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行知思想 共创和谐教育上林县城关中学 黄芳萍[内容提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全区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温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和谐教育的理念——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的共振和谐的教育过程观、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方法观、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观等——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关键字] 陶行知 和谐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二十一世纪,在迎接全区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之际,重温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闪耀在他600万字著作中的和谐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一、 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早制订了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训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又说 “深信教育应该培育生活力”,“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等。
陶行知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以及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德育的归宿教育学生要有民族自尊心,有民族责任感,做国家的主人,要团结,要在“解放的斗争中增长我们的力量”,“一切为人民”,读书的目的是要为人民造福他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对“读书做官”、“知识私有”,提倡培养“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人,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他提出“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办学思想他规定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他明确山海工学团培养六大能力目标,即培养普遍的自卫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政治能力和统制生育的能力在重庆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则更体现了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道德有没有进步?虽然各个时期提出的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但其总的精神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能文能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为民族创造幸福的人。
二、 “生活即教育”——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新理论,就是他从创造性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是经得起检验的新理论新方法由他亲自倡导和推行的,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的实践,标志着教育要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这叫读书死这就是吃人的教育要打倒吃人的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育与生活的和谐什么是生活教育?他说:“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数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必要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两者相辅相成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和教育的和谐统一,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我们今天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探究、实践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三、 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方法观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第一个阶段是教育连花也不会开,何况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则他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陶行知先生用教育法演进的四个阶段及结果,说明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演进过程中最高级、高科学的一种方法从1919年“教学合一”方法的施行,到教学做合一完整的方法体系的形成,陶行知为此付出了近十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在论述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时,陶公着重强调两点其一,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他指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
其二,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光学不做,或是光教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他鼓励学生自治,提倡让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反对包办代替,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注重启发,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发现疑问,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强调唤起兴趣,认为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他倡导实行小先生制,让小孩教小孩,小孩教成人,通过“即知即传”既温习所学内容又把学问传给他人,把教、学和做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一教学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学方法论,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知行分离等实际问题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观1、民主、平等 陶行知提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争做民主的教师。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学习——这听起来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学生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那民主作风才自然而顽的获得了陶行知认为民主教育要做到“宽容和了解”,只有具有民主精神的老师才能宽容和尊重学生2、和谐、合作 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亲密,融洽的基础之上陶先生提倡“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待学生如亲子弟”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殷切地希望,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他还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陶先生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同商量、共合作他在谈教师的民主作风时说道:“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教师给学生以亲子之情、兄妹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能很准确地感知出来,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3、发展、创造 陶行知先生注重师生的互相感化,互相影响,认真践行“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 学生向前进,教员也要向前进,要一同前进,还得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要因材施教,要承认基础,承认差别,要发挥学生的强势智能,让他们个个有发展,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创造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以其渊博的知识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学生;学生以其健康活泼、渴求知识、各具特色的个性影响教师,留住教师“思想的青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得到更好的培养,个性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地提高,人格不断地电完善,境界不断地升华。
他们相互创造,共同创造,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世界参考文献1、《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纪念馆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创新 实践 求真》 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