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狩猎技术手册

HB****F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18KB
约11页
文档ID:279960172
狩猎技术手册_第1页
1/11

狩猎技术手册狩猎技术一、狩猎对象鄂伦春人的狩猎对象,随着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的狩猎对象、为清朝纳贡时期的狩猎对象、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的狩猎对象 . 鄂伦春人的早期狩猎对象,主要是为了自己衣、食、住的需要. 而猎取皮大肉多的野兽,如狍、鹿、野猪和熊等特别是狍子 , 这种动物内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都有,直到解放以前数量还很多 , 它是鄂伦春人主要的衣食之源. 好的猎手,把客人请到家里以后,才背枪骑马去打狍子, 他们像牧民到自己的羊群取羊一样, 用不了一袋烟的工夫就可把狍子猎取回来早期鄂伦春人猎取的鹿有两种: 一种是称作”索格焦”的野驯鹿;据说这种鹿很早以前就在北方的密林中3 一 5 成群的活动 , 数量非常之多但这种动物主要是以苔藓为食,因此只活动在原始森林长苦藓的地区在不同的季节, 它也吃一些不同的食物 , 春天吃羊胡子草、斗篷草、立金花等;夏季吃青草和蘑菇;深秋吃白地衣;严冬则改吃石蕊和桦、柳的细枝条、苔藓和长在树上的菌类另一种是马鹿(也称”黄臀赤鹿 ),它冬季多啃吃枯草、桦树瘤和嫩柳枝,春季掊吃积雪下的枯草和刚长出的青草 , 夏季吃青草、树枝,也到盐渍地舔吃盐土。

这两种动物比狍子个大,皮和肉也是鄂伦春人衣食之源至于野猪和熊,皮肉对鄂伦春人也都是很好的物资,但它们比较凶猛,特别在被射伤后会进行反扑,鄂伦春人在生产工具较差的情况下,不是极端缺乏食物的时候是不猎取它们的清朝统治鄂伦春族地区以后, 把青壮年编入八旗兵,每年每人要向清朝进贡貂皮一张文献记载 : 室韦地区 尤多貂皮 ,人民”皆捕貂为业 , 这里所说的室韦地区,就是鄂伦春人先人所活动的地区. 貂皮是东北”三宝 ?之一,它的毛色艳丽,皮质轻软, 底绒丰厚,是闻名中外的高级裘皮 . 相传从汉朝起,高官绍绅们就以佩带紫貂尾巴作为冠饰. 早在三国时期,挹娄人已向曹魏王朝贡 貂皮之属 ?由于为清朝进贡貂皮,每年入冬,鄂伦春人要用很多时间去捕貂原来貂多时还好捕捉,后来貂逐渐减少,要出远猎到长白山去捕捉即人参、貂皮和乌拉草晋书 ?四夷传每年在楚勒罕 ( 原意为盟会 , 实际是集市 )上向清朝进贡貂皮由官方派谙达接收貂皮鄂伦春人进贡后,官方给些粮食、布匹等剩余的貂皮,诸达给五钱银子逼卖鄂伦春人由此开始参加集市贸易鄂伦春人用猎品同谙达、商人开始交换以后,狩猎对象逐渐扩大,从过去主要为自己的衣,食和为清朝打貂的狩猎,开始为猎取细毛皮张和动物身上的药材而狩猎。

他们猎取的细毛皮张主要有:貂、猞猁、水獭、灰鼠、黄鼠狼、貉等,取自野兽身上的药材有鹿茸、鹿鞭、鹿尾、鹿心血、鹿坎角以及熊胆,麝香等. 过去打一只鹿,主要是为衣其皮,食其肉交换开始以后,鹿的商品价值很高,他们一年四季的狩猎,都是以猎鹿和细毛皮张为中心进行安排如农历23 月为鹿胎期, 56 月为鹿茸期 ,9 月至落雪为叫鹿围期(主要猎狍、鹿、,为冬季贮存食物 ), 落雪以后为打皮子期从一年四季狩猎生产看, 有三个季节的猎品是做为商品,只有秋季是为解决冬季的食物由于猎品逐渐商品化,加之狩猎工具的不断改进,每年猎取的数量大增,因此猎取的对象逐年减少据老年人说,野兽过去比现在多得多过去每走到一个小山岭上向山上或草甸子望去,都会看到3-5 成群的野兽而现在 , 有时寻找一天也看不到一只野兽 , 可见野兽在近几十年有了惊人的减少野兽减少的原因有二: 一是枪支不断进步,猎捕的野兽比过去大大增加加之盲目狩猎,不知保护兽源,滥捕乱杀, 不管是母兽还是幼兽,有无用途,都要猎取, 这是野兽锐减的主要原因二是大小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进山的人越来越多,不但鄂伦春人猎捕, 进山的人更是大量猎捕,加之林业的采伐,草场和栖息场所等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也是野兽减少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情况,鄂伦春族再想以猎业为生是不可能了. 二、狩猎技术鄂伦春人的狩猎技术表现在多方面. 首先是他们对游猎地区的山川地形的熟悉方面. 他们狩猎,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到处游动,而是每个氏族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虽然这种范围并没有进行过明确的划分每个鄂伦春人从小就跟随父兄在这个范围进行游猎,对这里山脉的走向,河流的分布,哪个地方分布着什么野兽,哪里有可供驯鹿饱食的苔藓和马匹的饲草,都了如指掌. 在深山密林中也从不迷失方向他们定向的方法是,白天可以根据太阳,夜晚根据北斗星,阴天可以根据山脉、河流的走向 . 这是每个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人的基本常识. 对野兽习性的熟悉是鄂伦春人狩猎技术的又一个方面. 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凭借这些知识, 可以较容易的找到野兽,并且顺利的进行猎捕下面对他们经常猎取的几种动物习性和猎捕方法作一些介绍狍子(底布干 ) ,是鄂伦春人经常猎取的一种动物,他们对它的习性最熟悉这种动物听觉和视觉灵敏,嗅觉差些鹿走到人经过的地方,一闻到异味,就不停的远逃了可是狍子不是这样,人走过的地方它嗅不到异味. 狍子胆小,吃几口草都要抬头张望, 一见有人或风吹草动就乱跑一阵,但跑不多远就站住了。

它同别的动物比较,有些发傻,今天在这里打过它,明天它又回到这里来;而鹿在一个地方被打跑,几天都不会回来春天, 过冬的绒毛尚未脱掉,又是长”翁眼 (一种皮肤病)的季节,怕晒太阳, 因此,多在山阴坡密林或小河边夏天 , 多在朝阳的山坡上 . 秋天,是狍交尾的季节,雄狍追雌狍,满山乱跑,容易找到 . 冬无,”在背风的山谷中活动猎人根据它一年四季活动的规律, 可以较容易的把它找到 . 猎取狍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早期,在生产工具比较差的情况下,主要是采用围猎的方法一个 乌力楞”的人们,把一个有狍于活动的小山头或一块草甸子围起来,在周围燃起篝火, 狍子见火,就会在起火的中间空地中乱跑,这时围攻的人们用棍棒打 , 或用箭射杀 . 农历 56 月间,是狍子下崽的季节,他们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发明了用桦皮制做的狍哨(皮卡兰) 学狗崽叫,雌狍一闻到声音,就会前来 , 以为是小狍崽找不到妈妈了狼、熊、蛇等也抓吃小狍子,这些野兽闻到狍崽叫 , 也前来吃它所以猎人在用皮卡兰”引诱狍子时 , 也有可能把狼、熊、蛇引来猎人不管引来什么野兽 , 都会较容易的将其猎取在使用猎枪以后,猎取狍子更方便了. 他们发现狍子,动作非常敏捷 , 迅速下马,把枪架支起,枪担架上,就开始射击,狍子一般又很难跑掉的。

马鹿(库玛哈),也是鄂伦春人经常猎取的对象鹿秋季交尾,怀胎9 个月,翌年 5-6 月份产仔,一胎产 12 只,小鹿一天吃奶一次,78 个月以后断奶鹿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它听到一点动静就逃跑了视力看得很远,往往猎人没有发现它,它就看到猎人了嗅到一点异味就逃之夭夭了它被惊动以后,是绕着弯跑,不让人发现休息时也很机警, 一般是卧在逆风的山坡上,走路是逆风前进,以便及时嗅到异味它的坚持性很强, 被打伤后能跑一步还坚持跑一步鄂伦春族猎人一年四季均猎鹿春天鹿多在阳坡没有树的地方活动,因为这种地方草先长出来 , 它早晚来吃 . 猎人摸到这一规律,把这种地方放火烧荒,促进草芽早出,引诱鹿前来采食,以便进行猎取这个季节雌鹿已怀胎好几个月,跑不动,可以跟踪追打夏天到处都有好草,猎人根据鹿的踪迹来找它夏夜,鹿多在河边或泡子里洗澡,有时还将头伸进水中吃水草猎人发现这些地方有鹿的踪迹,夜间就埋伏在这里,等它前来鹿喜欢到盐卤地舐盐,猎人蹲在一个僻静地方,待它前来时进行射杀鹿愿走”俄开”(山岭小路),有的猎人把它哄赶起来后,就跑到俄开 地方等它 ; 也有几个人一起打的 , 有的在”俄开 旁埋伏,有的在后面追赶,惊动了它以后, 它就往俄开”跑 , 这也便于打中 . 夏天的早晨露水大,猎人可以根据露水动了没有,发现它的踪迹来跟踪。

山上有一种白颜色的石头, 这种石头上有成味,鹿夜间来舐它,越是下雨天越爱舐在这种石头附近发现兽踪, 猎人夜间藏在其附近,等它来时打它秋天,是鹿交尾期 , 它一般在密林深处的山坡上或峡谷长二茬草的地方活动在这个季节主要是猎人吹鹿哨( 乌力安)学雄鹿叫孤单的雄鹿一闻此声即会前来,以便战胜另一雄鹿后霸占雌鹿群. 而已占有雌鹿群的雄鹿,闻到有另外雄鹿的叫声也会叫起来,但它不往前来等听到声音近了,才前来应战猎人根据这一规律,故意把脚步踏得重重的往前走几步, 吸两下 乌力安”这时鹿群中的雄鹿也就不断地向发出鸣叫声的方向跑来, 等它跑近时将其击中鹿交活期, 雌鹿听到雄鹿的叫声也会前来,同样易于击中. 冬天,鹿一般是在山顶和山坡上吃草下大雪以后,跑的踪迹很多,可以寻踪猎取. 挥达罕(套欧开依 ) ,它的学名为驼鹿 , 顾名思义,它肩部隆起 , 很象驼峰,是世界上现存 49 种鹿类中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兴安岭、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的外貌奇特 : 头形长大,眼小突出 , 四周有鼓起的眼环;上嘴唇特别膨大, 耷拉在口的前方 ; 鼻孔之间有一小块三角形白: 裸区; 耳朵只有一尺长 ; 脖子很短,上边有鬣毛,喉部的皮肤下坠成扩大的肉垂,附生选毛;体躯魁梧,身高一米以上;四肢颀长而行走迅速,前后足各有四个蹄瓣,但只有中间的主蹄着地; 尾短小,同庞大的身子极不相称 ; 雄停有角一对 , 掌状横生,外侧因年龄不同有36 个分杈 ; 除额前、鬣毛和后肢内缘外,全身几乎均为棕色。

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长有柞、桦、杨树的密林深处,也经常出没在靠近河边沼泽地中夏天主要靠吃常绿树的嫩枝和多汁的树瘤冬天除吃柳树、白桦和稠季子的桦皮外 , 还用蹄子掊开雪层,找些地衣、苔藓和枯草等聊以解饿它农历7 月交尾, 翌年 4-5 月间产仔 , 一胎生 1-2 只,但生两只的较少听觉、嗅觉灵敏,视觉差些冬春多在山上有树的地方吃各种树梢和树叶, 特别爱在 尼阿尼克”(一种树)中卧着,猎人到这些地方找它落雪后也按足迹追捕夏秋多在四周有柳丛的河套里,夏季为躲避炎热和蚊虫, 多在水中洗澡,并不时把头伸进水中吃水草猎人事先乘桦皮船埋伏在它活动的周围,等它把头伸进水中时,迅速接近射杀 . 它同鹿一样受惊后也走”俄开. 猎人把它哄起来后,到”俄开”地方堵打野猪( 透路开依) , 眼小嘴长,个子比家养的猪小公猪长有獠牙,毛呈棕黄色,它比家猪灵活,跑得快. 听觉和视觉差些 , 但嗅觉灵敏如果猎人走在它的上风,它嗅到异味就逃跑了野猪一般是在柞树丛中成群的活动,在那里寻找橡子和草根吃10 月交尾,翌年 3 月下崽,一胎生5-6 只, 最多有生 10 几只的由于它成群的活动, 动静很大,又不大注意周围的风吹草动,所以便于猎人接近。

野猪踩出的踪迹特别醒目,猎入发现踪迹,就可以跟踪寻找,发现后用猎犬先把它圈围起来,然后射杀. 野猪冬天有窝 , 是在树丛中用树枝和乱草搭成的,发现它的窝以后,也可以等待在窝的周围猎取秋季交尾前,膘肥肉嫩,是猎取它的好季节黑熊(底力坎 ) ,头大眼小,嘴鼻突出 , 眼露凶光,满口巨齿獠牙,巨掌上尖利的钩爪可伤害人兽的性命熊是杂食性动物 , 它食野果、松籽、嫩草、蚂蚁、蜂蜜等,也吃狍、鹿和松鼠等,夏秋季由于食物丰富,使得它膘肥体壮严冬季节开始蹲仓. 熊性凶猛,把它打伤后,会进行猛烈的反扑, 早年鄂伦春人对它有畏惧心里,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打熊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趁熊寻找食物不戒备的情况下瞄准要害部位射杀如未打中要害而反扑时,可用扎枪刺杀熊反扑时, 是后腿直立,前腿向上伸,当扑向猎人的瞬间 , 勇敢的猎人会将扎枪矗立在地上,两手紧握扎枪杆,将枪头对准熊的心口,当熊扑到猎人时, 扎枪头就会自动刺进它的胸膛,这时猎人将枪杆由前向后搬动 , 让它头朝下栽倒在地在冬季,熊在树洞中蹲仓, 发现它蹲仓的树洞后,用树干捅它的洞,在捅得它难受时,就会爬出洞来,趁它刚出洞时进行射杀. 以上猎取的几种野兽,都是皮大肉多的动物,鄂伦春人早期就是靠猎取这些野兽来维持生活。

清朝统治鄂伦春族以后,每年每个八旗兵要向清朝政府贡貂皮一张,这样打貂才在鄂伦春族中风行起来貂是鼬类的近亲 , 种类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