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2、“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 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 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观点:1、赞成“冲击— —反应”模式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2、反对“冲击— —反应”模式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冲击 ——反应 ”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中国 19 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变化,虽然有西方的影响,但主要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观点一参考答案赞成“冲击—反应”模式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或者阐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紧侵华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封建士大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 所惊醒,于是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张,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面临“ 外患”危机,为挽救清王朝自身的统治,洋务派在 “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以“自强 ”和“ 求富 ”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后加紧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清政府彻底暴露了其软弱腐败的真面目并最终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不甘屈服的中国人认识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救中国,于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先前学习西方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和,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最终仿照西方创制了新法律、编制了预算、改革了教育和社会习俗,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会议拒绝中国政府代表的合理要求,践踏中国的主权,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群情激愤,并掀起了五四运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着手从文化和思想上改造中国,并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可见,在西方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或:材料认为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动力,西方的冲击促使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我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是经济方面,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冲击并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艰难发展其次是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中西的不断接触,这种新政体的探索实践便不断在中国上演,甲午中日战争后,使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面对西方冲击,资产阶级维新派实施维新变法,试图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实现富国强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还有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先进思想在西方传教士影响下不断冲击中国的传统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思想综上所述,在受到西方各方面的冲击下,中国产生了一系列的回应,这种“冲击—回应”促使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不断加快 观点二参考答案不赞同“冲击——反应”模式,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等切肤之痛仍无法让清政府改革进取,即使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但没有付诸实践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剿发捻,勤远略” ,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它终究是保卫传统体制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与之相应的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代表上层的维新派和其他主张变革的官员、士人在变法的旗帜下结合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存的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育,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代表其中下层的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此展开武装暴动,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最终爆发,中国延续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赶跑了皇帝,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觉醒,与此同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这些促使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着手文化与思想革命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化的结果,是中国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观点三参考答案“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缺陷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促成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口号,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甲午战争的炮声惊醒了酣睡的中国,随之而来的《马关条约》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另一方面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和其他主张变革的官员、士人结合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八国联军的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清政府在完全沦为“ 洋人朝廷”的同时,内部的守旧势力亦遭到沉重打击,革新势力乘机抬头于是,慈禧太后的一道诏谕宣告了清末新政的开始在清末新政期间,围绕着“集权” 与“分权”,清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与立宪派之间矛盾重重,而下层百姓也因新政事业的开展而颇多怨气与此同时,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各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各地武装起义相继爆发,最终武昌的一声枪响,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延续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告结束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的合理要求遭拒,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群情激愤,加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些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可见,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既与外在因素有关,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积极开展救亡图存的结果以“冲击—反应” 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忽略了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