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黄杨山金台寺揽胜(组图)珠海斗门黄杨山金台寺揽胜(组图) 2008-12-22 14:50:19| 分类: 人在旅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摄影/恋石斋金台寺背景资料:金台寺背景资料: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境内,背靠海拔 583 米号称珠江 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乃黄杨八景之一南宋末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在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 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遗体漂流 至黄杨山下,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 麓遗臣承节侍郎赵时从、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为避元兵追 杀而筑茅草隐居于黄杨山第二峰腰,取名“金台精舍”据《清统一志》史载春 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赵时从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 士聚会,以读书吟句为名,密谋抗元为实后赵氏后裔将“金台精舍”改名为“金 台寺”作出家人修行办道之所 清乾隆壬辰年(公元 1772 年),光镜大师发起扩建金台寺,有《重建金 台寺碑记》以志其详:胜地必待名贤而后得,名贤必择胜地而后居住地与人 之相交也往往然矣考邑志,时赵公避宋乱而寄迹于黄杨山,光存邓公,行卿 龚公,宋之尽臣也,与赵公友善,亦避乱而啸咏于此,则三贤之有取于斯山传, 斯山亦因三贤而益著也。
不有志据,鸟可考哉乾隆庚申年赵氏因其胜而创立 一寺,为高僧行杖驻锡之所,榜之曰“金含”然规模犹未广也迨乾隆壬辰年, 光镜鼎新之,志而为叩募,赵氏即倡此举,四方之高人雅士亦乐为之助高其 垣墙,广其堂宇,明神显灵之地,遂大改前观而水秀山青,云行雾合,不仅 为贤士大夫游宴 之所,亦为讴吟之资哉… 扩建后的金台寺有 3000 余平方米,共三进殿堂中座为大雄宝殿、东厢 供奉南宋三遗臣像,后座为二层的魁星阁山门刻联:“金身永在,台镜常明” 系清朝在广西任巡抚的邑人黄槐森所题周围环境秀丽,山水夹流,瀑布百丈, 下为龙潭,清冽香醇每逢佛诞及习俗节日,山上游人如云,寺内香客如潮 百十年间,住持几易,中有东莞人直印大师于 1933 年进山,凡十余载其佛 学与文学颇具造诣,常与乾雾香泉寺住持一峰大师谈禅论道其诗作《金台寺》 云:“金台久有鼓音传,每到朝朝集瑞烟一段锦纹离垢地,千寻白炼湿花天 霏霏带雾清晨聚,漠漠连云晓日悬此情此景谁会得 ,应知桐里有逃禅其 后,金台寺屡遭兵焚,日渐寥落大跃进三年被拆掉主体建筑,後因兴建金台 水库,终剩残墙断壁 欣逢盛,百废俱兴,90 年代初,修复金台寺工程启动因旧址已被水淹且 交通不便,遂选新址于黄杨山南麓“将军卸甲”处,此地风景秀美,前眺崖门海 口,后枕黄杨主峰;青龙山绵延于左,白虎山骑伏于右;前面一弘碧水,对岸 山头高岩突兀名“登仙石”正是斗门民间传说的牛仔王升天之处。
香港善信黄永发、杨莲娇伉俪钟情于黄杨山水,乐施善款重建金台寺,经 商之余上九华登普陀,诚请名寺法师南来主持重建和管理工作当地玫府亦鼎 力相助经历几年建设,如今新金台寺已初具规模驱车沿黄杨大道转入水库 直抵山门,沿着三百多级的石阶拾级而上,只见大雄宝殿巍峨壮观,殿内菩萨 塑像金碧辉煌,综合用房古色古香而按照规划,藏经楼、钟鼓楼、天王殿、 厢房、客堂、库房和功德堂等将陆续在这块风水宝地一一亮相当那口苏州铸 造的 3 吨重的大铜钟敲响,金台寺又奏起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