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摘要】 “以人为中心疗法”来源于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 说是一种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以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与 发展的氛围而当在这种氛围中挖掘潜在的个人力量被感知后,经验会表明它 将会被用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从而让个人在自我实现与心理上达到完善和谐 发展的倾向……关键词:以人为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 自我实现 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 60 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卡尔·罗杰斯在 1955 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 ,在这 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 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 行的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 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 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 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 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 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 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治疗师的 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 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这种非指导性治 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 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直至《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 为中心疗法” ,当事人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出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主题,该主题已经在经验、与他人的互动和研究中得到了认识该主题已经在许 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被证明效果良好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 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以更深入精析探讨这种疗法的核心假设简述如 下: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无限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自我 理想、自我形象、自我尊重和自我导向的行为——并且只要向其创造一种具有 促进作用的可界定氛围,那么这种潜力就能被开发出来 无论在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领导与小组成员 的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还是管理者与同事的关系中,营造适宜改变 的氛围都需要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个要素是真诚 、真实或恰当|;第二个重要 态度是接纳、关心或称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系中有促进作用的第三个 方面是同感这意味着治疗师进入对方的私人世界并准确地感觉到当事人正在 体验到的情感和个人意义,并与当事人沟通这种接纳性理解对于这种非常特 别活跃的治疗,倾听是十分重要的 之后,在 1957 年,罗杰斯任心理学和精神学教授,他在学术中将当事人中 心理论应用于精神病人的的服务对象身上。
在这个阶段中罗杰斯开始探索要使 当事人发生改变需要何种条件,并一再以实践来检验最终,罗杰斯探讨出并 强调咨询师应与当事人以一种“伙伴关系”来进行双方情感与体验的沟通交流约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体系重点的转移将名称宽泛改为“以人为中心的 疗法” ,这样亦似乎最合适不过了罗杰斯已将这各疗法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不 同方面如在当代中的政治、教育、经济、管理、家庭、团体与个人自身完善 等,使当代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的生活强调“个人的存 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人类自身及其生存,论述生命的主 题生命的主题包括生存、死亡、自由,对自己及对他人的责任,找到并体验 生命的意义等等 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存在 方式,以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氛围它是一门基础哲学而不仅仅是一 种技术或方法当运用这种哲学理论时,它会帮助个人扩展自身能力内在的个 体力量,而当这种潜在的个人力量被感知后,经验会表明它将会被用于个人和 社会的转化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础理论罗杰斯眼中的“人” 若要评选影响西方心理治疗领域最为深远的心理学 家,罗杰斯无疑会首选入其行列。
正如罗洛.梅所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确是 一个包括许多不同研究观点的全面术语 ”不可否认,在某些观点上与其他人本 主义者有一致之处,但罗杰斯在心疗实践的亲身感悟中,对“个人” 、 “人本” 等概念有了更为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心疗进行深入发掘、探讨, 从中我们可能会读出以前不曾有过的新视角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并非我们 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那种张扬个体独特性、追求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相反,他 通过对“机体智慧”的强调,通过及“机体估价过程”及人性来考察自我实现 的倾向,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个人实现观,其根本动力 并非来源于意识自我的主动选择能力,而是来自内在潜能的实现倾向,并且认 为人性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应该信任人性人的主观世界——现象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是以现象场理论作为基础的 他认为现象场是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经验世界,在生活中如何观察,观察到什 么,有什么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对每个人来说,自我不是某种客观实在,而 都具有独一无二性,这个主体的现象世界才是个人真正的存在现实不同人对 相同的刺激、事件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是因为每个人对现实的行为、思想和感 受所致。
罗杰斯所提出的“机能充分发挥的人”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自我存在 样态而这种机能充分发挥的内在根源则在于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机体智慧” 自我,这是一个可逆性的阶段,可以说是个体在儿童时代逐渐形成的,主 要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即父母的影响当个体思想还处在一片混沌的时候,要 不断受到来自父母等较大人物的压力,即按照外界的期望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 形象因为父母会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又是我们所不能 做的要像哪些人一样去作为自我理想及自我形象,所以个体的潜意识中就会 形成一个父母想要你成为的人,而不是个体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心理失调是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异化时,会产生防 御,在以下情况时:个体因预感到经验和自我失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因防御 失败个体发出否认;自我与经验的对立明显又无法使之协调,控制整个局面时 会出现心理不适应情绪总之,当一个人意识到我要是怎样时,而意识我不该 是这样的时候,内部的紊乱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说,心理适应问题的根 本在个体自我内存中的那些无效的、消极的、不有生产力的、与其本性相异化 的自我概念四、咨询技术与策略对于在咨询过程中运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重点集中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 系氛围,使得当事人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存感受。
结合其特点作出以下的技 巧与策略表述:(1)建立一种信任的感受(2)欣然地表达(3)释放出真 实的温暖、关心、真诚和亲近感(4)安全感与善良帮助(5)鼓励与自我 揭示等当交流到当事人领悟到别人的指导不起多大作用,主要靠内存自 己,端正态度,自己探索负责的时候,会谈就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了五、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 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与生便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 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现胡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与经验有冲突时便引起 情绪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防御机制,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自身思想和情感的自 由表达,限制了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 态而罗杰斯创立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适 宜的积极尊重的良好气氛,使来访者能在这种积极理想的气氛下,修复其被歪 曲或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心理康 庄大道 但其疗法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这个体系过于注重个人主义的力量,本 性至上导致个人主义的出现再次是过程中咨询师会有被操纵的感觉,不便于 双方进行平等交谈等。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一种很出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做到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考虑来访 者的感觉,从来访者利益感受出发,巧妙运用参考文献: 1.陶慧芬,李坚萍,雷五明.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2006 2.德文特,简达著.自我心理调节.邱在珏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陈祉妍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第 30 卷第一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 1 月 6.罗杰斯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科教导刊》——2009 年第 31 期——龙源期刊网 7.朱镇宇,尹晨祖. 试探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J]. 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 年 01 期 8.德文特,简达著.自我心理调节.邱在珏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9. J.弗兰克什么是心理治疗.载布洛克等著.心理治疗入门.天津:天津科技翻 译出版公司,1990 10. Corsini,R.J.& Wedding,D.著.当代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朱玲亿等译,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