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优质的追求残疾儿童融合教育发展实践述评 黄建辉,周路遥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目前全世界约有6.5亿残疾人,约占总人数的10%发展中国家有三分之二的残疾人每天生活费少于1美元,98%的残疾儿童因肢体、情绪、行为等障碍被普通教育系统排斥,处于主流社会生活的边缘1)Schwartz D, Elfreda V, Blue,From inclusion to access: Paradigm shifts in special education.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vol.8,no.8,2010.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约占世界残疾人总数六分之一2)国务院: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18年7月2日)http:∥www.stats.gov. cn/tjsj/ndsj/shehui/2006/html/fu3.htm.由于社会民众的认知偏见与传统等级思想的根深蒂固,残疾儿童普遍遭遇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教育歧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隔离安置、不恰当的教育措施等制约着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残疾儿童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从隔离到融合: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融合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与必然趋势伴随20世纪民权运动的兴起,社会民众对残疾儿童隔离教育模式展开了深刻反思与猛烈批判,欧美主要国家特殊教育领域相继兴起了正常化(Normalization)、去机构化 (Deinstitutionalization)、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整合(Integration)等一系列融合教育改革实践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以“入学与质量”(Access and Quality)为主题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倡导学校要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教育歧视,促进教育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残疾儿童个别化教育需求相比早期融合教育实践,全纳教育是一种指向为残疾儿童提供更有深度、更有质量的融合教育服务形式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ay of the Future)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倡议各国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和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排斥现象,并长远观察与深度反思二元化教育体制机制弊端,要通过变革、制定与实施教育新政策进而达到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目标。
根据会议精神要求,随后各国纷纷作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承诺与实践举措,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全纳”改革热潮,进而推动融合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纳教育理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变革传统隔离的等级式教育体制,打破二元化教育机制壁垒,实现教育全民化、民主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与理论基础二)我国融合教育的确立与发展我国融合教育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1986年徐白仑先生开展视觉障碍儿童教育“金钥匙”计划,该计划旨在让视觉障碍儿童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1988年“随班就读”作为我国融合教育主要实践形式在《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文件中被予以确立,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正式将“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一种安置形式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5.66万人,在校生30.4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1.10%、52.52%3)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7月22日)》,http:∥www.moe.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历史阶段性。
融合教育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即便是在特殊教育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融合教育质量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变成“随班就坐”、“随班就混”、“随班混读”、“随班座读”的现象也广为社会批判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儿童的总人数在增加,但所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率却在不断下降,2007—2017年十年间下降幅度超过10%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残疾儿童放弃在普通学校或班级就读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残疾儿童及家长对当前融合教育不信任,我国融合教育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与巨大挑战二、融合教育发展的推动因素(一)以人为本理念是融合教育产生的思想根基欧洲中世纪时期,残疾往往被认为是“鬼魔附体”,残疾儿童被意为“邪恶的象征”“异类”,因此惨遭隔离、抛弃甚至杀戮乃是常见现象进入近代社会后,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促使人文主义精神与自然科学思想渗透到社会各领域,社会民众追求自由、民主、博爱、人权的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残疾儿童属性与本质,并发现残疾儿童不是不可救药的“邪恶精神”,相反,他们和普通人群之间的共性远远超过差异,同样具有可塑性。
4)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在近代生物医学、儿童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推动下,一些贤人志士开始创办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探索残疾儿童身心康复训练与教育方法19世纪末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论更是进一步奠定了残疾儿童教育融合发展的思想基础在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慈幼、扶弱、助残”的文化传统《礼记·礼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五制》:“请问为政曰:小小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以及孔子提出的“积善成德、仁者爱人”,墨子提出的“兼相爱”等博爱思想,均体现了对残疾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尽管这种朴素平等唯物观念在封建等级迷信观念压制下未能有效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发展,但是我国几千年沉淀而成的“有教无类”的人本教育理念无疑是推动和保障我国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实现的思想之源二)隔离教育成效不足是融合教育兴盛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建立在严格的残疾分类基础之上,以缺陷补偿为导向进行隔离安置,教育内容重养护轻教育,服务人员大多为医疗人员而非专业教师,加上教学环境设施的薄弱以及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残疾儿童整体受教育状况较差,从而引发了家长及相关人士的强烈不满,要求残疾儿童教育“去机构化”,回归主流教育。
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法案”最终裁决中,从法律层面彻底否定了“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更是刺激了社会民众对隔离教育模式公平性的拷问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5)黄建辉:《公平与卓越的追求:美国特殊教育发展与变革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36-137页 并因此在欧美国家特殊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反隔离、促融合”的改革浪潮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是伴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应运而生的,传教士与宗教组织是当时特殊教育的办学主体力量与西方早期特殊教育发展轨迹相似,我国早期特殊教育机构普遍是隔离式的,教学实践更多体现在“养”而非“教”,以满足残疾儿童基本的生存与职业技能需求为主,课程内容非常狭隘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长期以来残疾儿童入学率低、模式单一、环境封闭、质量低下等状况,在西方回归主流教育思想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发展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开放式、多元化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由此奠定了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基础三)教育投入相对更低是融合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有关“残疾儿童值不值得教育”“特殊教育投入能否产生社会价值”等争论。
究其原因,除了对残疾儿童认知的主观偏见之外,还有客观上特殊教育成本确实比普通教育成本要高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测算,残疾学生教育成本约是普通学生教育成本的2-4倍从我国实际来看,特殊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很小,但是从生均教育经费来看,特殊教育投入水平远高于普通教育,基本维持在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5-7倍,从生均公用经费来看,大约为普通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6-8倍6)田志磊,张眉,郭楠,钟未平:《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期此外,据OECD调查发现,隔离安置教育成本约是融合安置教育成本的7-9倍7)Peters S J,Inclusive education: an EFA strategy for all children,World Bank Education Advisory Service,November,2004.换言之,相比隔离安置模式,采取融合安置更有利于节约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因此当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经费紧张情况下,采用教育成本相对较低的融合安置成为发展残疾儿童教育的实用路径美国学者詹姆斯·考夫曼(James M. Kauffman)曾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力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改革,实质是保守主义政治集团在财政危机下自上而下采取的一项政治经济改革策略,寄希望以最少的教育投入让所有儿童获益”。
8)Kauffman, James M,The 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 as Reagan-Bush education Policy: A trickle-down theory of education of the hard-to-teach,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3, 1989 .我国最初发展随班就读模式也是着眼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试图以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提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用的,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9)邓猛:《特殊教育管理者眼中的全纳教育:中国随班就读政策的执行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4期这种低成本的发展逻辑显然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在短期内有助于迅速推进融合教育规模扩张,但从本质上来看,融合教育是一种基于儿童个性差异为基础的选择性教育模式,强制的“无奈”之举必然隐含了对融合教育人文精神的漠视,这不符合所有残疾儿童身心长远发展需求四)政策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是融合教育质量深化的关键在世界许多国家,融合教育已经被确定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成为挑战不公正和歧视的利器。
10)邓猛:《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0页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CLB,2001)、《障碍者教育促进法》(IDEIA,2004);英国的《沃洛克报告》(1978);澳大利亚的《残疾人歧视法》(1992);瑞典的《新教育法》(2010);印度的《普及基础教育计划》(2001)以及联合国的《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准则》(1993)、《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等法律法规都强调普通学校必须接纳残疾儿童并满足其教学需求这不仅保证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还规范了残疾儿童教育及康复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操作与执行标准,为残疾儿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保障11)关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