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焦基本原理初探【摘要】 综合分析《黄帝内经》、 《难经》等医著对三焦的论述,探讨三焦的基本原理剖析“三焦”二字的字形字义中焦蒸津液,泌糟粕,为烧烤中心;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蒸气散发营养全身场所;烧烤后剩余物经过下焦形成大小便并排出体外三焦与“烧烤”有关 【关键词】 三焦;三焦学说;字义考查;内经;难经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无论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讨和发展,还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都显得十分重要,但至今三焦概念不仅不明,而且在中医学术界中众说纷纭,还存在较大争议笔者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又研讨历代医家研究三焦的学术成果,结合工作实际,对三焦基本原理得出初步认识1 三焦的字义考查三焦的初步探讨应从“三”、 “焦”二字字义研究开始 “三”、 “焦”二字早期见于距今已经已有二千多年的秦汉以前的医学经典中由于字义不断衍变, “三”、 “焦”二字的本义与现在的汉字字义差异较大1.1 “焦”的字义考查从字形的结构分析,三焦的“焦”字字义与“烧烤”之义有些相似近代学者左民安认为:“‘焦’字是个会意字,上部是‘隹’,下部是‘火’,即用火烤鸟 ”[1]“隹”字,甲骨文的形象像鸟的样子,上部是头,嘴在左方,向右的两笔是翅膀,向下的两笔像爪子。
《说文解字》认为, “隹”是短尾巴鸟的意思金文就更像一只头朝左的短尾巴鸟,2其下部是一只爪子小篆也有点鸟的样子,可是到了楷体,很难看出鸟的样子了在上古, “隹”与“鸟”实为同一个字‘焦’的本义是指古人捕获鸟雀之后,用火烧烤,使之熟黄,食之香美,造字时用短尾鸟作为对象 ”[2]“焦”字指“烫焦”,即烤黄,并非烤焦, “焦饭”是指烧黄了的饭,而不是指烧成炭的饭,这与现代所说的“焦”的词义不尽相同1.2 “三”的字义考查“三”字在中国古代具有特别的意义,有深度的含义,强调事物应从三个层次来说明问题如《战国策·齐策》云:“狡免有三窟”又如, 《周易》有乾、坤、震、坎、离、巽兑、艮八卦组成,而每个卦都是三个爻组成三个爻的卦与三个爻的卦重叠,又变成六个爻,变成新卦,继而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又如, 《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中,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等等因此,三焦之中的“三”,如同上面的情况有些相似,即把“焦”的程度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了说明“焦”特殊形式的三个流程2 《内经》对三焦的论述《内经》对三焦的形状、功能等方面说明比较具体,揭示了三焦的一些重要特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六气脏象论第九》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内经》认为三焦具有“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即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有一定的关系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仓廪之本,营之居,名曰器”;三焦是人体3内部疏通“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的运输、转化和排出,需要依靠三焦才能完成《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认为饮食进入胃脘后,其营养成分需经过三焦中“两焦”后,分成营卫之道,输布全身指出的“两焦”,不同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唐医家孙思邈认为“两焦”指上焦与中焦,即:“夫上焦如雾,其气起于胃上管 ”“中焦如沤,其气起于胃中管”明医家张介宾认为“两焦”指上焦与下焦,即“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二焦以溉五脏之至也 ”二位医家对“两焦”的具体指向有一定争议,但二位医家都认为“两焦”是三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内经》认为中焦的主要功能“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并能“化生血液 ”《灵枢·营卫生会》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功能是将停居在胃中水谷,化成糟粕后,然而全部向下到达大肠,然而“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着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认为上焦的特征是:“宣五谷味”、 “熏肤”、 “若雾露之溉”,突出是一个“熏”字;中焦的特征是:“泌糟粕,蒸津液 ”突出是一个“蒸”字;下焦的特证是:“渗而俱下,济泌别汁 ”突出是一个“渗”字概括起来,具有“熏”、 “蒸”、 “渗”的功能 3 《难经》对三焦的论述《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二乳间陷者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蚀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 ”认为三焦是水谷的道路,是“气”开始和终4结之处上焦者位置在心下膈,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位置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蚀水谷;下焦位置在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 《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认为三焦是原气之别的地方,它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属手少阳经概括《难经》关于三焦位置和功能方面的论述,可综述为:上焦位置在心下下膈;中焦位置在胃中脘,同胃的位置完全一样;下焦的位置在膀胱上口三焦有名而无形,具有输送原气、主持诸气的功能4 历代医家观点4.1 无形三焦说唐朝医家孙思邈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 《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云:“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而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4.2 有形三焦说宋朝医家陈言认为:三焦是有形可见的陈言撰的《三焦精府辨证》云:“古人谓左肾为精府,其府膀胱,右肾为命门三焦者,有脂如手大,正如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二脊,而上贯于脑,所以经云:‘丈夫藏精,女子系胞’以理推之,三焦当有形可见 ”陈言指“古人谓左肾为精府,其府膀胱,右肾为命门,三焦有脂如手大”,所指的古人是谁?其条文引自何处?并没有作详细说明54.3 腔子三焦说明朝医家张介宾认为,三焦的范围极其大,它包括脏腑外面的部分,又是躯体的部分,把各个脏器都包罗在内,具有一个空腔的大腑,所以三焦在脏器之中起到沟渠的作用,有孤府之名,亦有大府之名。
《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张介宾撰写的《三焦胞络命门辨》中云: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名 《难经》谓‘有名而无形’,诚一失也 ”4.4 网油三焦说清朝医家唐容川认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连之油膜也 ”[3]清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引用了论述当代医家唐容川三焦的观点,认为三焦是“网油”网油指西医解剖学上的大网膜其中最主要理由有四个:一是三焦有横有纵,网油纹理最显著二是认为《黄帝内经·本藏篇》中把三焦与膀胱一样,可以辨别厚薄缓急直结,应为有形之物,膀胱是如脂膜状的质地,三焦与膀胱相关,所以也应该是脂膜状的质地,即是网油三是三焦的经络是手少阳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络属,相络属的脏腑其外形也应该相似,心包是脂膜,三焦亦应该是脂膜四是三焦之源是肾间动气,肾间动气之处即相火而网油与命门(右肾)相连,所以命门中之动气,是三焦之原综上所述,无形三焦说、有形三焦说、腔子三焦说、网油三焦说等不同观点,给后人学习三焦理论产生了各种误区,不知孰对孰错要知道三焦的本质,只有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焦原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65 笔者观点三焦属六腑之一,它应该具备六腑的功能“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任何关于三焦说的基本观点不能与三焦具在“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相冲突,否则就违背了三焦是六腑的基本特性。
归纳综合以上观点,三焦的基本原理得到清晰:中焦是对五谷食物进行“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经过“蒸”后,五谷气味得到蒸发,形成如雾状蒸气,向两焦(上焦、中焦或下焦)发散,经过营卫之道,熏蒸皮肤,营养全身,润泽毛发它的发散程度好象雾露灌溉大地一样,又细又密经“蒸津液”和“泌糟粕”后,其糟粕又经过回肠到达大肠下焦又对这部分糟粕再分离,把其中水分慢慢渗入到膀胱,变成小便,余下的糟粕在大肠形成大便其中,中焦的关键作用是“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所以,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特别强调:“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 《灵枢·五味五十六》再次强调认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关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的解释,笔者认为,三焦经过了“蒸津液”的过程,水液与水谷精液蒸发后形成雾露之状,布散全身,使全身得到濡养,说明三焦,它是担任疏通水液及水谷精液的“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经过的过程是通过三焦完成的关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解释,笔者认为,三焦“泌糟粕、蒸津液”以及“蒸肤,充身,泽毛”等过程,需要“如雾”之状:中焦在“蒸”水谷精微时需要得到充分浸润,以便有利于吸收,需要“如沤”之状;下焦负责对排泄物的处理,所以排泄功能必须如沟渠排泄渠水一样,十分通畅,不使堵塞,需要“如渎”之状。
7关于三焦“有名而无形”的解释,可能是中焦“蒸津液”以及上焦“蒸肤,充身,泽毛”等等全过程都无法看到,它的过程确实是无形的,而它的实际功能确实存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三焦确实存在“有名而无形”的特点,应与阴阳、经络等内容一样当然, 《难经》指的三焦“有名而无形”的真实内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参考文献】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498.[2]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15.[3]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