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初建和巩固秦汉高考历史高考历史 广东广东专用专用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一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考点一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一、秦的统一1.条件(1)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2)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的统一3)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4)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广泛吸纳人才,有统一之才能和愿望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基础梳理基础梳理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结果: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2.作用: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确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诸卿分掌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县令(长)等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图解历史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三、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三、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加强皇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以削弱相权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深化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管理(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3)结果:成功分解诸侯国势力,王国问题得以解决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德行、才干)3)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教材知识补遗朝议制度朝议制度是我国古代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军国要务,并最终由皇帝作出决断的制度。
朝议制度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二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考点二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赵过还推行代田法2)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手工业的发展(1)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2)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3)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4)丝绸之路:中国素有“丝国”的誉称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3.商业的发展(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2)据说,西汉长安有“市”九处3)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教材知识补遗1.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主要实行编户制度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为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人口、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以及兵役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赋很重除了基本的赋税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附加税,百姓还要为官府服役,妇女也不能幸免,超期服役现象很常见编户制度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兵源,但沉重的赋役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2.地主田庄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多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压迫剥削劳动人民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也大多成为地主田庄的劳动者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依附田庄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
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地主田庄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考点三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考点三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1)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2)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西汉稳定2.董仲舒的新儒学(1)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b.为加强君权,提倡“天子受命于天”,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想以“天”来约束君主c.为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权,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汉武帝尊儒的具体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起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4.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科技 四大发明相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数学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农学西汉氾胜之书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医药学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二、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二、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文学 出现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其特点为辞藻华丽,手法夸张,体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代表作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文字 秦朝以小篆为官方字体,平时书写多使用隶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教材知识补遗教材知识补遗1.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体现了礼法合一的特点,影响深远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三纲五常经过了发展,特别是经过朱熹的发展,使它逐渐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一、西周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一、西周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推行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制度;秦朝以吏为师西汉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实现分权的做法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综合提升综合提升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一一)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概而言之,在历史学实践中,所谓“专制主义”,主要是通过权力、身份和分配三方面来识别认定的。
它们是:1.高度集中化的单一君主权力2.全体臣民对单一君主的人格依附与单一君主对全体臣民的人身支配,君臣间无条件的统治权力与效忠义务3.财富、资源与声望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及其家族二)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的制度古代的分封制和现代的联邦制度都是地方分权的制度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独立性,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1.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1)地方无立法权2)地方人事权归中央政府3)在司法、财政、军事各方面,地方都无自主权4)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2.中央集权的作用(1)积极作用a.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b.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消极作用a.地方官员一切“倚办于上”,地方政治具有保守性b.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社会管理成本c.思想文化控制严密的专制,易导致科学文化的保守性,新的社会因素不易成长3.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的关系中央集权不等同于专制主义,但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中国中央集权制是伴随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而建立的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三、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三、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在思想内涵上,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的思想、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的一部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新儒学则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在政治地位上,先秦儒学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汉代新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时期的正统思想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的四、如何正确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确立了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2.董仲舒学说当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十分浓重,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基础梳理史料探究栏目索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五、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五、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