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五讲座——法治之路

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23MB
约89页
文档ID:50481194
周五讲座——法治之路_第1页
1/89

比较与选择——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之路浙江警察学院法律系 张俊霞 主 要 内 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基本含义解读 二、什么是法治——法治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法治之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观察 四、如何实现法治——法治中国建设中应当解决的 几个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基本含义解读一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的法治愿景与道路选择(简单概括为:1234567)一个目标 二个促进 三位一体 四个层次 五种体系 六大任务 七项举措1个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2个促进:n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位一体:n坚持:n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n一体建设4个层次:n科学立法n严格执法n公正司法n全民守法5个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原则:6大任务:n(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加强宪法实施;n(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n(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n(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n(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n(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n 7大举措:n立法完善:民主立法、科学立法n宪法实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n法治政府:依法行政n司法独立:提升司法公信力n党的领导:全面领导,把握大局 n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准入,打造正规化、专业化、 职业化司法队伍n法律信仰:法治教育 民智开发n《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 议通过)(二)新中国走过的法治历程回望n1、前三十年(1949——1979):有形无实的 法律虚无时期n(1)废旧法运动: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n(2)《共同纲领》:第一次制宪活动;n(3)《五四宪法》:被称为“未穿过的漂亮新衣”n(4)《七五宪法》:明显的历史倒退核心原则 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2、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法治的真正启航n(1)恢复法律秩序(1978—1982)n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n通过了首批七部法律:n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 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2)法治要素构建期(1982—1992)n“八二宪法”颁布实施,重新确立宪法权威;n出台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具有现代法治建 设标志性意义的——《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民 告官”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3)围绕市场经济建设,快速立法期(1992—1997)n 地方立法空前加速,据统计,1993- 1998年,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 方性法规8000多件,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 规章5000多件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的基本法律制度(4)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 时期(1997—2013)n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1999年,以修正案形式首次将“依法治国 ”载入宪法,依法治国方略被固定化、法 律化n2008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建成n2014年十八大首次系统性描述法治中国的 愿景和路径吴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n(法律229件、行政法规n600件、地方法规9000多件) 见2008.3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工作报告十八届四中全会所作的部署与以 往有何不同?n 既有远景目标,又有路径选择和系统性的 实际举措;n 实现了由“法治之梦”到“法治之路”的 实质性转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n 是依法治国愿景的“升级版”和“加强版 ”;n 彰显了我党强力推进“依法治国”,坚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的决心和信心!(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 路的基本特点:n可概括为两大特点:n政府推进n法德相配政府推进:n区别于社会演进型,其特点在于:政府( 广义,包括国家、政党和政党领导下的政 府)是法治运动的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 法治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 的,是主要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 政治资源完成的,是人为设计出来和建构 出来的,是自上而下的。

n与其相对应的是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其 主要特点是,法治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与 政府治理相对应的“民间”社会生活)中 自然形成和演变出来的,是社会自发形成 的产物,是自下而上的n为什么中国要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 路而不选择“社会演进型”法治之路?随 后再讲德法相配:n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强调德治的作用n“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 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 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 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 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n——《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四)对中国法治现状的理性评估1、法治建设进步神速,举世公认n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 ,到2008年以吴邦国委员长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建成为标 志,我们以极大的热情用了30年时间走过 了西方国家300年(以英国法治主义起步) 才走完的历程2、法律制度引进的“红利期”已过,进入一 些制度水土不服的“瓶颈期”,也就是法 律制度实现本土化的“攻坚期”n学者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中疾呼 :中国的法律将会面临“整体的范式危机!”n 虽有点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

n既需要艰难的制度创新,也要克服“洋食不化” 的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n这就需要我们脚踏中国大地,瞭望西方法治进行 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立法3、 作为法治“硬件”的法制虽然已 经初具规模,但作为法治的内核和 灵魂的法律文化(法律信仰、守法 习惯等)却严重短板具体表现在:(1)法治的内涵及精神被误解、误读,导致从官员 、执法者到民众观念上的偏差 法治等同于法制(普遍存在的法制处、法制办等); 依法治国等同于以法治国,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法治就是治民(依法治市、依法治山、依法治水、以法治村 等等)官本位思想普遍存在; 某位省级政府高官教育官员: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 !(公开破坏法治)n法治国家对“权力”与“权利”的不同要求:n对公民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n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律 授权必作为 (2)民众法治信仰的匮乏,导致对法律 信任度的降低和不遵从高考生抱怨不让作弊 家长围堵殴打监考老师 (2013年6月湖北某考点)4、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制约,人 权意识、程序意识淡漠,导致公民私 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执法人员强行扣车 老菜农当街下跪小贩与警车争执被带走 出派出所时脾脏已破裂5、司法不独立,导致审判不公正。

司法公信 力的丧失使人们不相信法律宁愿相信关系 和人情n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独立,这是基本的 法治原则,所有法治国家均不例外n最近几年爆出的刑事冤案,大多背后徘徊 着党政干预司法的影子佘祥林案、聂 树斌案等)西方法院前的正义女神像6、政治思维、维稳思维、人治思维代替法治思维n(近十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呈倒退趋势,刚 起步的法治又滑向人治n(向某派出所索赔案、河南平顶山中院与 当事人签订协议案)7、目前我们所处的法治阶段--处于从“人治 ”向现代“法治”转轨的过程中n党的十八大报告:n 到2020年要实现基本建成法治 政府的目标小结:n对我们的法治现状进行客观理性地评 估,其目的就是要明白:n法治之路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决不 可一蹴而就既要克服“法治浪漫主 义情怀”,又要杜绝“运动式”、“ 大跃进”、“口号式”的做法n中国法治还将会有很长很远很艰难的路程要 走,因为法治不仅仅是制定法律那么简单, 贵在执行,否则形同虚设n中国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可能首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n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梅音)n从从礼俗社会到利益社会的转变--(滕尼斯)n从伦理主义向合理主义转变;n从强调共同体到强调个人的转变;n从强制到合意的转变;n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n从实质正义向形式正义的转变二、什么是法治—— 法治的内涵与价值追求n到底什么是法治?n法治到底治谁?n纵观当下的中国,缺乏现代法治启蒙的中 国民众,对此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

n法治就是法制;法治就是治民;法治就是 依法治国或者以法治国…… n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 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 予其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n诚然,法治自有其本身特有的内涵:(一)什么是法治n法治( rule of law)即法律统治或者 叫法律之治n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经 典论断:n“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服从的 必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n 该论断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 法治的内涵:法律至上¨ 法治的追求:公平正义¨ 法治的关键:权力制约人权保障¨ --即:良法和善治法治的基本要求: (法治国家的衡量向度)n第一,有制定良好且完善的法律制度强调的是法律制度——法治的“硬件”)n第二,法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信仰强调的是法律文化——法治的“软件”)n第三,公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 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强调的是民主的政治制度——法治的保障)(二)法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法治与法制(“水”治与“刀”制)p 两者不同 (1)产生的时间不同n法制古已有之,源远流长n著名的拉丁格言:凡社会即有法律n而法治是在近现代才产生的现象n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虽产生了法治的 萌芽,但并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法治事实。

2)表现形态不同n法制:法律制度n法治: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信仰等 (3)价值取向不同n法制:权大于法,重在以权治民n法治:法大于权,旨在依法治权n所以,在中国古代,有法制,但绝无法治p 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Ø 从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的;Ø 从法制看做法律制度上来看,法治包括法制法制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法治的“硬件”Ø“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法治与依法治国n理念性的法治向社会实践性法治的进一步 推进和延伸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 核心在于执政党或者政府必须在法律的框 架下依法管理,依法行政n但绝不能演化成 “依法治省、依法治市、 依法治村……依法治N”的口号式治民思维 3、法治与人治(1)法治强调权自法出,而人治则强调法自 权出n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公开宣称“朕即国家” 、“朕即法律” (2)法治强调法大于权,而人治则强调权大 于法n《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n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到巴 黎高等法院,提出通过一项借款和课征新 税的计划,当奥尔良公爵向国王提出“国 王,这是不合法的”时,路易十六则悠然 回答:“这是合法的,因为我要这样!”n中国古代的历代君王莫不如此。

法律只是 王权的工具而已3)法治强调人从于法,人治强调法从与人n邓小平:我们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 ”,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是“违法”,领导 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了n在这样的体制下,怎么可能长治久安?(4)法治强调法律至上,人治强调领袖至上n“在专制国家,国王就是法律;在民主国家 ,法律就是国王——哈林顿n人治的法律是工具,而法治的法律是人们的 信仰和至上的权威n“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 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 反面——邓小平4、法治与德治n法律和道德到底是何关系?n美国法学家富勒把道德分为“内在道德” 和“外在道德”两各方面n 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可以这样说:法律是外在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n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极为密切,既相同又有 本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