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端午粽教案(通用10篇)

x****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0.61KB
约36页
文档ID:317146582
语文端午粽教案(通用10篇)_第1页
1/36

语文端午粽教案(通用10篇)  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

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

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