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1本章学习要点学习目的:了解科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握科学的本质和特征及其活动过程,培养现代科学 意识学习内容: 1、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看待科学的一般本质和特征 ,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 2、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把握科学活动的过程2本章学习内容第1节 科学观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2、科学的本质3、科学的特征4、科学的分类5、科学发展的动力第2节 科学方法论1、科学问题的提出2、科学事实的获取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4、科学假说的形成5、科学理论的创立3第一节 科学观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2、科学的本质 3、科学的特征 4、科学的分类 5、科学发展的动力4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从词源上讲,英文的“科学”即Science源于拉丁语的 “scientia”,指静态的“知识、学问”西方古代 科学研究体现在“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之中, 19世纪,自然科学从哲学中最终独立出来,1825年, 科学家休厄尔创办“Physicist”(物理学家)一词, 1833年,创办“Scientist”(科学家)一词,用来称 呼像法拉第那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 自然知识的人,从语源学的意义上标志着科学的独立 ,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就是今天所称的 “Science”(科学)。
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 研究也就演变为今天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研究,我们《自然辩证法》所讲的“科学”,主要是 狭义意义上的“自然科学”5•首先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的是日本的福泽谕吉,出现在其 1872的著作《劝学篇》中,福泽谕吉将“科学”理解为“一科一 学”,主要是认识到当时西方的“Science”都是“分科之学” •中国的康有为将日本学者的翻译方法于1893年首次引进到中国, 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这一翻译, 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中国古代,一直将科学称为“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中 指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为了辨别是非,首 先要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就当代的科学形态而言,科学并非一般的自然知识,而是从16、 17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认识形态,包含着对事物的特定看 法、处理问题的特定方法、知识创造的特定机制它为人类规定 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62、科学的本质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 学分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 值7(1)马克思认为,科学同工业一道,是“人对自然界的 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 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 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 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 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 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 能动的认识和改造2)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 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 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 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8(3)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 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 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 ,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 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 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 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 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 ,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 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 手段93、科学的特征根据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以得出科学的如下特 征:(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10•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 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 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 特征 • 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 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 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 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 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 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 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 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 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 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 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 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 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 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114、科学的分类• 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科 学体系的把握需要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门类 众多,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划分1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以人的活动作为科学分类的 原则,把科学分为:(1)研究人类纯认识活动的学问——理论的科学(数学 、自然哲学); (2)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 治学、经济学、战略学); (3)研究人类制作活动的学问——创造的科学(如诗学 )13• 近代英国哲学家F·培根以人类理性形式为原则,把科 学分为三类:1、记忆的科学――历史学、语言学等; 2、想像的科学――诗歌、小说、艺术等; 3、判断的科学――人的哲学、自然的哲学、上帝的哲学 。
其中自然哲学又包括物理学、数学、气象学、植物 学、化学、冶金学等14• 法国哲学家圣西门提出以研究对象作为分类原 则,把自然现象分为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 学现象和生理现象,相应的有天文学、物理学 、化学和生理学的划分15• 19世纪,恩格斯在全面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又批判的继承了历史上合理的科学分类思想,创立 了以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 机械运动(力学) • 物理运动(物理学) • 化学运动(化学) • 生命运动(生物学)• 恩格斯把客观性原则与发展原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科 学分类的方法,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尤其是基础 科学的分类仍具有指导意义16• 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门类齐全、 结构完整的庞大体系,科学分类任务艰巨而复杂,并 且有争论其中一门意见是从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目的和功能出发,把整个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或 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或技术基础科学)和工 程科学(或工程应用科学)三类175、科学发展的动力• 对于科学的发展方向、动力以及成长速度的研究,有 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条是所谓的“内在主义”,它特别 强调科学的“自主性”,认为外部社会条件对科学发展 不起作用;另外一种是所谓的“外在主义”,认为科学 活动决定于科学之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推动和影响。
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 作为科学观,我们首先应该认识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和动力181、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对科学发展的促进 2、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3、科学的继承与创新 4、不同学术论点的论争19第2节 科学方法论本节目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科学活动的过程作 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其包括5个方面的环节和 问题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201、科学问题的提出(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它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应明确的方法论问题,也 是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感 兴趣并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 学始于观察”和“科学始于问题”的论争21科学始于观察——按照科学发源于观察的观点(如亚 里士多德,培根等)特别是“中性观察”的理论,人们 在观察和实验时,应不容许任何主观想法介入和不带 有任何问题意识,以保证绝对的客观性,因为只有经 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真实地反映客体英国哲学家 洛克认为,观察的头脑应该是块白板,或如有的科学 家所主张:在走进实验室之前要把所有的想法和打算 像帽子、大衣一样脱下来,而换上洁白的工作服,否 则就不是严肃的科学活动。
从中性观察论看来,科学 始于观察,由观察导致问题,经观察形成理论,而不 应是问题引导观察,不应是理论渗入观察22• 科学始于问题——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 人们关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注意到,现代 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很难与传统的“科学始于观察”的 程序模式相符合,科学研究的实质就是科学家发现并 解决问题的过程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根据现代科 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上对“科学始于观察”进 行了批判,并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 波普尔指出:“科学不能从观察开始,或不能从‘资料 的收集’开始,这是一些研究方法的学者们所主张的 在我们能够收集资料之前,我们对某类资料的兴趣必 定已经产生了这就是说,问题总是最先出现的”,观 察和实验都离不开理论,尽管通过观察可以引出问题 ,但观察过程总是要渗透、伴随着预设的问题,观察 总是要有选择的,它需要一个挑选出来的观察对象, 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什么以及为什么观察,漫无目的 的观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23(2)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 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科学研究总 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 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4(3)科学问题的来源(1)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2) 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产生问题; (3)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 (4)从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或者说,经验事实 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寻求对经验事实的统一解释而产生的科 学问题; (5)社会需求产生科学问题25(4)选择科学问题(科研选题)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或价值原则:科研选题必须要满足社会需 求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选题要有价值,这既 是科学发展自身的要求,也是科学对社会的责任 B、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 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出创造 性的科学成果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 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 C、科学性原则:科研选题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 实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 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D、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要与自己 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 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262、科学事实的获取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 获取科学事实1)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2)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27(1)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科学事实――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