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solo分类法的运用》ppt课件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7.81KB
约16页
文档ID:75439994
《solo分类法的运用》ppt课件_第1页
1/16

Solo分类法的运用,,层次,对于不同的问题,分类层次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即层次取决于问题的内容 大量的例子表明,五个层次的基本分类是适用的 前结构 点—单一结构 线—多点结构 面—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区分层次的四个特征,回答的能力——记忆的量(已有知识)或注意的广度(新材料) 回答的思维操作——把线索和回答联系起来的方式 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如何达到某种结论(论证) 整体的结构——取决于前面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解决的问题种类(目标),(1)从呈现的信息中得出结论 (2)对一历史事件作出价值判断 (3)协调不同来源的、相互冲突的信息 (4)对不完整的数据材料建立起合理的解释 (5)理解历史术语和社会概念 (6)从历史材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其含意,2007年的SOLO题(目标1),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评分标准,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性如,工人阶级很穷等0分) 第二层次:仅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如,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工人自由散漫2分)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如,工人阶级遭受压迫,他们的工作长,上班不得迟到,工具损坏要被罚款,擅离岗位也要被罚等一些工人自由散漫,他们有空擅离工作岗位,工作时吹口哨、唱歌、缝衣服给出两个以内的材料给1分,两个以上的给2分给出两个以内的材料给4分,两个以上的给5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如,认为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同时认为工人阶级没有遭受压迫,并能给出两个以上的材料进行论证7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如,从材料上看工人阶级遭受了压迫,他们的工作时间长,稍有违规就要遭受罚款但是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工人阶级遭受罚款等严厉的规定的原因不仅仅来自于资本家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也有工人自身的原因。

一部分工人还没有适应工厂的工作规范,有的擅离工作岗位,有的谈话、唱歌、吹哨,有的损坏设备等因此,对工人阶级的工作状况问题不能下一个简单的结论9分),2008年的SOLO题(目标2),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评分标准——还是强调“角度”,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如: 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在每一条里都针对人权宣言的条目,都是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会出现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完全没有必要,“人权宣言”已经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在权利方面,“人们”都是平等的,人的权利被界定为“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这说明在权利方面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差异,不需要把女人单独列出因此,即使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这也无碍于人权宣言的进步性2009模拟题(目标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发现两缕烟柱……原来是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这时,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鱼雷击中“高升”号运兵船后)清兵争先恐后跳入海中,一部分人用步枪进行抵抗。

不久,该船开始下沉,我放下小艇救助溺水者和包括英船长在内的两名英国人 ——(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清末海军史料》 材料二:七月中旬,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发动战争的组织准备工作……22日……要求朝鲜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当时,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提出质询:若于此最后通牒期间后遇中国舰队,或中国有更增派军队之事实,“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地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材料三: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在日记中写道:“七月二十五日午前7点20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战斗命令 ——《东乡平八郎击沉高升号日记》,《中日战争》 材料四:当高升号将沉之际,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勇敢地还击”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日舰为了报复,对落水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野蛮的屠杀,竟“用快炮来向水里游的人射击”,为时达“一时之久” ——《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中日战争》 (注:汉纳根系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战役?该战役发生于哪一年?(4分) (2)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中哪些有争议的细节?(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判断这些“有争议细节”的历史真相。

20分),评分标准——强调“结构”,第一层次:没有运用材料,直接作出判断 第二层次:能利用单一材料,得出简单的结论 第三层次:能利用多个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第四层次:能发现记载的矛盾之处并进行解释 第五层次: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五个层次是累进的么? 有没有一个回答包含多个层次的可能性? SOLO会走向僵化么?,SOLO的原题,对一个历史事件作出价值判断 诺曼底人对英格兰的征服 1066年,诺曼底人威廉在黑廷斯抵御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侵略一个诺曼底士兵写道:“那就像猎狼者和贪婪的人吞吃了这些英国人的肉体……但是,这样一种命运 对公爵来说似乎很残酷,而且他让所有希望这样做的人来收集尸体埋葬 诺曼底人很快就征服了英格兰剩余的地方,但是在1069年,北部的英国人得到了丹麦人的援助:丹麦人带着240艘船直航到亨伯约克被占领了,而且诺曼底要塞被攻陷了然后丹麦人撤回到丹麦,威廉重新征服英格兰的北部他对英国人进行了一场惊人的报复许多房屋和村舍都被烧毁了;畜牲被杀掉或者被驱逐;也许更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被杀掉了;一些英国人逃亡到英格兰的其他堆,但是这些地方还是大面积饥荒死亡的地方。

一个生活在那时候的人写道:“男人、女人和小孩都由于饥饿而死;他们放弃了,死在路上和田野上,而且没有人去埋葬他们……”在约克和达拉谟之间的每座城市都空空如也,而且街道上潜伏着的只有强盗和野兽 问题:你认为威廉残酷吗?,,前结构 “是的,他不应该杀害他们 “是的,你不应该那么残酷 单点结构 “我认为威廉是残酷的,因为据说男人、妇女和小孩尸横遍野 “我们认为威廉是很残酷的,因为据说他制造了一项恐怖的报复 “不,他实际上并不残酷,因为他让他们埋葬死去的人们 多点结构 “是的,我认为威廉是残酷的,因为据说他实施了一项恐怖的报复,烧掉了房舍并杀死了人和畜牲 “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无辜的人们,并且没有必要烧掉所有的东西关联结构 “威廉是残酷的,因为他毁坏了并且导致了饥荒,但英国人和丹麦人已经摧毁了他的要塞他也让人们收集他们想埋葬的人们的尸体这又证明了什么呢?)“他在赢取一场战役时可能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之后他会允许人们有更多的一些活动范围 抽象拓展结构 “那取决于你所说的残酷是什么如果残酷的定义是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杀戮、报复和烧毁,那么威廉是残酷的,另一方面,如果你准备接受这是政治上的必要的话,那么威廉的残酷是合理的。

对比其他许多封建领主来说,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他们一般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得益而报复,而且一点也不顾及到普通大众及其土地如果普通大众配合他的话,威廉公爵似乎已经准备保护他们不让他人报复然而,如果他们反对他的话,他似乎就会把它视作蓄意违背忠诚并且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以他那时候的标准来说,他可能并不是一个残酷的人,而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的标准来判断回复,虽然有五个层次的分类,但每个学生对应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 “层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回答处于哪一个层次,不是看局部,而是看“整体的结构” 同一个回答中,不可能存在多种层次或跳跃层次的情况(层次本身代表一种整体的判断),只能视为一种过渡结构 回答问题,不需要从第二层进入第三层,再从第三层到第四层,最后从第四层总结一下,来到第五层,,在第四层论述的基础上加个总结,并不能达到第五层次总结,不过是对前述观点合起来“重复”和“强调”一遍,而不是更高程度上的“抽象” 正、反、合的逻辑,只是第四层次的一种形式,不能成为“万金油”如果所给的材料没有强烈的对比,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它就有可能失效也就是说,SOLO的回答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它视材料本身、目标和设问的方式而变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