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完整版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50KB
约18页
文档ID:205620526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完整版_第1页
1/18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完整版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 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1、 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 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 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 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 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 与影响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 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 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社会行为的性质:1、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着2、 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 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 具有互动性2、 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 既具有个体性乂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文化和 人格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斯)强调社会 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其基本的概念体系主要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强调通 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 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 法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主要 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 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从文化因素入手 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社 会生物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儿种主要研充取向的比较1则强调文化因素2图通过社会互动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欲图通过文化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解 释上,心理学传统凭借的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个人品质,社会学传统 所凭借的是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而文化人类学传统所凭借的则 是经由文化熏染而代代相传的基本人格结构或曰民族性格13则强调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现代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来研究社会 心理学,义化人类学的传统在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手 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 “跨文化现场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孕育时期: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 学这一时期的社会心理学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的见解紧密相连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 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确立时期:从本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 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 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对这一学科发生影响的一般方法论 体系主要有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论原则的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具体说,现代社会心理学常用 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法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实验室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术语? (1)概念用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我们常常通过将一组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现象,经过抽象和概括找出其共同属性并用词或词组表 达出来,这个词或词组就是概念 (2)命题关于一个或数个概念相互关系的陈述在社会心理学 中,任何有关社会行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至少需要一个命题我们用它来指那些可以观察到并可以 检验的现象 (3)变量具有变动特点并可以进行量度的概念 (4)假设一个有待于检验或验证的命题它是研究者在检验或 验证之前提出的对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一种预测性陈述 (5)理论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定律观察法——参与观察这是观察者进入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之中进行观察、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这种观察状态下,由于研究者或是作为被观察群体的一员,或是作 为被观察群体可以信赖的“外人"出现的,它减少了对所要观察对象的干 扰,可以使被观察者作出比较自然的反应根据参与的程度,参与观察 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 者的任何活动这种观察法,由于一般不需要被观察者的配合,使观察者能够做到客 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也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 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一般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在严格地控制诸种外部 变量的情况下,使被试集中注意力于其所感兴趣的变量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研究者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这 种控制可以消除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实验室实验具有较高的内在 效度——模拟实验让被试扮演某种角色,此后便对被试者行为的真实反 应进行密切的观察,然后根据研究结果推论在现实环境中的情形——现场实验研究工作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实 验者可对自变量施行某些控制在有2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有一个对照组,即使用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另一 种自然环境作为对照实验法的功与过 长处:?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实验研究对于克服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是确立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最理想的方法实验法高度的可控性,减少了外界因素引起错误的机会,所以用比 不经控制时少一些的样本就能进行研究并且在实验中控制程度越大,就意味看研究者对其发现更 为可信实验研究是纵向的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可观察、搜集一段 时间的资料,在多个时间间隔中进行测定这比横剖面式的研究更有利于分析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 展缺陷:?与社会现实的极端脱离,割裂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同现实社会的联系。

在实验室中是极难将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只能在 下述两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要么将注意力转向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要 么将宏观的、活生生的社会活动抽象化,还原为能够通过实验过程把握的 微观现象这样一来,要么是宏观社会现象本身被忽视,要么是宏观社会 现象的“突生”性质被忽视造成了 "价值中立"(value-free)或"文化中立"(culture-free)的 假象,以致学者们极易忽视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背景及个人爱好对研究工作的影响调查研究法 分类: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等调查研究法 的特点首先,调查研究法适合于大样本的研究其次,比之于实验法,调查研究显得简单、具体再次,调查研究方法还避免了实验条件下被试不自然的行为反应和故 意迎合实验者而作出的表现,同时也避免了在实验中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 响对于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解释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第一,跨文化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跨文化研究 通常要把人类有关的行为特点,放到不同的文化中去加以对比和分析,这 是保证研究结果普遍性的关键所在第二,跨文化研究还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社会中有关变量的重要性问题。

因为跨文化研究是要在在许多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所以在确定某一定量 的重要性时,出现在一个社会中的外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就变得不重要了 也就是说,运用一方法,便不致于将一种只对某一文化纳的人的行为有重 要作用的变量看作是影响全人类的重要因素了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 用田野调查(田野工作)、生活史的分析、心理测量、民俗与艺术的分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实验研充中的伦理问题?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 ?对被试隐私的侵犯?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实验研究中的 倾向性问题(一) 实验者的倾向性问题——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解决方法:双盲法OR尽一切可能将实验情境同一化、规范化二) 被试的倾向性问题解决方法:(1)不暴露被试的姓名2)伪装因变量的测量3) 让被试觉得自己是实验者而不是被实验者4) 利用非强迫性测量方法收集被试的反应材料3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在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 研究计划、研究选题时,无论是其使用的概念、假设、理论,还是那些看来十分中立的实证方法, 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文化假设那种绝对的“价 值中立观即认为在观察、描述、分析等经验研究的所有过程中都应该 也能够排除一切价值因素之左右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社会学和社 会心理学研究中也是行不能的。

不过,如果我们将“价值中立”视为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 性原则即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那么,“价值中立”就不仅有其现实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从这种意义上所说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不否认社 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视这些价值意义为客观的、 给定的或某种即成的东西,而不能将我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偏好强加于研 究对象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 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 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 社会教化(系统的正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教育)2、 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 化)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口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 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 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 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 的社会互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 发展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 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 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 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