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0.55KB
约4页
文档ID:342347079

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1-2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要求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了解邓小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3.了解邓小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结构分析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

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不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H益提高'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主要围绕邓小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而展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邓小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木方针,为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两岸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虽然台湾及外国反华势力不断进行分裂活动,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分子分裂中国的图谋绝不会得逞独立自主,和共处”——本课虽主要概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但为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集中呈现在“独立自主”“和共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为维护世界和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为本目重点。

以上二个方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又共同构成了这一主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概括并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突出成就教学评价建议本课涉及到的一些重点概念比较抽象,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等,不易于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评价时,应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内容点析1.T■一届二中全会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邓小同志的复出、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党中央于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以保证国民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党规党法,严肃党纪等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2.农村改革以前,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一年辛苦耕作,所剩无多,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978年,安徽省一些地区遭遇干旱,土地干裂,农民无法耕种省委为度过灾情,减少农民损失,决定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于是,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凤阳公社小岗村就是这样的典型它原来是个贫困县,1978年,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私下订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一年后,大获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六倍多从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缴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随后,农村逐步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村开始逐渐富裕起来4.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就是改革“一大二公”、单一经营、吃大锅饭的旧体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责任明确,积极性大大提高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他们对新经济体制的形象理解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即允许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对国有企业实彳丁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彳丁经营责任制;实彳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发展同世界各国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方针,我国开始了向对外开放的转变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由此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年8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短短几年时间,特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1984年,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经济开放城市1985年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4月26丨丨,我国最大的经济开发区——海南省正式成立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现在,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

邓小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推行打破“大锅饭”的各种经济责任制,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改革政治体制,如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发扬民主等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设置经济特区专题探究:感动不凡的变化内容点析1.“一夜崛起之城”——深圳,见《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点析”和“参考资料”2.浦东位于长江出海口的冲积原上,直面太洋它的北面是长江口,浦东的外高桥港区承担了上海港一半以上的集装箱吞吐量;南面是杭州湾,这里的芦潮港,通过跨海大桥与正在兴建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洋山港相连1990年4月18H,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上海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3.票证是1953年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彳丁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木需求而采取的在当时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和布票等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票证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票证历史囊括了中国农业、商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4.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当时一般家庭的高级消费品,代表着高水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新四大件”取代了“旧四大件”到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四大件”已远不能概括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生活了从“四大件”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活动目的“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变化速度最快和变化最大的两个地区为例,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圳与浦东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开放经济特区的意义,进而认识邓小提出的对外开放方针的伟大意义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和“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透过生活用品与休闲方式这两个日常生活最凡、普通的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开放带给每个人的真实而深刻的变化,进而理解改革对我国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导入建议建议一:复导入教师可以讣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区域的故事”中有关深圳的内容,提问学生:“你们是否还记得深圳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巨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等问题。

然后可以出示深圳的城市景观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建议二:对比导入课前教师准备几张反映深圳和浦东改革开放前的面貌的图片,可能的话,最好准备两地的地图通过展示这些对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由此导入新课1.对深圳与浦东巨变的教学建议从理论上讲,深圳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但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建议只讲解教材内容,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即可教学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教材内容,提出以下问题O阅读课文,分析深圳与浦东发展的不同特点深圳突出其速度快;而浦东则突出其变化大O深圳与浦东等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的正确性活动答案】O共同点: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对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了优惠的经济政策;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速度快、变化大O可以启发学生从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特色、政府政策及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思考,综合考虑适宜本地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和途径有时间的话,可组织学生以此为题,撰写一份《致xx地政府的建议书》2.对生活用品发生变化的教学建议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或通过访问长辈,了解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票等。

课上提问学生O设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你”的一天会是什么样的?O除了票证外,还有哪些日常用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O忆往昔,说说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活动答案】O购物票证已经消失;炉子在北方一些地区还在使用;这种式样的收音机几乎消失了,但被新式录咅机、CD机或MP3所取代O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搓衣板等O摄像机、可口可乐、麦当劳、VCD、DVD,咅响等3.对休闲方式变化的教学建议可结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的内容,让学生走访家长、当地老人,了解三十多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然后,与现在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O自己或家人每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