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坑切梢小蠹调查监测办法(试行)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 )国内分布于吉 林、辽宁、河南、江苏、浙江、湖南、陕西、四川、云南省;国 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蒙古、瑞典、荷兰、北美洲寄 主为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樟子松、油松,黑松、红松、赤 松等该虫在吉林省 1 年 1 代,10 月下旬转移至树干基部落叶层 或土层下0—10cm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活动,蛀 食嫩梢补充营养后,寻找衰弱木、频死木、倒木、伐根等处蛀入, 在韧皮部及木质部之间筑交配室,并交尾产卵,幼虫危害木质部 和韧皮部,形成坑道新成虫羽化后补充营养,而后进入越冬期一、一般虫情调查(一)线路踏查1、 在监测区范围内选定有代表性的踏查线路,其覆盖率要 达到寄主林份的 95%,作为固定踏查线路2、 线路踏查可在5月—10月下旬为害期进行两次,踏查 过程观察树木新梢是否有发黄或折断现象,初步判断是否有虫 情一旦发现被害状,即设立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 地面积0.25公倾,在标准地内采用“Z”字形抽样法随机选取20株标准树,进行有虫株率统计,填写纵坑切梢小蠹线踏查记 录表(表1)。
二)固定标准地调查1、固定标准地设置根据线路踏查结果,在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选取有代表性 林地,每块标准地面积 1.0 公顷,标准地各项林份因子填入标 准地概况记录表(表2)标准地设立后不准随意更改2、越冬代虫情调查10月下旬~11月中旬或第二年4月上旬~5月初,纵坑切 梢小蠹下树越冬后或成虫开始活动前,在固定标准地内采用〃Z” 字形取样法,选取 30 株样树,挖开 0~10cm 落叶层及土层, 调查根基是否有新鲜蛀屑,挖开树皮调查成虫数量,填写纵坑 切梢小蠹标准地样株调查记录表(表3),汇总生成纵坑切梢小 蠹发生情况汇总表(表4),如果固定标准地内无虫情,表4各 项填“0”,无需另设标准地 被害程度划分标准被害程度轻中重虫口密度(头/株)0.5~2.52.6~5・05.1以上三)、饵木观测5月上旬~9月下旬,在每块标准地梅花式布点设置饵木,每堆三根,调查各虫态情况饵木上剥皮样方20cmx20cm,调查卵、幼虫、蛹及成虫各虫态,并记录饵木调查记录表(表5)四)信息素诱捕器调查4 月初~9 月中旬在寄主林分每 30 公顷设置一个诱捕器,每 七天收集虫体一次,每次成虫飞扬期结束收回器具,并对相关数 据分析,逐步调整布点数量、分布密度,最终实现对发生期、发 生范围、发生程度以及发生量的早期预测。
记录相关情况记录表 6二、简单预测预报根据线路踏查、固定标准地调查以及饵木、诱捕器的观测记 载,完成小蠹发生期表(表7)并初步预测来年的发生期、发生 量、发生范围,亦可对发生趋势有所掌握三、材料的汇总上报通过E-mail上报,标准地概况表(表2)在标准地设定后立即上报,表 4、表 6、表 7 在调查结束后的一周内汇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