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倾城之恋》白流苏悲剧形象摘 要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人们,她们并非真的没有钱,活不下去,而是没钱的结果造成的恐慌一直威胁她们,她们不得不让自己的黄金欲望处于主导地位她们的共同欲望:嫁个好男人,也有更高欲望:永葆青春但实现难度有如人类终极理想一样可望不可及,于是,退而求其次的她们纷纷寻找对自己来说最现实的欲望现实就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于是她们都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欲望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动人面深刻的故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我们刻画出别样的浪漫爱情故事本文从文字出发,研读人物内心,分析了白流苏情感经历的阶段性,探讨白流苏的悲剧人生和悲剧形象,并诠释白流苏悲剧产生的原因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悲剧女性目录1 白流苏的悲剧人生 11.1悲凉的身世 11.2悲凉的爱情 12 白流苏的悲剧形象 分析 32.1 为生活和命运的抗争 32.2 重回娘家的屈辱 32.3 借倾城沦陷面屈服 32.4 呈现传统与现代思想 42.5 保守与自由 43 白流苏悲剧产生的原因 63.1主观因素 63.1.1精神沟通的错位 63.1.2人物性格多面性 63.1.3经济上的不独立 63.2客观因素 73.2.1作者自身经历——原生家庭的影响 73.2.2男权社会—隐藏的悲剧意识 7结语 9参考文献 10II1 白流苏的悲剧人生1.1悲凉的身世首先小说里的女主角白流苏是白家的大小姐,她的第一次婚姻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可那时的白家却是个落魄的旧式大家庭,她的前夫又是个花花公子,在经受了一连串婚姻生活的不幸之后,流苏选择离婚流苏的前夫死了,兄嫂便撺掇着流苏去奔丧,用白三爷的话说是“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1],而四奶奶却是直接骂流苏“天生的扫帚星”一家人都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想把这个价值已经利用完了的妹妹打发出门白老太太也只图过几年安稳日子,坚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白公馆里已毫无亲情可言,在这里,“夫妻貌 合神离,所谓母女之情,手足情谊根本不存 在,这是一个无爱、无温暖的家,有的只是 一副副为了各自利益苦于心计的丑恶嘴脸流苏离婚时从前夫家带来的钱财 在兄嫂的搜刮下让流苏过的并不幸福面对兄嫂的冷嘲热讽、母亲的冷漠,“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可见流苏十分的伤心七八年一霎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流苏在这离婚的七八年里,每天的生活单调无聊,一直对这个封建腐朽的家庭抱有希望,却是徒徒地耗着自己那宝贵的青春[2]1.2悲凉的爱情白流苏一共经历了两次婚姻,但是这两次婚姻都是不幸福的,都是充满了挑战的白流苏无论是无法忍受精神的寂寞还是肉体的折磨,总之她是走出了婚姻,而且还获得一笔数目不小的抚慰白流苏终于不再抱有还能在这里继续生活的幻想了,她开始寻求自己的归宿。
可是在这个乱世中,哪里才是她的归宿呢?她重新开始寻求婚姻,目的是脱离这个家,找一口饭吃但是这口饭一也不是能轻易找到的徐太太给她介绍了一位姜先生,这是一个有五个孩子的男人,即使流苏愿意做这五个孩子的妈,却发现连这样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幸好范柳原对她还有几分意思,可是范柳原又是一个“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的男人,对这样的男人,她是不敢相信的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一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这是赴宴回来后流苏的一段心里独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花花公子不是她要寻求的目标,因为她还是一个淑女,还没有想堕落成为他的情妇,可是经过这一次她也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有一些优势的,至少让家里的女人不敢小觑她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因此,可以说白流苏结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一口安稳的饭了,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寻找失落的尊严[3]但是范柳原却并不想要真正的娶白流苏为妻,他的目的是情人,而白流苏的目的是妻子所以这场爱情的竞技游戏正式的拉开了帷幕,他们相互的试探,时而热情如火,时而冷漠如冰,犹如一场华丽的舞曲,各自拿出看家的本领,势必让对方折服。
仿佛谁承认了“爱”谁就是输,显然白流苏输了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不得不答应做范柳原的情人,这对于她而言是痛苦的,她在享受着奢华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尊严,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卑贱的经济基础的差异,使得白流苏的地位始终在范柳原之下,甚至是需要依靠他来生活,在这个男权社会,女性的所谓“平等权”本身就是个悲剧虽然后来由于香港的沦陷,使得范柳原最终还是娶了白流苏为妻,但是这段看似“爱情”的婚姻里其实是缺乏爱情基础的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是一场游戏,一种纯粹的目的,白流苏是为了金钱和保障,而范柳原是为了性和美貌对于范柳原这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钻石王老五而言,女人之于他或许是“猎物”,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语说“他把女人看成脚底下的泥”而流苏的意图更为直观,在自己即将老去的容颜中抓住物质的保障,脱离残忍的白公馆,带来新的生活或许有“患难见真情”的质朴,在香港沦陷的日子里,在国家危难、人民惨烈的岁月里,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但是这并不是爱,只是依靠所以对于白流苏而言,她的爱情,她的婚姻是悲剧的,没有心的爱情注定是悲哀的[4]2 白流苏的悲剧形象 分析2.1 为生活和命运的抗争白流苏是个物质至上的人,她始至终都只是在寻求着经济上的保障,这导致了她与范柳原精神沟通的错位和话语缺失。
当柳原跟流苏谈论浅水湾的墙,流苏并未听出柳原的话外音,她根本不能理解柳原是在感叹人的不能作主,以及在物质文明充斥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可信赖柳原想要流苏懂得他,流苏愿意试试看,究其根本,流苏只是想在某种范围内,为白己的生存之路做一个铺垫,因为精神恋爱的最终结果都是结婚,听不听的懂男人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柳原在浅水湾的月夜打给流苏和她说诗经上的诗,本来是很浪漫的事情,流苏却只是恼怒柳原不愿结婚,两人的话语缺失已不仅仅是东西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由于流苏眼里只有婚姻这唯一的事业,她只想得到经济上的安全白流苏“或者干脆不谈爱情或者姑妄谈之,而那‘谈’的里面也藏着很现实很具体的谋生目的、打算,把爱情同谋生紧紧的联系起来,让爱情在物质(具体来就是金钱)的算盘珠子上拨过来拨过去,成为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直白的说,就是女人通过谋爱来谋生[5]白流苏获得了想要的物质生活,但最终失去了白我,失去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气这样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2.2 重回娘家的屈辱 在白府这样一个守旧的地方如何能容纳一个离婚的女人呢?可是白流苏确是在这里平安地生活了七八个年头,这不得不让人惊奇你把我的钱用光了,你不怕我多心了?”从白流苏回她三哥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平安在娘家待七八个年头,完全与她那笔抚慰金有关。
可是,“从前还罢了,添个人不过添双筷子,现在你去打听打听看,米是什么价钱?我不提钱,你倒提起钱来了!”这是白三爷直面钱的问题,由此可知白家在经济上非常紧张,甚至连白流苏的母亲一也说:“先两年,东拼西凑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现在可不行了[1]原来白家一直靠田产生活,田产卖光了,没有经济的着落,甚至同意妹妹离婚,只因为有那笔丰厚的抚慰金,这一也是她能够平安在娘家待这几年的原因,可是钱用完之后会怎么样呢?经济上的拮据自然使他们讨厌这个离婚的妹妹,生活在这样一个既守旧又没落的家庭,白流苏成了一个多余的受人嫌弃的女人[6]2.3 借倾城沦陷面屈服白流苏与范柳原,一个是传统世家寄人篱下的婚姻失败的女性,一个是醉生于烟柳粉巷的新派公子,两种差距悬殊的身份,以白宝络的相亲为契机第一次产生交集但放在和平年代的上海,这样浅淡的相遇终究会被白流苏性格中的犹豫与范柳原的移情冲淡而正如白流苏所说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战争的紧迫使情感丧失了时间赋予的最后一丝理性,事件的发展在由人的情感支配着的同时,也受到了全天候生命易逝的危机感影响在战事爆发前,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恋爱始终因各有所需保持着安全距离,彼此的感情距婚姻甚是遥远。
而战争打响,在战火之中所有的身份都变成了一种角色一一幸存者当白范两人的私心被战火打上了不确定的因素而烟消云散时,彼时两人只剩下信任与依赖在生命都难以得到保障的战争中,两人的倾心付出成就了倾世的战火情缘小说尾声之处,以粗略的几笔简单勾勒出白范重归上海开始平淡夫妻生活的场景而当平淡重新回归世界,范柳原还是那个喜对女人说俏皮话的范柳原,白流苏也获得了自己希冀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并重拾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理性,成为“名正言顺的妻”[7]在二人生活轨迹正常化后,这样的结局是平淡的也是完满的,它似乎失去了在战火纷飞时完全的爱情那般的倾城之姿,只留个人主义下形成的稳定生活但以白柳苏视角审视这样的结局,《倾城之恋》中亦彰显着完满的情感色彩2.4 呈现传统与现代思想白家的虚荣心与生存欲望在唐白两家“富”“贵”结合之中得以实现,文章并未在白流苏出阁这一事上过施笔墨,但从白家六小姐最终出嫁的既定事实中,少女白流苏性格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依然得到了完整呈现中国传统社会信奉三纲五常,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法律《倾城之恋》中并没有过多描述白流苏离婚的细节,但白用实际行动打破夫为妻纲的准则也印证着她内心深处对于传统压迫精神的反抗。
然面这种悲剧并没有因为离婚面告终,当唐家少爷肺病离世的消息传来,白家再次在寄人篱下的白流苏身上看到了希望让流苏为唐家“过继侄子、看守祠堂以继承家私”的做法也让一个家族的自私特质一览无余此时的白流苏,面对家人的诡辩,以法律作为武器发出“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的抗议,也从侧面证实了她作为一位旧式公馆中具备现代特质的女性的必然成长面此时白流苏的三哥却答:“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他们无视法律这一现代性武器[2],坚守着传统的纲常伦理,面流苏却信守法律,体现出了他们在观念上的分歧家庭的逼迫和流苏自身观念的变化,也为流苏离开白公馆的后续埋下了伏笔法律意识与伦理纲常,“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法律与伦理之间经常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这也便解释了为何白流苏所生活着的公馆始终将两者置于无法交融的境地紧抱维系家族秩序的伦理粗枝,全然不顾法律保障下的个人权利,也正是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8]2.5 保守与自由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生活在相近的年代里,但这些人物却因有着不同性格面发展成为命运截然不同的个体白流苏身上印刻着这个时代的多重特征,既有着传统的保守观念,同时内心也富有着意图突破封建牢笼的愿景。
白流苏是向往自由的,区别于《金锁记》中曹七巧因身份性格被排斥面被迫成为精神扭曲的封建家长,白流苏内心保留着解放自我的萌芽,只待爱情的风雨滋养便已具破土之势这也便不难解释为何白流苏在面对去香港的抉择时不再犹豫,在常年的压迫之中,离开公馆,便不再有过多复杂的含义,离开便意味着自由白流苏又是保守的,相较于《心经》中活在中产阶级下精神完全自由面内心空荡以至于恋父厌母的许小寒,白流苏的爱是颇具自我保护意识的白流苏的保守、内敛的一面,看似不合时宜,于是在面对家人忙碌为宝络相亲面将自己匆忙安排个亡妻携子之人的行径,她麻木地接受性格里的传统且屈服于父系社会的懦性让她无力反抗在“不可抗力因素”下,顺从仿佛是最明智的决定她的经历决定她不得不沾染封建女性传统的一面于是在捕捉到范柳原与异域面孔交际小姐暖昧的细节后,白流苏选择独身沉默,“就把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