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海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二分册考纲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6.27KB
约7页
文档ID:47400183
上海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二分册考纲_第1页
1/7

Tan 叔资源库高中历史第二分册上海学业水平考考纲注:本文非直接摘录考纲,内容乃摘自课内老师依照考纲内容划书标记码字的初衷是为了便于本人在闲暇时翻阅,代替厚重的书本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 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开始农耕生活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 黄帝的传说, 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 文献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 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 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 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内外服制 夏、商、周,即使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公 元前 1600 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 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 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 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联盟的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方国则臣服 或归附于商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至商朝末年,方国的 众叛亲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青铜时代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 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 著名的“司母戊鼎” 等大型青铜器, 制作精良,造型独特, 纹饰瑰丽, 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 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 祭祀等活动 青铜器物的 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 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 浮雕和动物纹饰, 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 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 甲骨文 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 注、假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汉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 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商人饮酒风气极盛,贵族因酗酒而造成的政治腐败,成为商朝衰亡的一个原因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 商纣王兵败自杀。

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周朝建立后, 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一方面 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 以武力为后盾, 将同姓 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 功效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 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周公“制礼作乐”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 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 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 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 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后人把动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 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 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 启用贤能之士, 实施耕战并用的政策 以富国强兵为 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 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百家争鸣 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 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 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 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 三家儒家,由孔子创始倡导“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以仁”孔子的“礼”和“仁” 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之后,孟子由“仁”发展为“仁政”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 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 “小国寡民”的时代。

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到家关于事 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战国时代,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完成了 区域性同意,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 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秦国因此由 弱变强,后来居上商鞅变法后, 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历史不如了统一战争 的进程从公元前 230年至前 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大一统帝国皇帝与中央集权制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 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 “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秦国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其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建造驰道与 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秦虽短命而亡,但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是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秦的暴政 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

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 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秦 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经 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 矛盾的激化秦始皇死后, 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 伙同丞相李斯, 篡改遗诏,夺取王位, 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后, 各地的反抗起义风起云涌, 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 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的灭亡*第一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秦朝灭亡后, 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承秦制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 郡县制度, 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 与秦朝的急切苛 刻全然不同在继承郡县制度的同时, 又封同姓王为诸侯, 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 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 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 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 有意裁抑丞相职权,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让他们参与 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成为“内朝” 或“中朝” ;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汉武帝还创设刺 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 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 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的确立, 经学的教授、 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 普遍追求不过,汉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西汉的盛世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 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为了加强对西域 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光武中兴 群雄征战中,南阳豪族刘秀伺机而动,招兵买马,异军突起,于公元25 年登上 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 因为定都洛阳, 位于旧都长安之东, 历史上称“东 汉” 东汉初年,知晓民心的刘秀决定以“柔道”治理天下东汉的衰败 东汉后期,皇权衰弱,原因之一是地方豪强的势力不断膨大以及朝中多支政治力 量的互相角逐。

第十一课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 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 年,刘备在成 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第十二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自幼受冯太后影响, 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 亲政后, 决心彻底革除旧俗, 全面推行汉化 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 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 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 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 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 极力促进 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 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 了重大贡献民族融合是双向的, 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 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 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 改变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 彩。

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 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 年,杨坚篡周建隋 589 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 全国大一统局面 618 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 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在隋唐两朝的制度创新中,尤为重要的是三审六部制与科举制三审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 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 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 程序 化中央设中书(隋称内阁) 、门下、尚书三审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李、兵、刑、户、工 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 所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 相牵制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开创, 经唐逐渐健全 常 设的科目为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科举制的作用: 1.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2.人才 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中央集权进一 步加强。

(3.繁荣了古文化)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第十四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