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中由 ?玩?引出的思考在我讲授完《藤野先生》准备离开教室时,一学生拦住了我,她质疑: ?鲁迅如此厌恶清国留学生的玩乐,进而对东京表示失望,为何在暑假时,他又到东京玩了一个夏天??我还沉浸在自己又一次成功授课的愉悦里,一下子被这突如其来的质疑问懵了,为了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我和她又读了一遍相关的段落文章是这样写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 对清国留学生的玩乐,通常是语文教师讲解分析的重头戏,清国留学生们热衷于赏花、打扮、跳舞,不务正业,为鲁迅所厌恶,这也最终促成了他离开东京去仙台。
在具体讲授时,我又加上了类似 ?清国留学生们忘记了自己来留学的使命,置自己的民族危亡于不顾,只是在追求时髦和世俗的快乐中浪费着自己的时间 ?的评价,并指出 ?这正和鲁迅的救国救民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而对于下文鲁迅在暑假到东京 ?玩?,我在备课乃至讲授时压根儿就没注意到, 若解决不好《藤野先生》 中鲁迅 ?玩?的问题,我的讲解就只能是断章取义,很难自圆其说了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期待,我的大脑飞速地运转着,我甚至都开始埋怨鲁迅先生了, ?上文您如此厌恶清国留学生的玩乐,并由此带来了对东京的失望,那么您为什么在假期又去‘玩’了呢 ?就算您去了,为何在写文章时不把这句话删去呢 ??可是,鲁迅先生写此文后,也没想到会编人中学语文课本,要经受中学语文教师的条分缕析和学生的逐句细读那么,就是编者的错了,我心里又生埋怨: ?你们怎么不在把本文编人中学语文课本时,删掉这句前后矛盾的话呢 ??然而我所面对的现实是,必须对学生作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解答,而且我只能求助于文本让我尴尬的是,《藤野先生》一文从头到尾也没有交代鲁迅到东京到底玩了什么,文中没有任何文字对他在东京的?玩?进行注解―― ?玩?的内容和清国留学生到底一样还是不一样。
我当然想找出鲁迅的 ?玩?和清国留学生的玩乐不一样,进而作出有利于维护自己在课堂上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此时,我清醒地意识到,此问题的解决,要借助于 ?文本互证 ?了――要在鲁迅同期的其他文章和其他作者的相关文章中找到答案在告诉学生这个研究方法前,我又犹豫了,单纯从中考来看,现代文阅读考题提供的文本都是 ?自给自足的系统 ?――不需要作者介绍更不需要文本互证,学生从研读文本中都能获取问题的答案,若我让学生搞文本互证的研究,这不是添乱吗 ?但是,如果不查阅相关文章和资料,又如何给学生一个满意的、 合理的、 令人信服的答案呢 ? 最后,我向学生承认自己对文本研读得不够,并希望和他们一同通过文本互证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课下阅读,我们初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在东京的 ?玩?,不管是玩伴还是内容和清国留学生都有一些不同,玩伴大抵是有革命思想的中国人和同情中国的日本友人,而?玩?的内容是和他当时的学业 ( 医学 ) 相对而言的,不过是会友、读书和写作,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在弘文学院时,已经购有不少的日本文书籍,藏在书桌抽屉内,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等 ?当然也有游玩。
至于他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基本是因为志趣不同和自己特殊的经历鲁迅在《 ( 呐喊 ) 自序》中写道: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这样的志趣和特殊经历,注定使鲁迅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这条路是和清国留学生的 ?留洋镀金,回国升官发财 ?的平坦之路是不同的,所以鲁迅在清国留学生中属于清醒而痛苦的孤独者,颇有些?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的豪情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使他离开了东京和成群的清国留学生去仙台; ?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使他在爱好 ( 文艺 ) 和救国救民的志向不一致时,主动舍文艺而取医学在《藤野先生》文本的语境下,学医是正事,其他活动 ( 包括与文艺相关的活动 )就是 ?玩?了当然,在鲁迅 ?弃医从文 ?后,这种情况就变化了,他的爱好和救国救民的志向就统一了。
至此,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我们的思考并不能就此停止在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能否在备课时先认真阅读文本,必要时再参考教参, 能否像学生一样在阅读课文时,把课文当成一个独立的文本,这应该引起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