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二十三课促织【背景资料】 一、蒲松龄简况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槃不得不弃读经商蒲槃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文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予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反盏吟思,寄兴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也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毕家有石隐园、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著和勤奋。
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做穷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束了塾师生活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感到无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 (朱其铠,《新注全本聊斋志异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二、借古讽今的写法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
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小说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够“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这种“化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谓“天酬长厚者”的艺术虚构,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这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因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是本文的特点与基调。
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这些官僚的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示范教案】促 织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掌握《促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二、能力训培养目标 1.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2.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鉴赏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特色,感受悠久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了解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故事的开端(第2段):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故事的高潮(第5、6、7段):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故事的结局:写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 2.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 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背景,其实也就是交代造成成名几乎家破人亡的根源。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其要点有三:一是因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讽谏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慎重;二是就成名一贫一富说明是“天酬长厚者”,反映作者“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以“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对官吏进行谴责和讽刺 3.通过对下面两个问题的思考,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 (2)作者写求神占卜得佳虫和魂化促织是否在宣扬封建迷信? 借古讽今,以一些生动的鬼狐故事,曲折地揭露和嘲讽现实社会中的封建统治者,正是《聊斋志异》的主要特点这样作者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学习文言作品,目的只在“文”“道”两端从“文”的角度说,是掌握文言文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从“道”的角度说,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本身因此,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是学习的重点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语言积累,通过知识梳理和课文诵读来落实 内容、技巧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评析,通过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来完成师生互动设计 1.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和阅读注释、圈点标记,梳理语言知识 2.第二课时,梳理情节,评析写作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初读课文,要求读懂原文,参阅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整体感知 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即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他中秀才后一直不能入仕,只好教书为生,兼习写作其作品包括诗、文、词、戏曲、俚曲等文学样式,而以写狐怪异事的《聊斋志异》创作成就最高该书收入文言短篇小说400余篇,虽托事狐怪,却生动地描述、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后人认识那个时代的形象化教材由于文网森严,《促织》使用了“讲前朝故事的障眼法”,但作品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 我国古典小说经历了自上古神话、元朝志怪,至明代拟话本等各个阶段的发展,至清代已渐次达到高峰《聊斋志异》在“编故事”之外,在塑造和刻画人物方面亦多有突破,研读《促织》,并应在这一方面多予注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两行字: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接着开讲: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2.指名学生概括叙述情节梗概(只述大意,暂不分析情节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梳理课文语句,主要内容如下:(1)生字 迂讷(n) 裨(b)益 爇(ru)香 翕(xī)辟 稿(gǎo)葬 觇(chān)视 惭怍(zu) 邑庠(xing) 蹄躈(qio) 不啻(ch) 惙(chu)然 龁(h) 蠹(d)(2)通假字 直——值(昂其直) 裁——才(手裁举) 翼——翌(翼日进宰) (3)重点实词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 居(囤积、储存)为奇货 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靡(没有,音mǐ)计不施,迄(终究)无济 无毫发爽(差错) 展玩(体会,思索) 蹑(追随)迹披(分开)求 意(觉得,意想)似良 径(径直)造(到)庐访成 翘然矜鸣(夸耀) 虫尽靡(失败,音mǐ) 俾(使)入邑庠 厚赉(赏赐) 信(确实、的确)夫 (4)活用词语 名词作状语:岁征民间 取儿稿葬 意动用法:成然之 以其小,劣之 益奇之 使动用法:昂其直 倾数家之产 高其直 名词用如动词:试使斗而才 细疏其能 杖至百 (5)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少间 食顷 斯须 未几 无何 俄 旋 既而 (6)重要虚词 然 然睹促织 (可是,转折连词) 俨然类画 (助词,做形容词词尾) 成然之 (活用作动词,以……为然) 4.学生对以上词语进行质疑问难。
5.选择若干重点段落(如第2、5、6、9段)要求学生尝试口头翻译总结、扩展 本课课文较长,语言现象也颇丰富,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