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摘 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冠心病患者焦 虑和抑郁状况及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 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在心理护理开展前后,应用焦虑自评 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况,对 比两次评价结果,探讨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结果:在心理 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VO. 05),护理后状况明显改善,提示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94. 56%,并且受疾病 程度、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及经济情况等影响明显调查 显示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受男女性别的影响不明显,但是 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的直接因素之一,同 时可以看到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 动者;与文化程度的高低呈正比;与经济状况好坏呈反比; 家庭关系不和谐者高于家庭关系和谐者结论:对冠心病患 者开展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 理,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 理护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应该得到临床重视与推广 应用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心理健康;不良情绪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冠心病在 我国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1]。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冠心病 患者负面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状况也直接影响机体的神经免 疫调节功能,严重者将削弱机体的防御作用,加速病情进展[2] 因而冠心病患者普遍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 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也作为新 的研究热点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 和护理,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为探讨心理护理方法,笔者以2007年1月〜2009年 12月期间冠心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现 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 冠心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1例,女55例,年 龄34〜92岁,平均(67. 61 + 7. 12)岁患者符合WHO制订 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同时调查期间患者意识清醒,无聋哑, 对调查问卷能正确理解,沟通良好[4]调查经过患者的知 情同意1. 2研究方法:在心理护理前后,分别对患者的焦虑和 抑郁状况进行测评,对比分析两次结果,探讨心理护理的临 床价值选用使用William W.K.Zung编制的Zung氏焦虑自 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o对136例患 者开展焦虑、抑郁状况调查,SDS、SAS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和效度,该量表含有20个项目,各项评分均采用4级评分 (有正向和反向评分)。
1.3心理护理措施:心理护理主要由高年资的主管护师 完成,每次治疗时间^30 min, 2次/周①开展疾病认知教 育对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冠心病相关知识,使其正确对待 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 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要根据患者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 导,可以通过耐心聆听、暗示、解释、鼓励等方式,向患者 传达积极乐观的态度,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 响认真对待患者的提问,并善于发现患者焦虑、抑郁的根 本原因,对症处理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状态 对待疾病②积极构建家庭治疗环境家庭的是患者重要的 生活环境,家人的言行态度对患者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冠心 病的病程长、治疗费用昂贵等原因,许多家属不堪其重,或 多或少的会将不良情绪发泄到患者身上,这也是患者出现焦 虑、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多 多沟通,与家庭成员共同关心患者,为患者构建良好的生活 模式,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③进行行为治疗行 为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和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模式,帮助 患者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包括运动方式和运动 量、饮食习惯等1. 4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用均 数土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及x 2检验,以PV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 1心理护理前后测评结果对比:在心理护理前后,患 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 05), 护理后状况明显改善,提示心理护理的有效性见表1〜2表1心理护理前后测评结果对比()量表例数心理护理前心理护理后t值P值SAS103 54. 76 + 5. 23 35. 34 + 4. 1211. 34<0. 05SDS103 56. 83 + 6. 45 41. 16 + 4. 268. 98<0. 05表2心理护理措施对患焦虑、抑郁 情绪患者的效果评价分级评分(分)心理护理前(例)构成比(%)心理护理 后(例)构成比(%) x2 值 P 值正常<351611. 768562. 5026. 89 <0. 05 轻度 35-492115. 442619. 125. 72<0. 05 中度 50〜 696144.852316.9111.63 < 0.05 重 度〉703827. 9421. 4734. 37<0. 052. 2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94. 56%,并且受疾病 程度、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及经济情况等影响明显。
调查 显示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受男女性别的影响不明显,但是 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的直接因素之一,同 时可以看到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 动者;与文化程度的高低呈正比;与经济状况好坏呈反比; 家庭关系不和谐者高于家庭关系和谐者经检验,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VO. 05),详见表3表3焦虑、抑郁与性别、职业、家庭、文化程度及疾病 严重程度的关系(例)分组性别疾病程度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和谐男女轻度重度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初中以下初中以上公费 自费美满和谐离异丧偶焦虑、抑郁发生734833879229279151696063非焦虑、抑郁发生 879769108124103 合计 8155429498383799637370663 讨论冠心病作为一种病程长的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 长时间与疾病作斗争这个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昂贵的医疗 费用和长期反复的就诊往往会使患者觉得自己是拖累了家 庭,是家庭的负担,其自感社会价值降低甚至丧失,无助感 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活满 意度降低,加之可能出现病情逐渐加重,患者往往会出现日 益严重的心理障碍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冠心 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较差,极易出现不良情绪[5]。
已有报道指出,负性情绪能使患者促发或加重心绞痛、心肌 梗死、心率失常及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⑹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 关系密切[7]有研究指出,保持冠心病患者心理平衡的重 要性绝不亚于对其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和服用必要药物的重 要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 进行心理护理后,其焦虑及抑郁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V0.01)表明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不仅在于生理 方面,更应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干 预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明显降 低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冠心病患者的情绪调节与 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应该 得到临床重视与推广应用4参考文献[1] 梁静.经槌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现状[J].心血 管病学进展,2009,18(1):5.[2] 臧明霞,周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 医药卫生,2005,6(3):97.[3] 杨 青.冠心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 志,2007,14(22):3063.[4] 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 民军医出版社,2001:345.[5] 周英,尤黎明.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26.[6] Ingram S,Maher V,Bennett K,et al. The effect of cardiopnli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on psyehological variables of eardiac rehabilitation patienle[J]. Resuscita-Tion,2006,71 (1):89.[7] 姜佐宁.现代精神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651.[8] 杨菊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观的战略转移[J].中国全 科医学杂志,2005,8(21):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