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7MB
约66页
文档ID:48131599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_第1页
1/66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杨玉东杨玉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茶陵北路(上海市茶陵北路2121号,号,200032200032))以“课例”为载体?• 我们有认识、但可能模糊• 或许很常见,偏偏视而不见从一些大型调研的结果说起……• 以往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水平如何?uu如何以课例要素为框架梳理经验?如何以课例要素为框架梳理经验?uu教研组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教研组如何开展课例研究?uu如何用课例研究精致化教研活动?如何用课例研究精致化教研活动?uu如何积累课例资源搭建研修平台?如何积累课例资源搭建研修平台?重 点 内 容•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有何差别?•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案例(法学、医学都有)教育案例 (如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考试作弊)课堂教学案例(专称为课例)1. 什么是课例?“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u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u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2. 课例(报告)有哪些要素?²背景与主题²情境与描述²问题与讨论²诠释与研究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如何用四个要素作为梳理课堂教学 改进实例的框架?3. 课例(报告)有哪些类型?²问题呈现型²经验分享型²理论验证型²知识产生型²问题呈现型²经验分享型²理论验证型²知识产生型偏重于尝试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问题逐步导向深入研究,容易唤起他人 深思和反省行动,课例本身甚至提出了新 的教学问题²问题呈现型²经验分享型²理论验证型²知识产生型强调故事性,利用叙事方式展现优秀教学 实例背后的设计理念以及改进过程,课例 是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他人可以借鉴施 教。

²问题呈现型²经验分享型²理论验证型²知识产生型尊崇理论的价值,教学实例展示了应用某 种教育理论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以及改进过 程,课例为印证理论的实例 ²问题呈现型²经验分享型²理论验证型²知识产生型通过课例展示的教学实例,得出的教育观 念或结论比较新颖,在已有材料中从未出 现,增进了人们对教与学、甚至学科内容 本身的新认识4. 好的课例(报告)有何特征?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 ◈ 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 新颖的理论视角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 ◈ 交代背景、问题 ◈ ◈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 ◈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 ◈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 ◈ 有矛盾的焦点◈ ◈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 引人入胜的情节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 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 ,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 究者的诠释±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 研究结论和启示± 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 教学的效果± 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 析,重点领会:•该课例的背景与主题是什么?考虑即将开展的课例研究:•确定什么主题开展研究?•选择哪节课作为研究载体?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确定授课内容、拟订研究主题) 开课和听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课例研究的操作要点±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围绕主题、印象深刻的事件 )对关键事件的发生前景进行描述(前推法)对关键事件之后的系列决策和过程描述(后延法 )梳理行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认识(条理化)通过该研究过程获得的一般性启示(理性提炼)±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撰写初稿,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请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人阅读,是否清晰反思、斟酌,甚至重写听取意见,反思、斟酌,重写±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²真实的(实际发生的实例)²聚焦的(明确的研究主题)²不完全的(结果不必完美)²倾向于归纳(观点基于事实概括)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就参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来看:可以聚焦课堂、聚焦学科,促进PCK(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发展•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和误解的知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是什么•如何恰当地呈现、使用什么教学策略7. 课例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就学校教研活动质量提升来说:“课例研究”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学研究的特点】1. 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 追问实践 ● 不断向经验学习2. 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行为●关注高层次认知和创造性思维 ● 对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予以同等的重视● 兼顾基础与发展的人本化思考4. 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的更新和文化再造● 使学习和研究成为常态3. 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关注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的关键专业知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是教师教学方 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 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p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p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p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p教研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教研活动中我们如何获取信息的? ——知识共享模型(Joseph Luft & Havry Ingham, 1984)● 公开自我的技能 ● 倾听与回应的技能2 盲区3 隐藏区4 未知区 自己已知 自己未知他人已知 他人未知未变化的1234更加开放更加开放1234知识共享123424正在公开自我正在倾听与回应1234<< <<1 开放区<< <<13● 行为问题化的技能● 建构性反思的技能(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1234问题解决1 开放区2 盲区3 隐藏区4 未知区 未变化的234正在边缘建构正在问题化1234问题域1教研活动中我们如何突破问题的?——问题解决模型问题:主题哪里来?授课内容如何确定?1、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选取研究的主题和授课内容(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例:漏“÷2”仅仅是粗心所致吗? ——如何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概念性理解背景与主题p源于引起教研组老师普遍关注的现象p在学过公式的五六年级435名学生的调查(62名错误,78名无法解释)p漏掉“÷2”不仅仅是遗忘,那么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获得概念性理解?问题:谁该对本次课例研究负责?参与老师分担怎样的角色?2、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姓 名分 工要 求姚江峰总负责,策划及过程协调各阶段总结宋 刚教学设计其中一人上课张雅明教学设计周海芳课堂前测、后测编制问卷及实施范利国课后访谈制订访谈问题、录音整理邰秀云课堂观测(提问分析)整理观察数据韩晓燕课堂观测(整体环节、关键环节)整理观察结果信息中心课件制作、摄像及视频剪辑配合完成视频课例明确课例研究中的人员具体分工问题: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3、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1)“以小见大”的关键事件•针对某个特定教学片段或教学事件“以小见大”•主观性较强,反映的出对教学的专业判断力•经历三个步骤:——提出事件“是什么”的描述性特征——赋予事件“为什么”重要的意义——探讨事件“该如何处理”的处置性经验重点难点关键点学生的学习效果(2)基于“三点”的关键事件地点:初一某教室内容:复习与训练——运用“整体思想”解题问题:已知a2+b2=5、1-b=-2,不解方程试求(-1+a2+b+b2)的值。

正解(教师预想的):-1+a2+b+b2 =(a2+b2)-(1–b)=7误解(学生实际采用的):先解出b=3,所以 a2 =-4,所以-1+a2+b+b2 =7学生:“a2=-4”?这不是与“任何数的平方都是非负数”之间有 矛盾吗?讨论:你该如何创设这个关键事件讨论:你该如何创设这个关键事件关键性教学事件的主要特征事件-典型也即是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 事件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如果事件本身比较极端 ,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倘若 要在更广泛范围内挖掘它的意义则会显得很困难 分析-主观这里的主观性指的是教师对它的主观 判断,是教师分析教学、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兴趣偏好来判断哪些事件 具有意义,对教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判断-专业关键事件的判断与分析具有很强的个 人色彩,也正因为此,形成了教师不同的专业表 现和行为,可以说关键事件的判断反映的是教师 的专业判断力水平问题: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4、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梳理教研活动中的讨论(教研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研究中的阶段总结第一阶段:侧重于“÷2”的理解p小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必须借助表象操作——建立直观模型p÷2的理解有两类模型:补出一个△——较易理解同一个△等积变形——较难理解第二阶段:侧重于分类处理p获得概念性理解的两种方式:建构性理解与解释性理解在得出公式阶段——建构性理解(用容易理解模型)得出公式后——解释性理解(用较难理解的模型)结论:“如何让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p很多看似 “粗心”的错误,是没有获得概念性理解所致p概念性理解在教学上可以分阶段而获得,与教师的分阶段呈现方式或处理策略相关p在概念性理解的教学中,要把握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哪些是容易误解的p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在知识的前后连贯中容易获得,用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前后连贯的概念性理解例: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研究 ——《认识不等式》背景与主题p来源于“满堂问取代满堂灌”现象的共鸣p“提问”是课堂教学里最常见的方式,如何降低“你来我往”的打拳套路式提问的比例?p如何让提问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跨度如何让跨度在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