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早期干预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4.29KB
约6页
文档ID:195644227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早期干预_第1页
1/6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早期干预 【摘要】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早期干预可行性方法:对纳入病例分期进行穴位艾灸治疗结果:经中医药适宜技术艾灸治疗的病例,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情绪、提高治愈率,扶助正气,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早期干预具有可行性,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扶助正气,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早期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 5 版中指出: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1]国医大师熊继柏总结其主要病位在肺,胃肠道的症状只是一个兼证而已病邪性质确定为“温热浊毒”,治疗上按照辨证施治的总原则,分期治疗[2]郑文科等系统分析了国内24个地区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发现该次疫病主要病机特点为“湿、热、毒、虚”,病位在肺,耗伤人体正气,损及脾肺,甚者窍闭神昏各地按照预防、治疗、恢复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益气固表、清热化湿解毒救逆、益气养阴治疗为主[3]明确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治法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我们提出用针灸早期干预,其主要依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的通知中,中医药预防第5点穴位保健指出:对关元、足三里、中脘、气海等全身强身壮体的重要保健穴位,经常施灸、按糅等,可以增强免疫力以达到防病却病的目的。

其次依据中国针灸学会首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指导意见中强调了简便可行的艾灸疗法并就艾灸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艾灸通过温热效应,刺激相关穴位,起到温阳散寒、疏通经络、升阳固脱、泻热拔毒等作用,规代临床研究证实艾灸能明显提高身体免疫力,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寒湿闭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以及肺脾气虚为证候演变特点,结合其临床症状辨证施治,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与目前的防治要求,建议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艾灸干预[4]艾灸能祛湿散寒、增强人体免疫力,面对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扶正祛邪”能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具有可行性1 艾灸干预原则对纳入病例:疑似病例、轻型、普通型患者、恢复期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实施针灸干预针灸的具体实施要在指定医疗机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在接受治疗期间,要严格按照防护隔离、消毒的要求实施艾灸的实施应该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由患者自行操作要充分与患者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接受治疗及指导,并能按照指导每天填写相关记录,多与医务人员进行互动沟通,在保证安全没有明火的环境下使用艾灸,艾灸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意外发生。

2 艾灸干预方法2.1 艾灸体位、灸量、灸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每次一般选取3一5穴,每个穴位持续10-20分钟, 频次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艾灸总时在30-60分钟,灸感以局部温热但无灼痛为宜,皮肤红晕为度操作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2.2 灸法的选择因疾病的特殊性,尽量选择患者易操作的方式,一般选择温和灸和温灸器灸温和灸是操作者手持艾条将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穴位之上温灸器灸是先点燃艾条放入艾灸盒内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穴位上如果实施条件有限,也可用暖水袋、暖宝宝等作为替代工具,在所选穴位上进行穴位熨烫或穴位贴敷2.3 艾灸的操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以发热、乏力、干咳、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利用艾灸治疗来调节身体免疫力,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新冠肺炎分为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与危重型根据不同程度的症状,艾灸的方法也有所不同2.3.1 疑似病例的艾灸方法目的:调节免疫力,改善症状穴位:双侧足三里、气海、中脘定位: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方法:足三里:用清艾条温和灸双侧各15分钟;气海、中脘:每次可轮换选择一个穴位,用清艾条温和灸10分钟。

频次:每天午后或晚餐前一次2.3.2 轻型、普通型患者的艾灸方法目的:改善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情绪穴位: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足三里、神阙定位:合谷:在手背桡侧,第1与第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太冲:在足背,第1与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中;神阙:在脐中部,脐中央方法:合谷、太冲:用清艾条温和灸双侧各15分钟;足三里:用清艾条温和灸双侧各10分钟;神阙:用温灸盒灸15分钟频次:上午、下午各一次2.3.3 恢复期患者的艾灸方法目的:恢复肺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穴位: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孔最定位:大椎:后正中线上,取穴时正坐低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孔最:在前臂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清艾灸温和灸每穴15分钟频次:每日一次3 实施的流程、注意事项在医疗定点机构的统一安排下实施:根据患者情况发放三天的灸条、艾灸盒等,三天后根据治疗反馈的情况,再决定发放下一批;治疗前要录入患者基本信息,通过平板电脑与相关的医务人员建立关联;通过视频或通过录好的视频来指导患者进行艾灸。

艾灸时选择舒适体位,身体放松暴露施灸部位;保持房间温暖,谨防受凉;艾灸时,取穴要少而精,火力均匀;治疗时掌握禁忌症,如实热炽盛患者不宜施灸;年老体弱、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烫伤;孕妇下腹部位穴位避免艾灸施灸过程中,防止火星烧伤衣被;治疗结束后必须彻底熄灭艾条,杜绝火灾隐患发生;4 艾灸早期干预结果根据大量相关报道及临床一线(特别是武汉方舱医院主要以中医治疗为主)传回资料,以及对艾灸功效及临床运用分析,早期艾灸干预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扶助正气,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5 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备流行性及传染性,认为本病属中医“疫病”范畴,《温疫论》专门讲了温疫他说“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疫是自然界疫疠之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正如《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它的病因是疫疠的毒气,病邪性质确定为“温热浊毒”,其主要病位在肺,各地按照预防、治疗、恢复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益气固表、清热化湿解毒救逆、益气养阴治疗为主此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传变速度快,依据本病的病机特点,我们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中医针灸早期干预可行性方案灸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灸,灼烧的意思。

借灸火的热力药力给人体以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特殊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5]历史就有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等记载艾灸在中国古代的防治瘟疫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晋代著名 医药学家葛洪在《肘 后备急方》中有“以 艾 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的记载孙思邈也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也表明 ,艾灸能调节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艾灸可使免疫球蛋白抗体IG G、IGA含量升高,增强T细胞的免疫作用,使下降的免疫功能提高灸后可使血行旺盛,加速新陈代谢[6]艾灸早期干预,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体现,特别是医学观察期及轻症的患者,早期扶助正气,能明显缓解症状,提高免疫力,避免发展成重症及危重症,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犯病,是因为正气不足《黄帝内经素问》曾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人体的抗病能力,扶正才能祛邪,现代研究艾灸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艾灸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而调节机体脏腑功能国内外的实践及临床已证实艾灸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机体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等功能[7]艾灸治疗时产生的物理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穴性、经络的特殊传导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两者缺一不可[8]我们施灸的这些穴位,能调和脏腑气血,平衡阴阳,最终达到调节免疫力,改善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情绪,帮助恢复肺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调理脾胃,为强壮保健要穴,气海主治虚脱、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中脘是胃之募穴,主治脾胃病症合谷外感病证要穴,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合谷、太冲为全身四关穴,调节全身气机,调畅情志神阙固脱要穴,培补元阳大椎是全身阳气总,主治热病、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肺俞为肺之背俞穴,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疾,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调理气血孔最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我们利用艾灸的药性和穴位的穴性,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原则,早期介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及治疗,让患者主动参与,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情绪、提高治愈率,扶助正气,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可在临床早期介入,具有可行性参考文献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通知[2]熊继柏. 用中医思维彻底把新冠病毒中医治疗方案说清楚[3]郑文科,张俊华,杨丰文,王玉光,刘清泉,张伯礼.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各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J]. 中医杂志, 2020.[4]中国针灸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5]石 学 敏 . 针 灸 学 [M] .北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17 .[6]龚敏丽.浅谈艾灸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6):37.[7]刘欠,罗洁,谭湘,肖娟,刘雅璇,周意.艾灸的临床应用进展[J].饮食保健,2019,6(13):295-296.[8]钟蓝.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46.-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