺吸其它植株的汁液而注入到健康的花木内此外,接穗、插穗、根茎、种球等均有可能携带病毒,摘心、修剪等操作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防止病毒性“花叶病”的方法是:及时杀灭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禁止使用带毒的枝条或种球进行繁殖,及早拔除病株烧毁,对嫁接、扦插使用的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对发病较轻的植株,可用抗毒剂I号、菌毒清、病毒A、病毒必克等农药进行防治5      虫害引起的失绿“黄化”症状  观赏植株由于受到刺吸昆虫的吸汁为害,也会在叶面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黄斑,甚至会全株发黄,谓为“虫黄”如介壳虫、粉虱可为害玳玳、佛手、铁树、兰花、山茶、茶梅、杜鹃、海芋、棕竹、红掌等,在叶片的正面就会出现失绿透黄的虫斑,或由多数小斑连成大斑如朱砂叶螨刺吸桂花叶片的背面,当虫口密度大时,叶片正面会出现非常簇密、集中连片的苍白色失绿小点,几乎变成了一片苍白色,严重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危及其正常生长由虫害引起的失绿“黄化”,只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杀虫方法,新抽的枝叶就不会再出现失绿的“黄斑”或“灰斑”如防治螨类(红蜘蛛类),可用25%的倍乐霸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防治介壳虫、粉虱等,可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杨树栽培管理技术:修枝杨树修枝可分为3方面内容,即整形、修枝和清干整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通直圆满的树干。

整形工序由栽植当年开始,直到枝下高达8m左右在栽植后的第1年秋或第2年春,剪去或短截影响主枝生长的竞争枝,避免形成多头植株,以后逐年剪去树冠中下部的力枝,即“霸王枝”       修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无节良材为培育胶合板材,幼林生长最初2~3年不进行较大强度的修枝,使幼树尽力发展树冠当最下部侧枝着生部位树干直径达到6cm时,将这一轮侧枝修去,以后每年随树干直径增长,凡达6cm处的侧枝修去一轮,直到枝下高达8m清干的目的是减少无价值消耗,保证主干木材质量其内容是及时清除萌条       1~3年,为调整根干比例平衡关系,对侧枝进行少量修剪和短截       4~5年,剪去树高2/3以下全部侧枝       6~8年,修剪到树干1/2处       9年——主伐期,树冠高保持在树高1/3的程度,直至主伐       修枝技术对伤口愈合速度与质量有很大影响,要求修枝工具锋利,切口平滑,不撕裂树皮修剪时应紧贴枝条基部,修后切面与树干相平,不留茬用修枝锯修剪较大侧枝时,从枝条基部的膨大部位以下,紧贴树干由下向上修剪    修剪应在晚秋或冬季进行,也可在早春和生长季节进行,但应避免在雨季修枝,以免伤口不易愈合而感染病害。

在生长季节修枝,可减少萌条发生,伤口愈合较好据同行业专家试验研究,在4月底、5 月初修枝,不产生萌条,不流液,伤口愈合快杨树栽培管理技术:灌溉杨树是湿生树种,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缺水时,植株很快停止生长,叶片萎蔫、发黄和脱落,直至死亡长期干旱,杨树的抗逆性大大减弱,易受病虫害侵染灌溉能人为地改变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林地空气湿度,提高造林成活率,是杨树丰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施肥及其它管理只有在合理灌水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灌溉能增加叶的数量和单叶面积,进而扩大光合作用面积,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树木生产量灌溉林分平均单株树冠叶片总数比无灌溉林(对照)高94﹪~120﹪,灌溉林分平均单叶面积比对照大28﹪灌溉大幅度扩大了叶面积,为林分创造了高产基础有研究表明,灌溉能显著促进林木直径、树高生长和枝条延伸,在幼林期,与对照相比,灌溉可使树高增加17.2﹪~24.6﹪,胸径增加10.7﹪~22.1﹪,材积产量增加20﹪~42.6﹪5年生时灌溉的林分材积比对照增加18﹪~32﹪可见灌溉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灌溉时间,春旱地区一般在杨树萌动时灌溉最佳夏季干旱和树木落叶时要适时灌溉,一般是测定土壤含水量,在根系分布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降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即应立即灌溉。

目前,常用的灌溉方法主要有沟灌、畦灌和漫灌3种,以畦灌效果较好每灌1次水需水量约为40~50立方米/亩左右灌水次数和灌水量视土壤质地而定轻质土保水性差,应遵循“少量多次”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