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误区探讨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2KB
约4页
文档ID:276421506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误区探讨_第1页
1/4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误区探讨    摘要:人的思维都有偷懒的习惯,人们往往会因为前面有类似的情况,而不加思考地做出判断或者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经验和片面认识而陷入一些思维的误区,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们也往往会因为多种因素而陷入思维误区,所以,教师要常常帮助学生们找出误区,分析误区产生的原因,帮学生走出思维误区,走向光明,走向成功关键词:思维误区错误经验思维定势逆向思维比较一、因果关系错位物理现象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呈现的,如何读懂这个背景,读懂其中的潜台词,建立起因果联系,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任何一个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对于探究性实验结论的总结,学生最容易犯因果关系错误在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和数据时,应指导学生从实验目的出发,尽可能全面考虑各观察点的变化,分清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二、条件缺少或错误我们知道,很多探究实验中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因此,在总结结论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实验的控制条件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为了控制小球到达平面上的速度相同,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

所以许多学生就容易总结出错误的结论:“当物体的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而实际上我们控制的是物体的运动速度,而不是高度所以正确的结论应是:“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同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不能掉了“压力一定”的条件,更不能将条件错误地描述为“重力一定”所以我们在总结结论时,是从实验目的出发,找到实验中的因果关系,同时注意实验被控制的条件,不要简单地重复实验现象,要将实验现象上升到理论性的结论三、思维定势的左右1.由生活经验产生例如,汽车不发动不会运动,自行车不蹬最终会停下来,因此得出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推桌子没推动,学生普遍认为是推力小于摩擦力;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始终会是阻力;物体距平面镜越远,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就越小;小孔成像时,小孔是什么形状成的像就是什么形状;等等2.由实验印象产生例1:如下图所示,把一木块立在底板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桌面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静止时,车上的木块将如何?解答此题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做过“小车遇障碍物突然停止”的演示实验,实验中木块立即向前倒下,许多学生对此实验印象十分深刻,故而想当然地认为木块立即向前倒下,但此时,因为木块立在光滑的小车上,没有摩擦阻力,小木块会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匀速直线运动。

3.由物理结论产生例2:用一个重10牛的动滑轮来提升50牛重的物体,实际工作中的拉力:A.可能35牛B.正好30牛C.正好25牛D.可能是20牛同学们根据动滑轮省一半力的思维定势选择了B而没有考虑到动滑轮在实际工作中转轴处必定存在摩擦阻力,所以拉力必定大于30牛,故选A4.由套用物理公式产生例3:小明在投掷铅球时,使重50牛的铅球在空中飞行了15米远,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功:A.750焦B.50焦C.0焦D.无法确定F是使物体在它的方向上通过距离s的力,s是在物体在F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铝球在空中飞行时,15米是由于惯性移动的距离,50牛是小球的重力而不是小明的推力;故小明对铅球做功无法计算,因而选D四、缺乏逆向、比较、极端等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解题的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例如:很多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

极端思维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思维能力,比如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省力程度越小,机械效率越大,可以利用极端思维这样考虑:当斜面完全竖起时,拉力等于重力,不能省力,同时此时拉力做的功全部为有用功;而倾斜程度越小时,对斜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做的额外功也会越大这样一考虑再结合实验数据就很容易理解实验结论了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