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 摘要: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横跨山地、盆地和沙漠三大地貌类型区,水资源匮乏,用水矛盾尤其是经济建立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本文围绕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的供需平衡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将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了分析和展望关键词:开发利用供需分析黑河PANQi-in1,HAGu-zhan2,AQiu-fen3 Abstrat:HEiheisarelativelargerinlandriverfNrthesthina.Itspanuntain,basinanddesertlandfrarea.Theaterresuresareextreelydefiient.Theaterprbleisutstanding,espeiallyinthentraditinbeteenenynstrutandelgialenvirnent.Inthispaper,thepresentsupplydeand,prbleandreasnabutaterresureareanalyzed.Thefutureexplitatinandutilizatinfaterresureinthebasinisfreasted. Keyrds:aterresures;explitatinandutilizatin;supply-deandanalysis;HEIheRiver 1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黑河属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中段,位于东经97°37′至102°06′、北纬37°44′至42°40′,流域面积12.83万k2,横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涉及5个地级行政区,10个县〔旗、市〕。
流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按海拔高度和自然地理特点分为上游祁连山地、中游走廊平原和下游阿拉善高原三个地貌类型区黑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主要山脉有疏勒南山、讨赖山、走廊南山,海拔高程都在2000~4000之间;属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青海潮气候区,降水多、蒸发少、气温低、高寒阴湿是本区气候的根本特点,是黑河的产流区和发源地黑河中游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程1000~2000;属温带蒙~甘区的河西走廊温带干旱亚区,干旱是本区气候的根本特点,是黑河的主要用水区黑河下游属内蒙古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系由一系列剥蚀中、低山和干三角洲、盆地组成,海拔高程980~1200;属温带蒙~甘区的阿拉善和额济纳荒漠极端干旱亚区,区内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冬春干冷而漫长,夏秋炎热而短促,日照长、风沙大是本区气候的根本特点,是黑河的径流消失区1.2社经简况1995年,黑河流域人口总数181.26万人人口密度约14.1人/k2,其中农业人口140.62万人,非农业人口40.65万人全流域土地面积19243万亩,其中山丘区4204万亩,占21.9%;走廊农业绿洲区面积8396万亩,占43.6%;荒漠区6643万亩,占34.5%。
流域内共有耕地面积615万亩,灌溉面积484.6万亩全流域工业总产值75.41亿元,粮食产量124.32万t,大小家畜共计283.37万头〔只〕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边境线长507k,区内有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居延三角洲地带的额济纳绿洲,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立的重要依托合理利用黑河流域水资源直接影响着流域下游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建立,同时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局2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与现状2.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黑河流域灌溉农业历史悠久,远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驻军河西,移民屯田积粮,开渠引水,开展农业灌溉黑河流域历代灌溉事业的开展,尤以明清两代最为显著,民国时期也有所开展解放以后,黑河流域水利开发进入了新的开展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3年,属恢复和稳固阶段;1964~1975年为开展阶段;1976年以后,黑河流域水利开发进入调整阶段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具有屡次转化和重复利用特点祁连山区降水和融冰化雪水,局部渗入地下含水层,补给中、下游地下水;局部形成地表径流,沿山区河道下泄,至出山口被引入上游灌区,其中局部耗于蒸发和作物蒸腾,局部经河道、渠道、田间下渗,补给中游地下水;中游的河道、渠系、田间下渗量又补给下游地下水,在下游灌区出露或被引用,下游灌区的下渗水量和地下潜流量,最后潜入流域末端或沙漠。
由此可见,黑河流域上、中、下游水利联络亲密,水的重复利用进步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在进展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结合这种特点,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的用水关系1995年全流域实际供水量33.58亿3,其中地表水供水30.39亿3,占全部供水量的90.5%,地下水供水3.19亿3,仅占9.5%地表水供水中蓄水工程供水量8.81亿3,引水工程供水量21.50亿3,提水工程供水量0.08亿3全流域现状用水量33.58亿3,其中地表水30.39亿3,地表水利用率达87.9%按行业部门划分,农业用水31.75亿3,占流域全部用水量的94.6%;工业用水1.42亿3,占4.2%;城镇生活用水0.17亿3,占0.5%;农村生活用水0.23亿3,占0.7%全流域现状用水耗水量20.00亿3,耗水率为59.6%,其中地表水耗水量18.05亿3,耗水率59.4%;地下水耗水量1.95亿3,耗水率100%转贴于论文联盟.ll. 3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根据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1995年的社经指标、工程供水才能和各种定额指标计算其供水量和需水量其中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家畜饮水〕,需水定额统一按每人每天35L,大家畜每头每天40L,小家畜每只每天12L计。
3.1需水量全流域总需水量38.02亿3,其中农业需水量31.23亿3,占总需水量的82.1%;工业需水量1.42亿3,占总需水量的3.7%;城镇生活需水量0.17亿3,占总需水量的0.5%;农村生活需水量〔包括家畜用水〕0.38亿3,占总需水量的1.0%;生态环境需水量4.82亿3,占总需水量的12.7%3.2可供水量可供水量采用各分区不同频率组合法计算,即统计各分区近10年实际供水量,进展供水量频率计算,确立各分区各种频率的代表年份,按代表年进展作组合分析,求得该区可供水量内蒙古和青海省可供水量采用省区提供的数据经计算,黑河流域在50%、75%、95%等三种保证率的可供水量分别为34.81亿3、32.30亿3和29.86亿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分别为31.63亿3、29.12亿3和26.67亿3,分别占流域相应保证率可供水量的90.8%、90.1%和89.3%3.3供需平衡供需平衡后,黑河流域三种不同保证率50%、75%和95%的缺水量分别为3.20亿3、5.72亿3和8.16亿3,缺水率〔缺水量与需水量之比〕分别为8.4%、15.0%和21.5%黑河流域各分区不同保证率下可供水量、需水量、缺水量详见表1。
4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4.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认识根据对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近期有望施行的节水改造投入及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加强.4.1.1加快甘肃境内的灌区节水改造步伐,尽早完成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规划近几年内如不加大灌区节水改造投入,甘肃省中下游地区节水潜力难以充分发挥,黑河水资源供需场面将不容乐观中游地区应规划出近期各灌区开展的控制规模、机电井建立规划、“合渠并坝〞及渠系衬砌规划、平原水库的废弃及限制蓄水规划;下游的额济纳旗应尽早对林草灌溉规模、灌区分布及灌水方式做出规划4.1.2额济纳旗的生态缺水问题急待解决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水资源危机缘于入境水量的减少和断流时间的延长解决额济纳旗严重的生态缺水问题,需要控制中下游地区的引、耗水规模;更有效地缓解下游生态危机,需要加快正义峡水库、内蒙古输水干渠的前期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建成使用4.2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向根据对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认识及对近期水资源供需场面的展望,将来黑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可以总结为:4.2.1尽早促成正义峡水库和内蒙古输水干渠建成正义峡水库和内蒙古输水干渠是向黑河下游额济纳旗调节供水量、有效输水的配套工程。
由于黑河下游来水主要集中在上年的11至当年的3月,仅有输水干渠,其冬季行水期间防冻问题难以解决;仅有正义峡水库,其下泄水量在大墩门至狼心山河段蒸发渗漏损失过大,因此应争取两者尽早同时建成4.2.2改变下游额济纳旗的林草灌溉方式额济纳旗的林草要逐步采用集约种植,成片灌溉、养护的形式,并需彻底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4.2.3甘肃省中下游地区应结合井渠并口方案,加快渠系配套建立根据各灌区的布井条件,加大流域用水中地下水的开采比重;同时应根据各灌区的引水、井灌条件和平原水库的库容规模,逐步废弃一批平原水库,并逐年限制一些水库在春季及汛期蓄水;对于中下游地区一些库容规模较大、一定时期内调节补水作用明显的水库,应逐年安排防渗处理在推行常规节水建立的同时,甘肃省中、下游地区应加快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的应用同时应强化水资源管理,减少无效引水4.2.4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建立黑河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因前些年缺少流域管理机构而各自为政,致使水管理工作在法制、行政、经济、工程等诸方面措施不力目前黑河流域管理局已经成立,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刚进入正规,需要不断探究可行的管理方法,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建立极待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1]高前兆,李福兴,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兰州:甘肃科学出版社,1991.6.[2]潘启民,王玲.黑河流域水资源评价[R].1993.3.[3]王玲,潘启民.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R].1999.3.[4]乔茂云,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水利规划[R].额济纳旗水利局,1991.10.转贴于论文联盟.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