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刘红秀 刘红秀江西省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341600摘要:研习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折服,感触颇多感触一:不愧为我国语文教学法第一;感触二:古为今用;感触三: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关键词:古为今用家塾教学法感触暑假足足两个月,心想趁着教学空闲之际,好好地充实一下自己,有目的地看看有关业务书籍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唐彪著的《家塾教学法》选注本吸引了我一则想多看看古籍,提高一下自己的古文功底;二则原只知道《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详细内容不知花了近一个月的研习,感触颇多感触一:不愧为我国语文教学法第一唐彪,不愧为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蒙学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学法专家他开历史之先河,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撰写了两部传世之作——《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后唐彪把《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合刻,题名为《家塾教学法》《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读书作文谱》主要从“学”的方面论述,强调学要有“谱”,就是要有规律;《父师善诱法》主要从“教”的方面论述,强调教要“善诱”二者结合,构成了一部“教学法”。
就其内容来看,属于语文范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教学法”感触二:古为今用唐彪的语文教学思想,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其前瞻性、先进性、科学性是无与伦比的,他的一些主张、观念与课标是不谋而合的1.“敬”、“静”观唐彪在学基中指出:“涉世处事,‘敬’字工夫居多;读书穷理,‘静’字工夫最要然涉世处事,亦不可不静,读书穷理,亦不可不敬他还说:“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静之为功大矣哉!”唐彪受北宋二程理学中“主敬术”的影响:“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主敬”,其实是使人心不去思念万物,而与“天理”合一,也就是说学习时精神要专注所谓“静”,即静心也,心要“静”,才能解悟在读书中,“敬”与“静”的作用是统一的,因为“敬”,能使精神集中,若能不散漫,得到克制,也就能“静”2.“正闲”观唐彪将书分为五等,他说:“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他认为学问的增长应该循序渐进,有个“博与约”的问题,有个“正与闲”的问题读书应当以正书为主,但是有些书虽非当熟读之书,也要备以查考,如此知识才能长进。
这实质上是一个阅读习惯问题3.熟字观成语有“熟能生巧”,《卖油翁》中有“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唐彪则认为无论是读书还是作文,理应“熟”字当头,“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同时引用欧公及毛稚黄的话佐证:“公曰:于吾侄岂有吝惜,只是要熟耳变化姿态,皆从熟处出也又,毛稚黄曰:读书作文总妙在一熟,熟则无不得力他大声疾呼:“是‘熟’一字,为作文第一法也还告诫人们:“最忌者,书读至半熟而置,久而始温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很好地回味一下,学生考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材不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4.质疑观唐彪引用朱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观:“朱子曰:读书有疑者,须看到无疑;无疑者,须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有疑,其学方进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之谓也他认为,“无疑者看有疑”,才是最高境界感触三:如何发扬传统文化这个小题有点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如何去发扬呢?那我就从国学这一小点上谈一谈国学是我国四大传统文化之一,像四书五经、唐彪的《家塾教学法》等我认为:1.要加大开发、研究、整理、保护力度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挖掘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的内涵,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自信、自律、敬业、合作、宽容,形成现代道德标准,使目前这种越来越冷漠的社会风气得到根本的好转。
在学术方面,要加强研究与整理,不要把那些有价值的古籍当成废纸拍卖2.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于任何学术我们都要批判地借鉴,对于儒家,我们反对其空洞苍白的仁政,对于道家我们亦反对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愚民,而古代的法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实际上是人治下的法治,只有知长短,才能有所用3.有学者提出了“更早更快地融入全球化,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最好的继承”的观点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溶入到世界文化之中,确是一条良策以上所说,只是本人某一方面的感触,实际上远不止这些,由于篇幅所限,就说以上这些,权当抛砖引玉参考文献1.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文彦教授主持《唐彪〈家塾教学法〉评注》2.吕湘瑜《唐彪〈读书作文谱〉选析》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