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框架

高****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6.87KB
约4页
文档ID:237391041
2022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框架_第1页
1/4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单元知识结构背景历史原因: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前提: 1688 年“光荣革命”内容:确立议会主权,王权受限确立: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英国影响统治方式:人治法治社会局面: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英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 “统而不治”法完善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 阁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美政党政治:两党制形成发展,首相、内阁从多数党中产生德 1832年议会改革四背景:独立战争的胜利;松散的州际联盟的弊端暴露;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国确立: 1787 年宪法(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代美国 1789年制定出宪法前10 条修正案议发展内战后通过宪法第13 条、14 条修正案制两党制成为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建立新型的联邦制共和国确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立背景:法国大革命胜利;受启蒙思想影响;国内外封建势力强大和法国曲折历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发最终确立: 1875 年宪法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展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背景:统一的完成;有军国主义传统;封建势力强大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内容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德国确立: 1871 年宪法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民主化的曲折历程 1919年 8 月,魏玛共和国建立 20世纪 30 年代,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一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课标 1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梳理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必要性: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215 年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1688 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光荣革命” 后,国王退出内阁, 逐渐“统而不治” ;(2)1721 年沃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3)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2)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3)内阁对议会负责4)首相是最高的行政长官,由议会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5)整个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4、民主化的发展:1832 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获益深化 1、 18 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别: 18 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 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 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 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事没有决策权。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2、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连续性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从 大宪章到 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无不体现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连续性特点2)渐进性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渐进式的,英国政治发展的历史, 就是政治权力由英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的历史议会政治、 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度逐步形成、不断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3)创新性从大宪章到君主立宪制的逐渐确立和完善, 英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制度很少是在某种现成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多是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对旧的机构和制度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得政治体制日益完善例如内阁制的形成过程梳理1、联邦宪法的制定:必要性: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2)目的: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政体3)1787 年宪法 -基本原则: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由民选产生2、联邦制:(1)确立:确立: 1787 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特点: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 年,美国举行第一届总统选举,乔治 ?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2)巩固:美国内战: 1861 年南方发动叛乱,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平定了叛乱宪法第 14 条修正案:内容: 规定“任何一州, 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作用: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3)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3、两党制形成: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 1 、对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评价:(1)积极意义: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2)局限性:宪法没规定废除奴隶制度,这是它反民主的表现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 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奴隶的地位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 印第安人、 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2、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相同理论原则三权分立国家性质(国体)资产阶级专政不同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国王;世袭;终身制总统;民选;任期制国家元首地位国家象征,“统而不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事统帅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产生方式议会总统任命国家的权力中心议会总统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政府 (内阁)对总统负责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第二讲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研习课标课标 1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梳理1、帝制和共和制的斗争(1)法国大革命1789 年 8 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1791 年制宪会议颁布了1791 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1792 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拿破仑的统治:1804 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3)1848 年 2 月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4)路易波拿巴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 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2、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标志: 1875 年 1 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2)内容: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 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 可解散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3)巩固: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议会选举中, 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1875 年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4)意义:政治上,共和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重大胜利;经济上,它适应并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1、法国共和制确立历经艰难的原因(1) 主要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阶级斗争特别复杂。

法国原是欧洲的封建堡垒, 又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国家,革命引起国内封建势力的疯狂反抗和全欧洲封建君主的恐惧与仇恨,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法国大革命,使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延续了几十年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在特殊条件下成立的,并不是革命发展到了非要建立共和制的程度,而是形势的变化使君主制不能保留下去了 如法国人革命所遇到的敌人比英国革命时强大得多;封建君主及封建势力强大,妄图颠覆政权3)法国曾是千年封建王国,又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在人们特别是农民心目中,君主的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时,法国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人们的思想一时还不能脱离古老的传统,民主共和制的做法没能在大多数民众中深入人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拿破仑三世那种军事独裁统治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精神,共和制终于战胜了君主制,1875 年法国新宪法使共和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2、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原因1875 年,“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 70 年,成为法国最长寿的共和国其原因是:(1) 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经历了长期的斗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 统治阶级害怕人民革命,尤其是巴黎公社后,帝制已无立足之地。

3) 法国共和派力量不断壮大4)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5) 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衰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课标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梳理1、前提 - 完成统一:(1)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完成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2、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 内容:德意志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制国家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作为国家元首, 皇帝拥有宣战、 媾和、缔约、 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的工作,由“皇帝任命”, 而不由议会选举, 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而且任期长短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宰相是内阁首脑, 拥有绝对权力帝国设立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都无效 下议院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2) 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3) 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在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标志着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了起来,它冲破了封建束缚,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到19 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3、曲折发展(1)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 年特点: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 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较重2)法西斯专制建立:背景: 魏玛共和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希特勒大肆笼络德国人民建立: 1933 年 1 月,希特勒组阁影响:形成二战的欧洲策源地深化 1、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及成因(1) 特点: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德意志帝国不过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 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2) 成因:帝国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决定了其民主代议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