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美学论“崇高”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7.19KB
约3页
文档ID:53132369
中西美学论“崇高”_第1页
1/3

中西美学论“崇高”崇高,是一个词语,指雄伟高大的意思其基本解释为高尚;至高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杰出的崇高的牺牲精神也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高大、 高大;地位特殊,优越;高尚等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在美学史方面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理论很多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 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 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那么接下来, 我是就“崇高”在西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来分析讨论首先,在美学中,“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 表现在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和人格与道德行为中在简单的明了的自然界形态当中, “壮美”是崇高一词语的解释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可以使我们在大脑中形成一些不固定的形容词来描述我们所见之物其中,美丽、优越、雄壮等形容词就体现“崇高”的价值。

这里的“崇高”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最基本的定义,也就是说, 它只是事物所带给我们的一种片面看法,在事物形成与成长中不构成影响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想我们最难忘的应该有两点:一是大船失事后主人公和一只老虎在浩瀚的大海中的小船上被大风大浪吹打的情景;一是主人公在整个电影中和老虎的眼神交流的场景前面我们说到了, 西方美学中, 将自然面貌是看做 “崇高”的一方面体现的, 我相信这样的画面感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忘怀的暴风雨、海浪、小船、一个人和一只凶悍的老虎,, 那么,这一切是怎样和谐的构成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现成的形容词来描述,这确有其是那么,在艺术作品当中, “崇高”的分量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在博克的崇高论和英国哥特小说中,“崇高”体现的最为直接 他的崇高论围绕恐怖来构建,在博克的眼中,所有 “ 崇高” 情感的根源都在于恐怖,它源于弗洛伊德生命本能的“ 自我保存的本能 ” ,源于主体体验到的对自身生命的威胁在他的理论当中,非理性的认为一种事物是否崇高,必须遵循恐怖原则 在这里,可以看出博克论中的“崇高”着重了对痛苦、危险与恐惧的自我保持的情感的描述另外,他还考察了与全部感官有关的令人恐惧的、崇高的客体:模糊、力量、匮乏、巨大、无限、宏伟、光、声音与响度、突然、间歇中断、动物的叫声、嗅觉/味觉/苦味与恶臭。

这里,强调了客体的作用, 他主要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出发来探讨客体在主体心里激起的崇高感的, 重直觉本能, 而几乎完全摒除和理性在其中的作用,在崇高与恐怖之间确立一种系统性的有机联系《少年派奇幻漂流记》 当中,在接受暴风雨和巨大的海浪折磨的时候, 小船上的老虎被吓的不轻, 慌张的神情,仿佛弱小的生命即将被大海所吞噬这里“崇高”的表现是人或动物内心深处的无尽恐惧感,也就是心灵的震撼和博克的崇高论不相同的,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并不是将“崇高”划在一个非理性的范围之中来思考 朗吉努斯反复强调崇高的思想显然是与崇高主体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的, “崇高可以说就是灵魂伟大的反映⋯⋯崇高的思想是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的 ”这里强调崇高主体除了具备对恐怖的感知能力之外,还要必须有一种先天的道德理念因此, “崇高”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很大一部分是主人公和老虎的眼神交汇的情景,尽管其他人都说老虎是凶悍没有情感的动物,但在主人公的心中, 老虎能够看穿自己的善意并且自己也能够透过老虎的眼神看穿对方内心,并判断老虎能读懂自己的友善和情意 电影后半部分是主人公和老虎漂流在大海中,互相依偎,一起看海出神,这些都给人心灵的震颤。

结尾部分,老虎头也不回的向森林走去,连告别也没有向主人公给予主人公难过的哭了, 好像又否定了自己原先一直坚持老虎有情感的理论,而伤心欲绝崇高”的特别之处,重在将人心震撼,以强大的威力,对带有情感的人给予震慑当主人公绝望的否定自己,觉得与自己漂流了如此之久的老虎,其实也就是他人口中所说的那样是没有情感的绝望的眼泪,使观众不得不顿足唏嘘 如此看来,在西方美学史中“崇高”是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 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接下来,就是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谈“崇高”在传统美学当中,“崇高”往往侧重在物质精神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 自然状貌方面 举例来说, 无论是取得认可的文学作品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悲剧故事, 往往会围绕一个不变的主题来描述,以喜剧结尾来完成千古悲剧的经典性在这样的无形当中自成的“悲剧”文学特点就非常显著,“中国悲剧”小说中的崇高性也就是它表达的人心所向例如,《牡丹亭》当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却还能和柳梦梅结婚,最后还魂,两人做了人间夫妇其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只是故事的前半部分,而要说到“崇高性” 无非指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不因生死而两两相忘的人间至情。

也就是说,按照中国传统的美学来分析,“崇高” 的意义也就是表现在柳杜两人的爱情坚不可摧的事实和这个爱情故事带给人们的关于心灵的感叹和震撼 故事后半部分又将杜丽娘复生, 使整个故事有个“喜剧”结尾,这样岂不是在迎合大部分读者观众的感受和心理愿望,故事得到认可和传扬,也就是前面我说到的“社会价值”但是,我觉得这样好像使整个故事变得太肤浅和简单同样,如果按照西方的美学来分析《牡丹亭》中的“崇高”,我想, 悲剧的完整性能够得到体现 西方美学更偏向于从悲剧的角度来分析悲剧,将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结合看做是一个不能被承认的事实,人们的内心被牵引至悲痛苦难的极致从彻底的悲剧看“崇高” ,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置身事外的读者观众, 感受都同时飞向另一个境界,无法从悲痛的感受中抽离出来,这才是作品真正的“崇高”所在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偏向于西方美学当中的对“崇高”的理解和分析,我想, “崇高”应该是自然的一切,它包括物质形态、情感心灵所呈现的一切是非人为的,完全由自然生成的,不能被控制,不能被预测,不能被解释的未知数①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牡丹亭》②博克《崇高论》③《世界哥特小说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