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tia****nd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0KB
约16页
文档ID:36157761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_第1页
1/16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 27 课《少年中国说》27 少年中国说 【教学构想】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 ,具有“平易畅达” 、 “纵笔所至不检束” 、 “条理明晰,笔锋常 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可 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 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 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 2 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 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 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 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 , “情” 、 “气” 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 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 ,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 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 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 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 ,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 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 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 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 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

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 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 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 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 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 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 ,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 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 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 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 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 ,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四、个性化感悟 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下面 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 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 一、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 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 1 个大组展开了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 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

有疑 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 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 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 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 独特的价值判断) 《少年中国说》教案及练习作者: 加入日期:08-08-09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袭:依照着做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 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皆:都是 已经:已经经历 惟:只 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 怯懦:胆怯懦弱 盛气:富有朝气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乳虎:劝虎 大略:大概 冤业:罪孽业,通“孽” 举国:全国举,副词,全部 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形容时间短,轻易。

吸张:收缩与扩张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 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三十 自述》 ) ,17 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 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 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 ,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 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 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 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 、 《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 ,批判了以 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 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 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

《爱国歌四章》、 《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 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诗 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 1896 年《时务报》 到 1906 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 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 ) 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 ,在散文的内容 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 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 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 “对于读者, 别具一种魔力” ;语言半文半白,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 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 ,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 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 响极大, “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 ”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 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 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相关知识: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5 年 4 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 1300 多 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 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 年 8 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 , 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 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 论中心1897 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 ,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 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 年 2 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 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 33 个,新式学堂 17 所,出版报刊 19 种 到 1898 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 愤12 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 年 1 月 29 日, 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4 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 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 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 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 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 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 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 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 ;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 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 月中,光绪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