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西汉德运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50KB
约7页
文档ID:310828890
谈西汉德运_第1页
1/7

谈西汉德运=“news_bd”>   作为中国传统政权建构政治合法性问题的重要资源,五德终始说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不过,五德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的同时,更是一项用于践行的制度那么它是如何参与到政治建设中的? 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实行状况等问题,则鲜有学者问津,通常仅是些现象性的陈述,如某朝实行了某德之类的话而已  汉代常被后世认为实行了火德火运,但事实上,火德是东汉的德运,而非西汉的德运西汉的五德状况颇为复杂繁芜,不仅德运多变,而且五德演变规则也不唯一作为一种历史研究,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实的真相是一项基本任务而通过对西汉五德施行状况的考察,尤其是认识到五德在运行中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可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五德制度提供某些参照  一、西汉的法定德运  所谓法定德运,是指政府以法令形式明确对外颁布的德运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权威性因为它是政府明令颁行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因此尽管有时在确定本朝德运的过程中会有争论,但一旦某一德运被确立,便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二是唯一性一个王朝,虽然可能会变更法定德运,但在一段时期内,只存在着一个法定德运,所以法定德运又具有唯一性唯其有唯一性,才能保证法定德运的权威地位。

  秦始皇统一后,以秦水克周火故,定水德为法定德运但西汉时期,法定德运前后共有两个:武帝太初二年之前为水德,武帝太初二年及之后为土德  ( 一) 水德  《史记封禅书》曰:  ( 高祖)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 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 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 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从《史记》中《秦本纪》《封禅书》的记载看,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文公作鄜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献公作畦畤,祀白帝五公共作六畤,祀白帝三畤,青帝一畤,黄帝一畤,炎帝一畤,独无黑帝之畤既然秦始皇自居水德,水德尚黑,则似乎最应作北畤来祭祀黑帝,但秦却未作北畤于是高祖便以立北畤为符应而定水德,以此来宣扬其政权是受命于天  彼时,丞相张苍亦主张汉行水德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张苍虽也认可汉为水德,但其理由远较高祖要深刻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包含音律,据载有虞氏用律和声,邹衍改之,以定五始正朔服色,亦由斯而别也。

而张苍恰好书律历,还是西汉首言音律者,因此他是汉初音律、律历方面的权威他协定音律时,推五胜之法,以为水德可见张苍是从音律角度推演出汉为水德  ( 二) 土德  到了汉文帝时,水德说遭到了质疑秦虽帝业短促、二世即亡,但亦为一朝,汉承秦兴,秦为水德,若按邹衍五行相胜理论,土克水,则汉应为土德,当时贾谊、公孙臣便倡言汉为土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 按: 指贾谊) 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又《史记封禅书》:  ( 文帝十三年)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后三岁,黄龙见成纪。

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  贾谊、公孙臣先后进言当改德,但这两次更德行动都失败了贾谊受宠时文帝嗣位尚短,统治未稳,故不敢有大的改制;之后贾谊得罪权臣,遭贬斥,被远谪长沙,不复受重用而公孙臣初上言改德即遭到丞相张苍的反对,后来因黄龙见于成纪,文帝始令公孙臣等草拟土德制度,但后新垣平诈事被揭发,文帝便疏于改德之事了  武帝初立,改制之说又重新兴起 武帝建元)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于是武帝以儒生赵绾、王臧等为公卿,负责草置巡狩封禅改历服色等事但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陷害赵、王,两人被迫自杀六年后,窦太后去世,武帝复召儒生公孙弘等至太初元年,汉武帝实行改制,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经过这次改制,土德取代水德成为西汉的法定德运,此后直到西汉亡未作变更  二、火德与西汉后期政治合法性的重构  西汉之所以订立和变更本朝的法定德运,皆出于论证其政权合法性的需要西汉后期,火德大盛,并被用于重构本朝的政治合法性,但火德并未被立为法定德运,这样,使人奇怪的是,在西汉后期,法定德运(即土德) 与政治合法性重构中的德运( 即火德)竟不一致。

  武帝朝,由于求仙、巡狩、营建等人为原因和河决、灾荒等自然原因,尤其是连年的征伐,政府耗费靡多,民竭财尽,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衰象暴露,几于不可为继元帝之后,汉朝渐入衰世成帝时,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馁死于道,以百万数哀帝时,阴阳错谬,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馑,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而百官群职旷废,奸轨放纵,盗贼并起,或攻官寺,杀长吏面对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汉政权的拥护者们就需要重新论证本朝的政治合法性在当时,这种论证所采用的理论主要就是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的长处在于讲社会运行的大趋势,与现实的统治状况无关也就是说,只要该王朝仍然处于历史演进的大脉络中,不管它的统治出现了何种问题,都具有统治的正当性很显然,在西汉后期这是最有效的政权合法性论证工具,因为它完全可以回避现实统治中业已出现的的严重危机对于合法性建构者来讲,只要能够成功证明西汉仍处于五德终始说下的历史谱系中,就能表明天命尚在,亦即西汉王朝依然具有治权的有效性是时,重构西汉政权合法性的大任是由两派自觉承担并完成的:一是宗室刘向、刘歆父子;一是方士之流,他们多为在野之人,但热衷政治投机,善观帝王好恶,投统治者之喜好来博取利益。

两派论证的方式虽异,但都吸纳了汉室火德和汉家尧后的观念  ( 一) 刘向父子宗法型的历史谱系  《汉书郊祀志下》曰: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由是言之,祖宗之制盖有自然之应,顺时宜矣据此可知,刘向父子建立的新五德终始说是从木德开始,依照相生说以此推演至汉为火德,其具体的历史谱系被记录在刘歆所作的《世经》中  由上可见,第一,除了太昊和炎帝外,其余诸帝都为黄帝后裔汉乃帝尧之后,从宗法关系上讲,与夏商周诸帝一样同为黄帝后裔第二,到汉代时,五德终始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循环周期,汉代承周木德而兴,属于火德由此说来,汉代在历史长河中为代周木德之后的火德,而在宗法血统上又为黄帝后裔这样看,汉代的统治既符合历史趋势,又有血统上的支持,故而其政权是合法有效的  ( 二) 谶纬中神性型的历史谱系  谶纬兴起于西汉成、哀时期,它的内容十分驳杂,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是历史谱系这一谱系共分十纪,《春秋命历序》曰:自开辟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凡世七万六百年。

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洛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修蜚之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这十纪又分为皇和帝两个大阶段在诸皇时代,统治者号为皇,其中最早的为九头纪时的天地人三皇至伏羲时,进入诸帝时代,人始伏牺,帝位生[5]597在诸帝时代,采用三统五德制关于三统实行的状况《礼稽命徵》曰:天有三统,物有三变,故正色有三舜以十一月为正统,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高辛以十二月为正,尚黑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少昊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二月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牺以上未有闻焉又《春秋感精符》曰:十一月建子,天始施之端,谓之天统,周正,服色尚赤,象物萌色赤也十二月建丑,地始化之端,谓之地统,殷正,服色尚白,象物牙色白正月建寅,人始化之端,谓之人统,夏正,服色尚黑,象物生色黑也关于五德实行的情形,《春秋内事》录有历代的德运: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夏后氏金行,初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梗,言气相更也  谶纬具有浓重的神学色彩,诸帝并非现实世界凡夫肉体之人,而是天帝之精,《春秋演孔图》曰:天子皆五帝精。

所以汉高祖也为五帝精,卯金刀,名为刘,中国东南出荆州,赤帝后次代周在谶纬所创建的神性型的历史谱系中,一方面汉高祖为赤帝子,另一方面汉室继周木德而立,行用火德  综上所述,西汉后期建构者们正是通过这两种历史谱系来重建本朝的政治合法性在刘向父子宗法型的历史谱系中,刘氏为帝尧之后,与夏商周等帝王一样都是黄帝后裔;在德运方面承周木德而为火德这样汉代的统治既符合历史趋势,又有血统上的支持,故而其政权是合法有效的在谶纬神性型的历史谱系中,汉高祖为赤帝之精,政权代周为火德这样汉代的政权既符合五德之运,又有神学上的依据,因此其统治也是正当合法的  需指出的是,西汉后期,曾有过改立火德为法定德运的尝试,但最终失败了据《汉书 哀帝纪》载:  ( 建平二年六月) 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诏曰: 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八月,诏曰: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下有司  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危机,汉哀帝在建平二年,听从方士夏贺良等人建议,改元易号,变更制度,实行火德,以再受命期望国祚昌运但后来夏贺良等干预朝政,又无有应验,故哀帝废除改制,夏贺良等也被诛杀因此,西汉一代,火德虽被用于后期政治合法性的重构,但却未被立为法定德运,直到光武帝时,方立为东汉政权的法定德运《后汉书》载建武二年正月,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李贤注曰:汉初土德,色上黄,至此始明火德,徽帜尚赤,服色于是乃正所以俗称的炎汉乃指东汉而非西汉  三、西汉政治制度中的五德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在邹衍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即按照五德逐次推移的原则循环往复每一政权的统治思想及制度遵照其所采用的德运来制定和实施,即所谓的治各有宜  在五德制度中,最关键的是改正朔和易服色《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曰: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可见,改正朔和易服色因关涉到政治合法性的问题,所以新政权对之尤为关注《秦会要订补历数上》即载:邹衍创《终始五德》之说,以为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政教文质,所以云救,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始皇采用其说,推终始五德之传,改正朔,易服色,成为一王之法迄乎汉后,凡创业垂统之主,继体守文之君,莫不踵而效之,以改正朔、易服色为先务,此于历代政制,所关极大  从上文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