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课件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MB
约89页
文档ID:111188483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课件_第1页
1/89

第六章,转型国家经济与政治,重要概念:,1.独立国家联合体 2.“十月事件” 3.“休克疗法” 4.经互会 5.《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白俄罗斯国旗、国徽,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签署了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与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个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等6项文件,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建立格鲁吉亚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晤,并于12月24日申请加入独联体(未被接纳)阿塞拜疆曾于1993年6月公开宣布退出独联体,而后由于面临政治、经济和军事困难,1994年领导人更迭后又重新加入了独联体同年,格鲁吉亚也加入了独联体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独联体的主要特征是:它没有中央领导机构、没有总统、没有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没有统一的军队它设立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协调机构,在尊重成员国主权的前提下,在一些领域进行政策协调,在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互利合作,以及对“共同的军事战略空间”进行统一指挥和对核武器统一控制等。

独联体既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国际法实体,而是一个松散的协调组织,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十月事件”,在苏联剧变和解体的过程中,俄罗斯原有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遭到严重破坏,但新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集中反映在国家权力体制上出现了似乎都有宪法可依的两个国家最高权力:总统和人民代表大会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议会与总统和政府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经济改革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抵制从1992年4月俄罗斯第六次人代会公开暴露议会与总统之间矛盾以来,立法与行政之间的两权斗争延续了一年半在俄罗斯两大权力集团——执行权力机关和代表权力机关意见尖锐对立、分歧极其严重、斗争不断加剧的政权危机的情况下,1993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动用军队,向前议会大厦——白宫开炮,逮捕了前议长哈布拉斯托夫和前副总统鲁茨科伊等主要反对派人物,强行解散了前议会,并颁布一系列总统令,一方面将前议会的权力集中于总统手中,另一方面采取强硬措施,消除前议会的影响,压制反对派,遏制地方分裂主义,从而使近两年来动荡不定、变幻莫测的俄罗斯政局相对稳定了下来俄罗斯十月事件 是议会与总统之间由内外政策分歧而引起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它既不是纯粹的个人争权夺利的斗争,也不是两条道路的斗争。

分歧的起因是由于推行“休克疗法”未获成效,经济全面恶化,议会要求政府停止推行此法,而政府仍旧坚持而产生的应该承认,两权对峙以武力方式解决,虽非好事,但它为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本来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引入经济学中表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本身并不解决经济转轨的问题自美国年轻经济学家萨克斯的这一方法应用到剧变后着手经济转轨的东欧国家后,其内容扩大了,具有了新的涵义不仅是遏制通货膨胀的方法,而且还包括了体制转轨和制度改造的内容,成为前苏东许多国家经济转轨的主要形式其基本内容是: 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 通过迅速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 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休克疗法”的实行有利有弊有利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休克疗法”在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方面十分迅速而彻底,因此能够避免双重体制并存所产生的摩擦 其二,激进的转轨使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仅用三五年的时间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框架,这种转轨的速度应该说是比较快的 但是,“休克疗法”也导致了经济体制的真空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倒退,并造成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

这些国家为此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代价经互会,全称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1月由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该组织旨在通过联合和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进各国经济有计划地发展,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福利经互会成立后,阿尔巴尼亚于当年2月加入(1961年退出),民主德国于1950年加入,蒙古、古巴、越南分别于1962年、1972年、1978年加入,最后发展为10个成员国 经互会成员国的合作方式从相互贸易逐渐发展为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加强国际分工,其目标是迈向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一体化由于经济实力悬殊和苏联的控制,经互会国家对苏联经济的依附性很强经互会于1991年9月解散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是1992年5月15日由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签署的以后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和吉尔吉斯坦三国也签署了该条约,“集体安全”体系扩大为九国该条约于1994年4月20日生效,有效期5年,以后期限可顺延该条约规定,对任何缔约国的侵犯都将被视为对所有缔约国的侵犯,其他国家应立即向受侵犯国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

《集体安全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第一节 独联体经济、政治状况及外交政策演变,(一)独联体: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 (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三)独联体外交政策的演变,(一) 独联体的形成和性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国家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独立国家的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1日,独联体是指由原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联合组建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它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的实体,而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2,苏联的建立和发展,土库曼,哈萨克,阿塞拜疆,立陶宛,爱沙尼亚,拉托维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亚美尼亚,原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至1940年8月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即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经济转型:独联体国家于1992年初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普遍进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推行了私有化由于苏联的解体,各国原有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加上经 济政策失误,各国经济自独立以来普遍下降,财政金融状况恶化,通货膨胀率上升二)除俄罗斯外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就整体而言,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在经历了1992-1994年高达两位数的大幅下降之后,1995年的下降速度开始放慢1997年曾出现微弱增长,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4%但在1998年,由于受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又趋恶化,下降3.7%1999年,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回升,只有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在低谷中徘徊,甚至 处于下滑态势独联体国家的经 济发展处于不稳定的态这既是向绝然不同的另一种经济体制过渡造成的,又是苏联解体后经济联系中断造成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国徽,摩尔多瓦共和国国旗,亚美尼亚共和国国旗、国徽,这些国家普遍修改了宪法或通过了新宪法,允许政治生活、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只有土库曼坦实行一党制各国普遍建立了总统制,议会成为单一的立法机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仍处于民族、宗教冲突、战乱之中,政治发展最不稳定。

这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具有军事色彩,其政治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形势以及民族、宗教矛盾的解决 乌克兰的政治形势表现为:不仅存在着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而且议会与总统、总统与政府之间的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由于政治矛盾和冲突激烈,政府频繁改组,社会、经济政策十分混乱由于多年来未能摆脱经济危机,加上1998年又受到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的困难使得社会矛盾相当尖锐在1998年立法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白俄罗斯的民族、宗教、文化比较单一,因而政治发展比较稳定,但由于受西方的影响,这里的“民主派”势力有所发展,因而政府内外的斗争也有加剧的趋向 中亚五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实行总统集权体制,政局相对稳定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少,这主要是因为在转型与发展并举的过渡期,中亚国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社会政治领域中威胁政治稳定的诸多因素,其中极端主义是中亚国家政治稳定所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但总的看,中亚国家是独联体国家中政治和社会形势最稳定的国家集团2、政治转型:近年来,独联体国家在政治上完成了从苏维埃制度向西方式民主制度的转变,在外交方面,这些独联体国家普遍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大力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同俄罗斯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关系,并注意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3、独联体国家的对外关系,1991年12月21日宣布独联体正式成立的《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至今,独联体已经走过了10年多的历程长期以来,关于独联体是“独”还是“联”、应该“独多”还是“联多”的争论,一直是独联体各国在确立对外发展战略时的一大难题一些成员国对加强独联体的作用心存疑虑,担心一体化进程会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各国间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边界争端也难以解决,各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不一致,也影响了各国对独联体的政策三) 独联体的一体化,1、从1991年12月21独联体正式成立到1993年9月,为独联体的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独联体主要的功能是处理苏联解体后的“分家”事宜,即“文明离婚”,这也是独联体成立的直接原因之一围绕边界和领土、原联盟财产分割、原苏联的债务、军队的分割和核武器控制等问题,各国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但最终妥善处理了“分家”事宜,防止了原苏联地区的“南斯拉夫”,独联体因此被称为文明离婚的工具一方面,由于刚刚从苏联集权制挣脱出来的独联体国家对主权让渡问题噤若寒蝉,唯恐独联体机制成为苏联机制的翻版,成为垄断各国主权的载体,因此围绕“独”与“联”的问题争论颇多 另一方面,独联体作为经济一体化集团尚未形成,独联体各国经济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离心力加强,各加盟共和国力图最大限度地摆脱中央(即俄罗斯)控制,采取了转向西方谋求其援助、与前苏联以外的世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

2、从1993年9月到1997年为独联体发展的第二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独联体成员国从离心倾向造成的后果中逐步觉醒,对西方国家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已打消,进一步加强独联体内部的合作和一体化普遍成为这些国家的共同愿望原来在独联体中离心倾向较强烈的乌克兰、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等国,其新领导人当选后均呼吁加强独联体的一体化阿塞拜疆国旗,从1993年下半年起,独联体开始出现向心倾向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独联体的总体关系趋于改善如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先后加入独联体,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前苏联各国都加入了独联体 二是经济联系逐步恢复如独联体成员国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并达成建立跨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协议三是军事合作有所进展如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加入了原有六国参加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阿塞拜疆国徽,3、从1997年到1999年是独联体一体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独联体重新出现了“非一体化”趋向这一阶段,在西方势力渗透和扩张的条件下,独联体地区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明显加剧,独联体因此被认为出现了自成立以来较强的离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